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尽头是指数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14喜欢:28

我进入股市的时机比较好,这个时机并非出于我主观判断和选择,纯粹是大牛市起点误打误撞进入的。我试着回忆我的投资主线,虽然具体的细节已经比较模糊,但幸好我保留了多年的投资收益率记录和一些投资笔记。

我清楚地记得最初进入股市的收益来源于封闭基金。可能因为我有贪便宜的天性,在对股市稍作研究后,折价的封闭基金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为什么一组股票组合可以便宜30%+?有的封闭基金,大仓位持有现金类资产,居然也存在大比例折价,这显然是疯狂的。于是我开始买入封闭基金,两年时间净赚367.83%,面对超过工资收入的收益。我既兴奋又有点失望。赚钱当然是开心的,到股市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那为什么失望呢?因为在炒股的朋友和同事中,我这个业绩是非常差的。要知道2006和2007年两年时间,沪深300上涨了478.08%,我大幅跑输大市100多个百分点。痛苦往往来源于嫉妒,看着同事朋友的收益率,我的幸福感下降了很多。不过现在的我已经不太在意他人的收益率了。

当年,很多年纪大一点的投资者喜欢到营业部现场交易,资金大的投资者可以进大户室和中户室交易,一般散户在交易大厅盯着电子显示屏。交易大厅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交场所,里面的人彼此都很熟悉,有打毛衣的、嗑瓜子的、抽烟的......当然,大部分人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显示屏,等待着自己股票的实时报价,这和现在的投资者一天到晚盯着手机上的股价是差不多的,难道每天股价涨跌真那么重要吗?下午收盘后,人们围着各自喜欢的“高手”倾听他们对大盘和个股的分析。周末的话,痴迷的投资者会从四面八方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到人民广场交流投资心得,都是露天的,风雨无阻。能说会道的“高手”仿佛是街头演讲者,周围往往围着几十人,这就是当年的粉丝和大V。我觉得股市有赌场的某些特征,人类的天性中也有赌一把的基因,所以市场先生的脾气永远那么古怪,以后一定也是。有了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大量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信息,所以人类的疯狂可能会加剧。回到我自己,赚了钱,总归要在某方面改善一下的,那一年我换了一套房子,当时的房价收入比还没有那么夸张。

世间绝大部分事物都有两面性,嫉妒心可以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比如我的读书动力来自于嫉妒同事的收益率。因为不太喜欢在嘈杂的人群中交流,为了赶上同事和朋友的业绩,我买了大量投资方面的书籍,顺便也捎回一堆文史哲方面的书。在读了几百本投资类书籍后(也读了几百本文史哲方面的作品),我觉得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投资大师有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约翰-博格、霍华德-马克斯。

2014-2016年,是我投资最快乐的时期。这三年中,我赚了368.76%,同期沪深300上涨42.06%。这期间,有三件事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件事,我130多元抄底贵州茅台,短期上涨到180多元,获利卖出,还买了两箱茅台酒作为战利品,酒现在还放在那儿(茅台的社会库存到底有多少?估计没人说得清,因为从来没有人上门统计过我的库存),股票早就没有了,现在账户里那点茅台的股票,是几年以后花了好几倍价格买的,那是多么讽刺。第二件事,大概在2014年年底,A股与港股开始互通,我是我们那个营业部最早几个开通港股通账户的个人投资者之一,因为我发现同样一个公司,港股的价格远低于A股价格,所以只要具有小学数学能力,就知道当然要买港股,我记得当时要去柜台现场开通港股通。我卖出茅台的现金在9港元左右买入复星国际,几个月后翻倍,获利了结,现在复星国际的股价是5港元以下,加回这几年的分红,也比我当时买入价还便宜,我当时以为复星国际比贵州茅台更有投资价值所以才换股的,当年的复星立志成为中国的伯克希尔,我也梦想着在八万人体育场开股东大会的情景。回过头来看,真是令人唏嘘。第三件事,2015年我卖出复星国际后没多久,发生了股灾,现在人们还记得的是千股跌停的场面,我在那轮股灾中侥幸逃脱,还有利润,因为我提前发现了分级A的价值,并且我也感觉到了市场的泡沫(现在我对市场的巨大泡沫和大幅低估是有点感觉的,个股很难判断),所以卖出包括复星国际在内的大部分股票,所有资金都投入了分级A,在股市大跌的过程中,分级A实现了价值。

