颠覆认知,体外诊断临床试验与注册、终端门槛、竞争格局再梳理

发布于: Android转发:9回复:46喜欢:42

二级市场看药品出身的医药研究员居多,对于体外诊断(IVD)的认知往往有很大局限性。本文结合做过药品以及IVD注册的相关专家看法,参考调查的情况,从临床试验与注册、终端、竞争格局三个纬度重新梳理行业,纠正市场认知误区;阐明IVD在拿证之后产品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想被临床认可很难,讲清楚仅拿到注册证没有太大意义。

要点:

1.对比来说,药品已经有相对成熟和规范的临床试验标准(中药除外),但IVD因为溯源困难,特别是免疫类,导致国标或者标准品的制作本身就不一定准确。也因为这个原因,IVD在注册阶段没法像药品一样用统一严格的标准去卡,之前在拿证环节放的略松(不过这个标准目前正在逐渐严格),拿到证以后产品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

2.目前药品临床试验拿证后就约等于有效,临床可以使用;但是IVD不行,IVD拿证以后和临床的要求很多时候存在偏差,而且可能偏差不小,后面依旧需要长期的研发来改进产品,而且还不一定能做好。所以即使化学发光有几十家公司拿了注册证,但能有效销售的也就10来家。所以对ivd来讲单独拿到证是没有用的,拿到证和产品好用被临床认可是两个概念。

3.即使拿证,拿到几个也没用,至少要多个系列菜单,几十个注册证才能有效销售。目前的注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新玩家研发一切顺利,几年之后拿到了主要的注册证,它的产品因为差距也没有办法对现有的格局形成冲击。

4.IVD作为典型的渐进式改良器械,一旦头部企业形成之后,将会在产品力、渠道、品牌、成本等多方面对后面的小企业形成全面领先。从海外的情况来看,行业的巨头一旦形成优势,后面的厂家很难撼动,只能从新项目寻找突破。罗雅丹西四大家族对于体外诊断市场的把控不弱于GPS之于大型设备。也只有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市场,有聪明,勤奋,坚忍的族群,同时人口足够多,多层次市场足够大能保护本土企业成长,才诞生了罗雅丹西以及GPS的挑战者。

5.之前写的长文也提到过,体外诊断是和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并列的四大类。在涉及到耗材的IVD、高耗、低耗中,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IVD出厂口径1200-1300亿;相对的,高值耗材出厂口径大概1600亿,低值耗材出厂规模与IVD相当。根据《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截止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企业2.89万家,低值耗材2万多家,高值耗材5000多家,体外诊断1000多家,另有不到1000家的医疗设备公司,由此可见IVD生产企业远少于低耗和高耗,具体数据参见前文。

6. 再说细分,化学发光是医疗器械最大细分行业,出厂口径超过400亿,4家占据75%市场份额,7家占据90%市场份额,另外有几十家即使拿了系列注册证,大多是陪太子读书。而且从其他器械品种集采报量企业数看,发光厂家也根本算不上多,脊柱国采参与企业169家,创伤河南省联盟集采参与企业91家,四川种植牙集采申报企业65家,福建联盟吻/缝合器集采申报130家,关节国采参与49家;这些都是出厂口径几十亿的品种市场远小于化学发光,而且还只是报量企业数,实际生产企业更多。之前如果觉得化学发光竞争格局不好,只能说明对于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认知不足。

7.某些人对IVD竞争格局认知错误一方面是没有搞清楚医疗器械的分类、市场规模和具体企业数量;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三年N家做胶体金的小公司发横财上市,被市场看到。而胶体金是IVD最low的产品,之前头部公司基本都不做,结合前面1-5也能明白这些新冠公司不会对前面的头部产生什么影响,选投资标的时候把这些公司忽略就行,如果还分不清,那IVD行业最近两三年上市的可以不看。

正文:

要点已经这么多,展开又是另一篇论文 不知肝到猴年马月[吐血]。。。就先这么多作为参考吧 $迈瑞医疗(SZ300760)$ $安图生物(SH603658)$ $基蛋生物(SH603387)$

精彩讨论

jsscc2023-05-12 10:45

作为渠道,除了迈安新外看好基蛋

理性反脆弱2023-05-12 10:21

第四点是本文的核心观点:IVD的商业模式好,壁垒高。1、“也只有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市场,有聪明,勤奋,坚忍的族群,同时人口足够多,多层次市场足够大能保护本土企业成长,才诞生了罗雅丹西以及GPS的挑战者。”所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没能产生能挑战传统IVD巨头的企业。2、“IVD作为典型的渐进式改良器械,一旦头部企业形成之后,将会在产品力、渠道、品牌、成本等多方面对后面的小企业形成全面领先。从海外的情况来看,行业的巨头一旦形成优势,后面的厂家很难撼动,只能从新项目寻找突破。”此处应该有$新产业(SZ300832)$ 的身影。

全部讨论

2023-05-12 10:45

作为渠道,除了迈安新外看好基蛋

2023-05-12 10:21

第四点是本文的核心观点:IVD的商业模式好,壁垒高。1、“也只有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市场,有聪明,勤奋,坚忍的族群,同时人口足够多,多层次市场足够大能保护本土企业成长,才诞生了罗雅丹西以及GPS的挑战者。”所以日本韩国新加坡没能产生能挑战传统IVD巨头的企业。2、“IVD作为典型的渐进式改良器械,一旦头部企业形成之后,将会在产品力、渠道、品牌、成本等多方面对后面的小企业形成全面领先。从海外的情况来看,行业的巨头一旦形成优势,后面的厂家很难撼动,只能从新项目寻找突破。”此处应该有$新产业(SZ300832)$ 的身影。

2023-05-20 12:12

相比于纯投资人,懂行业的专业人士看问题的深度和角度,确实更为深刻。本文值得留存。

2023-05-16 11:24

非常感谢,这才是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分析。这也解释了我关于IVD行业的很多疑惑,比如很多年前大家都知道化学发光是方向,但上市的那么多公司除了几个头部企业几乎没几个人有真正自己产品的销售;另外头部的几个化学发光企业新冠类检测收入都很低;全球来看其他国家几乎没有能跟头部公司竞争的。根据这篇研究报告,这行业(免疫化学发光)最大的门槛其实被下游客户认可,这么看来标的很清晰了。

2023-05-12 11:07

数据能反应客观事实,接下来等待头部企业业绩释放,后面五到十年将是ivd头部企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2023-07-24 01:47

感谢分享,请教几个问题:
IVD市场,一定会是本土头部企业越来越好吗?本土企业相对外资巨头应该算是小企业吧,那外资巨头能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吗?外资巨头的「渐进式改良」护城河就完全失效了吗?
如何判断头部领先优势已形成?
安图生物会战略失误吗?失误的可能性有多大? 战略失误了会怎么样?

2023-05-13 00:47

A大跟张总让我进一步认识这个行业哈,以前只知道高利润高成长就买入。

2023-05-12 10:24

写的真好,这才是真知灼见!

2023-12-04 07:45

2023-06-11 10:36

但是IVD不行,IVD拿证以后和临床的要求很多时候存在偏差,而且可能偏差不小,后面依旧需要长期的研发来改进产品,而且还不一定能做好。
问题:获批后的IVD产品,还要改进产品? 需要重新申报吗?自己改,符合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