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的教训之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做股票,看未来成长最重要。如果基于估值修复,容易有陷阱。比如迪安。格力、长电就还好,因为有股息。

这里可以用商业模式为标准来辅助判断,要用哪种投资方法。

商业模式一般的,如Icl应收账款太高,火电容易被上下游压制,大概就用困境反转,抓变化。但有些小的变化,并不会让基本面发生巨大改变,所以抓变化很依赖于认知,抓大变化,能让利润爆发性增长那种——即成长模式。这里不要用低估修复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现金流好,资本开支小,能实现内生增长。如白酒、水电。可用大跌后抄底模式,杀估值后修复模式。

进一步思考:投资理念是否需要进化?基于低估修复理由买入的标的,如迪安表现一般,但是长电、格力表现尚可,拿到了绝对收益。怎么理解?低估修复的思维,只适用那些商业模式好、现金流好、分红高的标的。商业模式一般的公司,不应因低估修复的思维。但是,即使符合标准的标的,做低估修复往往收益不会很高,且需要熬。总体感觉,成长仍是王道。要么是利润能够爆发;要么模式好长期利润增长确定且空间大。

2、业绩确定性。做一只股票,要对接下来的业绩心中有底。心中没有底,单凭逻辑,容易拿不住。短期、中期、长期。

3、仓位管理。在达到计划仓位后,1、无变化不加仓。2、小跌不加仓。3、大跌,就要重新跑一遍框架,看是否值得加仓。这次国电就有些操之过急,导致目前第一重仓仍处于亏损状态。

4、买入可以慢慢买,一边买一边体会。但卖出应果断,尤其是当达到自己卖出标准时:a、估值明显高估/达到自己目标市值;b、证明判断失误;c、有更好的机会。尤其在a时,可以进入越涨越卖模式。这种模式里,一是不要焦虑后悔卖飞。二是不要一厢情愿认为还能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