2016年底,我正式从外企辞职,在家专职投资。我当时以为未来的收益率会和过去一样优秀,甚至专职投资后收益率更高。几年下来,我发现我这样的投资风格,收益率和上班与否无关,因为平均每年也就一两个大的投资决策,甚至一整年持仓也没啥变化。假如我安安心心持有茅台(当时我还买了五粮液泸州老窖}什么也不要做,财务状况要比现在好一些,当然那是后话,投资哪有这么简单!如果我知道这几年的投资如此颠簸,我可能也就不辞职了,但人生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性。又要说房子了,我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在这个收益率极佳的时候换的。股市和楼市的上涨或萧条,是不是有某种关联性?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共性的:对未来预期。

回看我的投资,所有沪深300跌的年份,我都是战胜指数的,但股市暴涨时,我大部分时间是输给指数的。我最大的意外发生在2020年,当年沪深300涨27.20%,我亏损14.92%,相差42.12%,那个阶段我主要投资的是商业地产股,重仓中国国贸和太古股份公司B,由于商场、航空(太古旗下有个国泰航空)等行业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股价大跌,亏损严重。但我没有气馁,在股价下跌过程中不断加仓中国国贸,2021年,时来运转,中国国贸从12块多连续拉升,涨到20多元,我获利了结,赚到了我投资生涯中绝对额最大的一笔收益,这也是我2021年战胜沪深300指数31.85%的原因。去年,地产股和互联网股票大跌,我逆势调仓买入腾讯控股万科企业,并且高位卖出小部分万科企业,因此超越沪深300指数27.93%。今年,万科企业大跌,造成了我目前业绩低于指数。

我喜欢集中投资,并且绝大部分时间满仓(我不融资),所以业绩起伏非常大,现在我持有万科系仓位40%左右(30%左右万科企业,10%左右万物云),腾讯30%左右,两者相加占了我70%+仓位。我的投资方法风险其实很大,容错度极低。而且我已经辞职,没有其它收入来源,虽然目前看资金也够养老,但来不得半点闪失,因此我一直思考增强我的投资韧性。我看到网上很多高水平投资者一夜亏光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持股单一有的甚至加了高杠杆,我看他们分析股票的过程,思路还是挺严密的,至少当时看上去是天衣无缝,我应该引以为戒,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的经验是最便宜的。

我见证了两轮完整的疯狂牛市和悲惨熊市,期间的非理性与癫狂,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绝大部分人都无法摆脱那种或狂热或令人窒息的氛围。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也会被吸入这个黑洞?

投资的难点在于很难分清运气与实力之间的关系,无法区分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里暗藏着大量的风险,虽然账户显示是赚钱的,但在未然历史中,可能已经大幅亏损。我分不清十七年来50多倍的收益率中,多少是运气多少是靠自己对估值的判断。虽然无法判断运气的权重,但有一个方法可以降低运气的干扰,这就是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概念,买得越便宜容错空间就越大,安全边际越大运气成分就越小,所以必须等待股价严重负反馈时才出手。

我也投资过几次房子,比较成功(实际上,主要原因是上海房价多年来几乎单边上涨)。早期是投资地铁站附近老公房,后来找规划了地铁站和未来周边配套比较好的高品质楼盘投资。早期上海缺房,地铁站附近老公房涨幅大,总价低且流动性又极好;后来人们渐渐讲究居住品质了,那么人车分流、环境优雅的大面积新房涨幅更有潜力。无论如何,一定要投在离地铁站500米左右的范围内,那是因为这类房子的流动性更好,自住出行也方便。一般来说,在利率打折时投资房产,获利最高,因为那一定是大熊市。我计算过,我投资过的房产比全市平均涨幅要高出一截。现在,我只有一套自住房,因为对房子的预期涨幅看不清,并且上海对投资性房产的限制依然非常严。不过,我认为人类对居住条件的改善需求是无限的,假如我能从股市再次赚到一大笔钱,我还会去改善的,谁不喜欢一线江景豪华大平层或者带有大草坪的大别墅?同时,我也知道我好多朋友都有改善的需求,但苦于钱包不够厚。我认为,以后的房地产市场极大概率没有以前那么火爆了,但对房子的需求是永续的。

以上就是我十七年的投资脉络,我总结一些小小的心得:

1、耐心极其重要,大机会都是送来的,主动寻找的机会往往没有送上门来的机会好;

2、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嫉妒别人的业绩,收获属于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那一份,人最终的收获和认知是相互匹配的,所以要不断学习进化;

3、逆向行动,大众的行为往往是错的,股市有赌的成分,所以会放大人性的缺陷,尽量保持冷静;

4、走大道和正道,歪门邪道赚来的钱最终都会加倍还给股市,只有大道正道的钱能留住;

