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民生银行的投资回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19喜欢:52

2014年,中国的银行股纷纷开始破净。就连”零售最佳“的招行,和”宇宙行“工商都跌倒了0.9倍PB以下。而当时”如日中天“的民生银行竟能够坚持最后一个破净,即使破净后,也没有招行和工行的PB更低。这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在2013年,民生接近24%的ROE是高于招行的23%的,当然也高于工行的21%。

不过,无论如何,以低于一倍净资产的价格购买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的银行股股票应该都会产生不错的长期收益吧。

以下计算不考虑分红再投入

招行

招商持有到今天,年化收益20%,与预期比较接近。

工行

虽然也有10%的年化收益,但是和预期差距较大。

民生

持有近10年竟然还是负收益。这是不可接受的。

此文重点研究民生的”失败“投资案例。看看自从2014年以来民生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在什么时点能够给投资者以最大的”提示“。

2014年:非常激进的增加了在地产行业的贷款额,当年不良率从0.85%提高到了1.17%,关注率从1.29%提高到1.98%,逾期贷款额翻倍,逾期贷款是不良贷款的两倍。负债结构方面,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从70%降低到64%;

2015年:非息收入占净利息收入的比例超过了50%,信贷损失激增(2014年增长54%,2015年增长66%),信贷成本从2013年的0.9%提高到2015年的1.85%。不良率继续提高到1.6%,关注贷款继续翻倍。

2016年: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降低到55%,零售存款总额降低(意味着零售存款流失),核销了总贷款的1.2%。

2017年:收入首次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利息成本提高了32%,远超过利息收入的提高。而利息成本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存款占比太低,导致需要大量同业借款,而17年同业拆解成本很高。但是2017年通过降低信贷损失维持了净利润的增长。而更大的问题是总存款额降低,关注率超过了4%。

阶段小结:比较来看,其实2014和2015年民生银行体现出来的资产质量恶化问题是当时行业普遍的问题。但是,民生银行由于没有强大的存款基础,导致负债成本极高。而高负债成本促使民生银行在资产端更为激进,为资产质量的终极”暴雷“埋下了种子。从2017年的情况看,民生的资产质量问题并没有充分暴露。直接原因是营收负增长让银行暴露资产问题的空间很小。

2018年:继续激进的增加在地产行业的贷款,关注率好转,下降至3.38%。但是核销了2%的贷款,核销额飙升。显示银行在加速处理问题贷款。

2019年:存款重回增长,但是增长的存款完全是高息的定期存款(民生需要支付比其他大行更高的定存利息才能吸引存款)。资产端,继续增加对地产行业的贷款。贷款质量有所好转,核销率降低。

2020年:问题集中爆发,利润负增长36%。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降低至50%,不良贷款额增长30%。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信用卡,以及对公的采矿、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房地产的坏账还未暴露)。贷/存比达到100%,体现出资产端已经完全受制于负债端的困境。当年计提了930亿的减值损失,其中770亿来自贷款,100亿来自投资。这意味着信贷成本达到了2.14%。(要知道目前很多银行的净息差低于2%)。

2021年:存款增长极为缓慢,继续计提774亿减值损失。其中贷款减值590亿,投资减值170亿。地产不良率开始提高。核销额接近减值损失。(意味着仍有继续核销工作需要持续完成,不然拨备会下降)。

2022年:地产不良率继续提高,核销超过了计提(计提了420亿,而核销了470亿)。这意味着信贷成本仍然高达1.2%。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为61%。

总结: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民生银行以民企、小微为经营方向,其实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当时银行的负债结构仍然比较健康,也体现出很高的资产收益率水平。可以说具备”好银行“的潜力。但是,民生负债端的脚步总是赶不上资产端,这让民生的负债成本越来越高,而高负债成本为民生资产端套上了”枷锁“,使她越来越激进,追逐高增长和高息资产。结果就是高信贷成本。在高增长能够维持的时候,一切还可以掩盖,一旦增长放缓,问题就会一连串开始暴露。这犹如一个连锁的恶性循环,最初的隐患埋就在存款端的薄弱。

我们再深入一点,从商业模式聊聊存款端的薄弱这个最初的隐患:

我们知道,目前存款强的银行要么是国有大行、要么是零售大行、一些区域的城商、农商行也有不错的存款基础。这是因为,存款就是天然分布在大型企业(全国性和区域性),和居民手里的。民生将发展新型民企和小微为目标,在资产端自然有强劲的需求支持,但是负债端就需要另找门路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民生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能够稳步进行资产端扩张,在控制好信贷成本的同时赚取合理的回报,同时以服务带动存款的提升,并不必然就带来”负债掣肘-资产激进-质量降低-问题爆发“的恶性循环。

银行在服务、关系培养、核心存款上的投入就像投资一样,短期看没有回报(甚至是负回报),所以很多没有耐心的银行家将目标更多的放在资产端。但是,“短视”终究有代价。就像耐心的投入终究有回报一样。

$民生银行(SH600016)$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03-13 20:17

这个需要问董事会,我觉得提升到35%,合情合理符合政策

ice_招行谷子地03-13 20:20

长期ROE为10%和15%是巨大的差别。前者叫平庸,后者叫卓越

ice_招行谷子地03-13 20:37

地产危机从爆发到完全恢复一般需要7年以上。如果从21年底算,现在才过了1/3

ice_招行谷子地03-13 19:29

他在瞎扯淡而已没有估值提升的大前提下,招行分红再投的年化很难超过自己ROE平均数,因为多数情况下市净率大于1

ice_招行谷子地03-13 21:28

三年见到基本面最低点还差不多

全部讨论

不知道招行的年化收益20%是怎么算的,按2014年招行低点10元计算,到今天收盘31.52元,十年三倍,1.2的10次方是多少?

我谈谈我理解的民生银行。
1.民生银行并不特殊,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和浦发、兴业、中信、华夏之类的股份行差不多。网点和大客户资源比不过国有大行,所以存款成本高,这是没办法的事。股份行只有一个特例是招行,别人有中国银行业服务改革的先发优势,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这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大面上看,民生银行就是一个普通的股份制银行,没啥特殊的。
2.民生银行值得说说的就是当年小微贷款业务。在当时是一项创新,所以2009~2013年间,净利润和估值都对其它股份银行有溢价。但是这种溢价的真实原因是因为经济上行期放松风控带来的高贷款利率。所以当经济进入下行期,小老板跑路后,小微业务的坏账率据说飙升到10%左右。这是中国银行业对小微业务的一次失败尝试,证明了大数法则,联保制度无法解决小微业务高利率高风险的缺陷。当然民生银行急功近利,放松风控也是失败的主观原因。
3.最近几年房地产暴雷,降低贷款利率保民生是银行业的普遍问题,这一点上民生银行随波逐流,没啥特殊的。
所以说,民生银行就是一个普通的股份制银行,除了曾经有过的一段小微业务尝试。至于说投资回报,和时间窗口的选择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将你选的时间窗口挪前两年,就会发现股价从2.5变成4.07,还凑合。说不定挪后两年,民生银行股价大幅上涨,又会发现回报率还不错。
我猜测,拉长二十年看,可能股份行投资回报都差不多,除了招行。

招商,平安是下2个民生?

兄弟~我又来了。最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银行的roe总是只能支撑这个银行来年的核心一级资本的增速,从不分红。并且即使未来贷款增速降低,这个银行的roe也相应的降低。20年以后这个银行的净资产肯定有所增加。这个银行对社会来说有价值,对股东来说有价值吗? 能不能说,股东所拥有的是不是超出监管要求资本的那部分啊? 那这样银行是不是不应该看pb?

时间回到2014年,当时民生银行以民企、小微为经营方向,其实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的——你这个结论大错特错了,你看不看得出来??

03-08 21:05

麻烦问下您觉得民生银行是在慢慢好转还是有可能还有雷没有爆出来呢?先行感谢您

03-09 09:35

倒视境看问题,有什么好的?展望未来才有价值。

时间拉长到20年,情况怎样??

视角挺好,要是把银行最近20年的pb图划出来,就是很好的银行估值周期了

03-09 08:17

那现在入手的民生银行,不是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