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两周年回顾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两年前的今天我正式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并开启了现在的工作。有人建议我可以找份工作,把投资作为副业。但基于这样的考虑——你会将钱托付给一个兼职投资的人吗,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一次创业,是一份事业。

这两年不管看哪个指数,A股都是熊市,创业板跌幅尤其大,跌了40%。似乎我选了一个不利的时点开启职业生涯。

参与这个市场,要对它的全貌有个大概的认识。二级市场的盈利模式,可以归纳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赚交易的钱,一种是赚企业成长的钱。

我花过一段时间研究过德州扑克这个游戏,这对我启发很大。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游戏没得玩的呢?当输钱的厌恶感袭来,我想到在我赢钱时,对手也是这个感受。是的,从数学上,很轻松就能看出这是个零和游戏,算上房费抽水,连零和也算不上。我数学自小还不错的,对这种定理有敏锐的直觉。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打牌是个零和游戏。当损失的厌恶感让我换位思考的时候,我就顺其自然地停掉这个游戏,即使我当时还能在这个游戏里保持盈利。

同时我也意识到,股市里以交易为主的模式,也是同理,是零和的。亏钱让我痛苦,赚钱又于心不忍。所以这个模式从我职业生涯开始就不在我的选择之内。况且自知之明交易我玩不过游资、对冲和量化。这不是我的游戏。

我选的是第二种模式——赚企业成长的钱,即价值投资。我几乎可以把投资大师们的话原封不动地抄在这里充实这篇文章。但投资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里我主要想分享这两年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A股市政策市吗?产业政策最大吗?

我偶然间看到一场辩论的视频。2016年11月,林毅夫和张维迎在北大举行了一场辩论,辩论的题目是“中国是否应实行产业政策”(PS:这种辩论的方式很好,应推广)。这个视频我看了几次,过后又分别找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著作来看,接着又读了其各自经济学流派的著作。

简略概括各自的观点,张维迎认为因为制定产业政策的人的“无知”和“无耻”,产业政策必然失败。林毅夫的观点是作为一个追赶经济体,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可以加快追赶的效率及应对市场失灵。同时,他也强调,如何制定产业政策,是对政府的考验。

这是理论层面,实际运行层面呢?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即“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6年《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发布,进一步突出了“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之后,“科技自强、自主替代”在媒体和舆论上的曝光度骤升。而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存在的激烈冲突,媒体上反而少有人提及了。

效率与公平这对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总体是追求效率更容易的。从完全没有市场经济,到建设市场经济是需要效率的。但现在是否过犹不及了呢?

交易所,作为管理层手中的工具,当“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提供良好条件”是它第一任务时,加上特定利益集团(大股东、一级市场投资人、ipo前突击入股者、ipo产业链)的俘获,买单的,往往是二级市场投资人。

这是最大的时势吗?在这个制度安排与运行模式下,作为二级市场投资人,要怎么做?是参与到“特定利益集团”,还是在二级市场做趋势投资,还是做空它?

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这个安排,是永久的,还是阶段性的。想清楚了这个,我决定都不参与。

二、关于机构的行为特征

在中国做投资,自然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制度安排。现在言必称中国特色,经济领域什么是中国特色呢?以我观之,最大的中国特色,就是“公有制为主体”。许多制度都是围绕着它设计的。所以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引用经济学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的这个实际。

市场每个层级的参与者,都有他们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激励和约束,塑造了决策与行为。

以前两年的公募基金为例,我揣测(仅仅是揣测),董事会,增加营收规模,追求业绩增长,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最重要的目标。如果有机会,是要全力去追求的。这是和奖金直接挂钩的。

对基金经理而言,新人要上位,不管如何,先给只基金管,这是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正好市场火热,即使是主题基金,即使主题估值高高在上,硬着头皮先发再说。老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越大,越能巩固公司地位、行业地位。基民给了钱,在自己能力圈内买股票,即使估值高一点,至少自己对公司研究过。

对渠道销售而言,市场氛围火热,当下基金好卖,卖了就有提成就能完成业绩,为什么不呢?市场还有财经自媒体推波助澜,卖课的,卖资讯的,卖广告的,有钱不赚吗?

整个链条梳理下来,有谁错了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激励和约束范围内做事啊。可怎么就基民成了普遍亏钱的群体?

“囚徒困境+合成谬误”这对组合,真是威力无穷。

监管呢?应对市场失灵不就是他的职责吗?可是这么繁荣的市场,他正好可以在工作报告上骄傲地写下一笔“利用有利的市场窗口期完成某某重点行业某某大公司上市”,他监管的勇气和动力,也失掉大半了吧。

两年的熊市,让我的回顾充满了“反思”的味道。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思考吗?在不顺利的时候,人总是会痛定思痛的吧。“好股票,也要有好价格”会不会成为新的共识?

对市场了解的增加,往往不是让我发现可以投资什么,绝大多数时候是让我知道不投资什么。

我还要坚持下去,因为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还能发现一些估值很便宜,而且业绩每年还在增长的公司。投资需要极度的耐心,既要耐心等待买入时机,也要耐心等待卖出的时机。

$江苏银行(SH600919)$ $杭州银行(SH600926)$ $招商银行(SH6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