5、少交易,交易越多后悔越多,并且成本越高,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成本和最终的投资业绩之间有着极高的关联性;

6、延迟满足,尽量减少今天的消费,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在复利的威力之下,将来的日子就会好很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往往一辈子只能喝劣质苦酒;

7、运气很重要。

虽然一直以来,我坚持主动型投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有个大师的教诲一直萦绕在我脑海。这么多年,他一直在,他就是约翰-博格,他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投资思想家。全世界第一个指数基金“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就是他创立的。我头像的LOGO和网名“指数之道”,就是在向约翰-伯格致敬。

我们先听听最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说法: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是最明智的股权投资方法。我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多年之前就坚持这一观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我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把股市看成一个整体,全体投资者的总收益=全部股票总收益-总成本。全体投资者的总成本包括但不限于:交给券商的佣金;交给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交给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和其它费用;交给交易所和税务局的各种税费;投资者的时间成本......成本是收益的敌人,那么当然是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尤其是在复利的作用下,时间越长,成本对收益的影响越大。主动型基金的高昂成本决定了基金作为一个整体肯定输给指数。个人投资者由于投研能力的欠缺,同样难以跑赢指数。投资者要长期战胜指数,必须至少具备两个条件:非凡的天赋、极佳的运气。从历史悠久的资本市场统计数据得出结论:长期来看,90%以上的主动型基金跑输给指数。何况我们事先也不知道谁会幸存在余下的10%之中,用什么办法判断谁是下一个巴菲特?因此,理性来看,永久性持有低成本宽基指数基金,是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今年,我已经开始投入标普500指数基金,目前占总仓位15%左右,这个比例显然太少了,我计划慢慢加仓,因为汇率无法预测,所以慢慢加仓比较安全,比如每年增加5%的仓位。为什么选择标普500作为指数投资的开始?主要是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标普500的成分股有全球化的特点,投资标普500等于部分完成了个人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另外,我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表现有点忧虑,原因非常复杂,不做展开。我也担心我们的人口结构决定了长期竞争力不容乐观。我无法预测未来,也不知道管理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把部分投资分配到目前全球最强经济体的上市公司,从而分散风险。在A股和港股,我将继续个股投资。为什么暂时不投沪深300或港股指数基金?因为目前的A股和港股有很多非理性成分,并且政策干扰很多,所以市场弱有效性特征比较明显,主动型投资应该还有一定空间。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最强的公司分别在内地、香港、纽约三地上市,各指数代表性都有一定的欠缺,并且有些指数基金费用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有效,指数的代表性也会越来越强,到时候选择低成本宽基指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经济学泰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总结更为精彩:巴菲特不可能告诉你如何成为沃伦-巴菲特,而博格的投资方法,使我和上百万的投资者在20年后将令我们的邻居羡慕不已----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这充满着变数的20年中又能高枕无忧。

那么博格的投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永久性持有低成本宽基指数基金。

以上是我在投资旅途上的一点点思考,由于有些事情发生的时间较远,个别细节可能略有偏差,但不妨碍我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附一:我的历年投资收益率

$苹果(AAPL)$ $张江高科(SH600895)$ $中国平安(SH601318)$

精彩讨论

职业踩坑2023-12-02 17:35

总结的很好,朴实无华,并且很真实。
对于我等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的尽头真的就是指数(如果加上一个限制,我觉得是美股指数,就不展开说了)。并且年龄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毕竟越来越无力承受从头再来的代价,而投资企业这种风险无时无刻不在。

全部讨论

2023-12-02 17:35

总结的很好,朴实无华,并且很真实。
对于我等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的尽头真的就是指数(如果加上一个限制,我觉得是美股指数,就不展开说了)。并且年龄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毕竟越来越无力承受从头再来的代价,而投资企业这种风险无时无刻不在。

2023-09-11 09:24

写的非常好,这才是真正的大道,投资者在投资之中往往分不清能力和运气带来的收益,在个股中来回博弈和厮杀,妄图寻找到超越指数的办法,其实无为而治,持有指数才是大道。

2023-09-07 17:51

挺牛的

05-17 16:22

努力有用吗?没有鸟用。人在工作室看相算命,万科涨停了。一个涨停板一张帕萨特大众。

04-27 22:32

普通小散户,不皈依指数,难有好收场

04-10 16:35

M

02-17 17:39

你从外企辞职以后,自己有出来做其他的创业维持现金流吗?

2023-12-31 06:12

写的真好

2023-12-30 21:50

个人观点:
看似专职投资没必要,实际上专职还是很有必要的。

2023-09-14 17:11

招收有经验的技术型交易员,_Panche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