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数据的深挖掘之主要子公司的经营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爱尔眼科(SZ300015)$ $欧普康视(SZ300595)$ $迈瑞医疗(SZ300760)$

#眼科医疗# #爱尔眼科#

今日的文章是继《爱尔数据的深挖掘之门诊与手术量的分析》之后的数据挖掘系列第二个专题——爱尔主要子公司的成长性分析。与前几篇文章同样的原因,受篇幅的限制,文中没有列出每个子公司十三年的详细数据,仅分享了与文字相对应的总结数据。

在爱尔十三年的年报里,披露过经营相关数据的子公司一共有20家,其中连续5年进入年报披露名单的有9家,而持续十三年进入年报披露名单的仅有6家。由于爱尔集团业务规模与区域布局的不断演变,位列年报前十大子公司的名单也在不断变动,除前述的9家子公司外,其他11家早年经营规模位居前列的子公司,受所处地域人口与经济规模的限制,逐渐退出了主要子公司名单的行列。

一、公司位列前十名的子公司演变

2011年以来,历年年报披露的前十大子公司详细名单如表一。

从上表可得到以下信息:

1、公司主要子公司中间重两头轻

所谓的中间重两头轻,是指公司当前的业务重心主要分布在武汉、长沙、辽宁(沈阳)等二三线城市,往上的一线城市市场在公司内部占比不高,往下以衡阳为代表的地市级的四五线城市市场空间也慢慢退出了前十大的行列,整体看,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布局广而不集中,覆盖地域大而贡献的营收有限。

总之,近几年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经营规模与盈利居前的子公司布局,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中间重,两头轻的市场格局。

2、公司业务重心持续抬升

自本文统计的2011年开始,公司的业务区域重心不断的从低级别城市往高级别城市抬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前十大子公司包含地处湖南省内衡阳、株洲、常德等地市子公司的格局,逐步演变成2023年仅有衡阳一家地市级子公司,公司业务重心持续往更高级别的省会城市、一线城市转变,爱尔也由湖南省内主导的区域性眼科医院,逐步演变为全国性的大型连锁眼科医院。

随着近年来全国性、乃至初步全球化布局的完成,未来爱尔的市场格局由低级别城市往高级别城市演变的趋势大概率还将得以延续。

3、一线城市远未到功成名就时

公司2023年年报第20页第4点有如下论述,“公司作为全球性眼科连锁医疗机构,主要竞争者为国内各地一到两家综合性医院的眼科或眼科专科医院。从医疗机构的实力来看,北京同仁医院、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少数几家公立医院,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上述年报中的表述,在数据统计中有明显的呼应,爱尔主要子公司经营数据的统计显示,北上广深四地的子公司营收与盈利并不突出,北京、上海偶尔会出现在十大子公司之列,但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

在本文统计的13年经营数据中,北京子公司仅有4次进入前十大子公司名单,上海子公司更是仅在2014年进入过1次十大子公司行列,其余年份再也不见北上两地子公司的踪影。相对来说,广深比北上稍好些,但也受当地各路公私立医院的影响,广深两地的子公司营收与利润都无法与长沙、武汉等二线城市的子公司相比,以2023年为例,广深两地子公司的营收合计61276.6万元、净利润合计11590.4万元,而当年武汉子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63699.4万元、18293.02万元,广深两地的子公司加一起还不如武汉一家子公司,这与广深两地的人口数量及经济水平极不相称。

总的来说,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在公司内部的业务占比,一线城市都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公司业务在一线城市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远未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正如年报所说的,北京有同仁医院、上海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广州有中山眼科中心等全国知名医院的竞争。爱尔要树立自身的高端形象,成为全国眼科行业的领导企业,促进业务更上一层楼,抢占四大一线城市眼科市场的顶层需求,是无法绕过的难题。

未来,爱尔必须直面以对,攻坚克难,继续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步入全国顶级市场的顶级玩家行列。

二、疫情对公司有明显影响

十三年的财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三年疫情对各子公司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管是“十三连披”公司,还是“六连披”公司,都以2020年为转折点,前后差距非常明显。

在本文统计的十三年数据中,2011-2019年的9年间,爱尔主要子公司的营收与利润一直稳定在15%左右的增速,而到了2020年,主要子公司的营收基本停止增长,2021年稍有好转后,2022年却创下各子公司唯一一年各项财务指标总金额都下降的历史纪录,各期间的详细财务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如下文表二、表三所示。

由表二可知:

1、“十三连披”公司在2012 — 2019年的八年间,六家子公司总营收累计增长217.15%,年化增长15.52%;由于2011年报没有披露各子公司的营业利润,所以营业利润的增速无法比较;总净利润累计增长196.71%,年化增长14.56%。

2、2020年六家子公司总营收微增0.19%,总营业利润增8.26%,总净利润增9.13%,该年度业绩出现突变。

3、2020-2022年的三年间,六家子公司总营收累计增长3.14%,年化增长1.04%;总营业利润累计增长-0.85%,年化增长-0.28%;总净利润累计增长4.67%,年化增长1.53%,此三年受疫情冲击,业绩几近停滞。

4、2023年的业绩恢复增长,总营收增长19.78%,总营业利润增长24.65%,总净利润增长17.47%,但这种恢复是否具有持续性,需要未来的业绩验证。

5、2020-2023年的四年间,六家子公司的总营收累计增长23.54%,年化下来仅有5.43%;总营业利润累计增长23.6%,年化增长5.44%;总净利润累计增长22.96%,年化增长仅为5.3%。远低于疫情前任何一年的成长性,此究竟是疫情三年期间一些可选服务的阶段性消失,还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未来也不复存在,需要在2024年中报及更多数据的披露才可准确判断。

由公司历年的年报与表三可知:

1、受新医院成长的拉动,2020-2022年的疫情期间,九家“六连披”子公司的总营收累计增长8.18%,总净利润累计增长10.51%,稍好于“十三连披”的六家子公司。

2、疫情恢复后的第一个年头,总营收与总营业利润的增速超过四年前的2019年,但这种势头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3、总的来说,广深两地子公司保持着比较稳健的发展,特别是广州子公司,有据可查的11年数据显示,除疫情第一年的2020年基本与前一年持平外,其他年份持续保持不错的增长速度,未来广深两地的持续发展,也算是爱尔在一线城市的有效突破,无论是从业务体量上,还是企业形象,都是一种明显的提升。

三、对爱尔未来的三点思考

1、疫情对公司正常业务的开展的确带来了极大冲击,单从“十三连披”的六家子公司来看,无论是总营收,还是总净利润,疫情期间都近乎零成长,2023年虽然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究竟是暂时性的回光返照?还是趋势性的反转?这还只能留给时间去验证。

2、三年疫情对经济的破坏,叠加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未来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对眼科行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爱尔是否有能力抵御行业性负责影响,继续保持稳健成长?后续还得持续观察。

3、当前,公司总体上是大而不强,在眼科医疗技术与眼疾的疑难杂症医治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在2023年年报中,公司确定未来3年的发展,通过国际化战略和全球科技创新布局,成为国内外领先的创新型眼健康服务集团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笔者认为,在国内一线城市建立技术与业务方面的优势地位,是一道不可迂回的必经之道。只有在一线城市的市场上建立领先行业的技术优势,形成稳固的市场地位,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口碑,爱尔的全面核心竞争力建成之日,就是爱尔取得行业领导地位之日。

期待爱尔未来能潜心进取,砥砺前行!行正道,历沧桑!携子之手,期盼爱尔修成正果之日早日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