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者的底层理念与中国特色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一向极力主张自由市场的格林斯潘(美联储前主席)也提出是否有可能暂时将一些银行国有化······但盖特纳(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却认为,但凡有一点可能,就要避免国有化。在这一点上,我(伯南克,时任美联储主席)是赞同盖特纳的。2月25日(2009年),我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参加听证会时表示“我们从来没有那样的计划”。我在白宫开会时,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

我(伯南克)认为,国有化将变成一场噩梦。一旦国有化,银行或将在很多年内陷入病殃殃的状态,因为政府没有高效经营银行的专业能力,私人投资者不大可能愿意把钱放在政府控制的银行。政治因素肯定会影响国有化银行的运作过程,比如,这些银行可能被迫为政府扶持的团体延长信贷,而不考虑这些团体的真实信誉如何,这样一来,很可能引发更多的亏损,到时候需要更多的救助。”——伯南克《行动的勇气》第十八章

这是在2009年初,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候,美国最顶级的金融精英,在政策选择时,表露出来的底线:但凡有一点可能,就要避免国有化。毋庸置疑,这就是他们奉为圭臬的理念。

所以,外资在中国做不好投资,是有原因的。所谓中国特色,什么是中国特色?公有制为主体就是最大的中国特色。我们的市场化进程,是从78年100%公有开始的。而美国,可以说是从100%私有开始的。二者的起点分属两端。

但中国的经济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展出一套匹配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尤其是在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运营的代理人理论上,亟需突破。同时我也好奇,我们经济的决策层的决策知识框架是什么样的。

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是我分析中国经济的基础和起手式。以下是我对近期几个问题的简要看法:

1、中央承接地方债务,应该说一直是一张明牌。博弈的是过去的责任谁担以及以后事权如何划分。目前看,过去的责任,清算一批正在进行中。以后的事权,我猜大部分的地方政府不用再承担gdp增长的任务。

2、赤字率3.8%高吗?债务/GDP=3.8%,也不能算低,但如果比资产,那就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大。一万亿的特别国债,抵消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缩水,真实拉动经济效果无法立竿见影。

3、“债务只会转移,不会消失”这句话是不对的。债务是可以被核销的。过去8年中国银行体系核销了超过十万亿的坏账,不是一万亿,是十万亿。很多人对我们银行系统的强大一无所知。算大数,整个银行系统到今年底有33万亿的净资产,在核销1万亿的坏账后,有3万亿的净利润。

4、那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信仰崩塌后,重建信仰需要时间。房价一直涨,核心区房价一直涨,炒房客的这个信仰崩塌了,不止是纯炒房的,还有自住兼投资的。好股票不用看估值的基金经理,信仰也崩了。重建信仰,需要时间。

只要保护好资本不能自由流动这个阿喀琉斯之踵,就不用担心金融危机。经济的复苏,早半年晚半年,总归是会复苏的。

chagpt的横空出世,让美国确认了在科技上对我们的代际领先后,贸易战科技战是边际缓和的。决策层应该抓住时机调整思路,减少选择性产业政策,往功能性产业政策上转移。但手里有权力不用,也很难受啊。

增加直接融资占比,并没有要求二级市场要给特定的企业估值溢价或折价。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否定“股价等于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

$杭州银行(SH600926)$ $江苏银行(SH600919)$ $招商银行(SH600036)$

全部讨论

01-04 23:26

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如何计算,2000年互联网公司在没有盈利甚至盈利模式不确定时候如何计算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当时的股价等于当时互联网公司们的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