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万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4

接上篇继续聊:

十三、万科的变化

(1)投资决策权限由地方决策回归集团决策。众所周知,2018年万科提出“活下去”,但是由于拿地的决策权基本还在地方,万科的各路诸侯仍是高歌猛进。2019年-2021年期间,全口径拿地面积9750万平方米,全口径拿地金额6549亿,占2019-2021年当期销售金额比约为33%。说得委婉一点,是因为“惯性”所驱;说得直白点,就是各路诸侯因为“利益”所驱。即使万科管理层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职业经理人总是摆脱不了规模带来的“诱惑”,或许人性如此,万科亦不例外。

痛定思痛,或许是被迫如此,2021年年报提到 “通过开发经营本部统筹开发经营业务,发挥开发经营本部的集中管理功能”,万科的投资决策权由地方回归到集团。通过2022年、2023年的拿地数据,可以很明显发现一个特点:新的拿地更加聚焦在一、二线城市,拿地均价也由原来的约7000元/㎡上涨至约13000元/㎡。这个在2023年的年报也有明确的披露:“报告期内新获取资源以住宅品类为主,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 杭州、成都等主要城市。”

另外,由于最近两年的拿地更为审慎,拿地的毛利率也逐渐回归至20%左右,这个万科的管理层在业绩推介会上也有提及,相信未来几年,万科报表的毛利率水平也会逐步回归。

(2)组织架构的精简。这个从年报直接披露或者新闻报告都有看到,从管理费用科目分析也会发现,万科2023年度管理费用较2022年度下降40%。而管理费用中的主要构成还是人员薪资及折旧等。

2024年度,万科新开工面积预计比2023年度减少37%(由2023年的1706万平方米,减少至2024年的10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预计比2024年减少30%(由2023年的3134万平方米减少至2024年的2206万平方米)。在新开工及竣工面积都同比减少30%及以上时,相信2024年管理费用还可进一步压缩。当然,顺便提一下,2024年新开工及竣工面积同比减少,2024年支付端的现金流减少对于化解现金流危机也有一定帮助。

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匹配业务发展需要。万科在“人”和“事”这两件大事上都做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相信多次穿越周期的万科,这次也能一样度过本轮危机。

这次就聊到这里,我是牛哥,欢迎给我留言,我们下次继续聊。

全部讨论

04-23 08:59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