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估值分位

发布于: 雪球转发:34回复:86喜欢:224

很多人喜欢用历史估值分位来推荐行业或指数,比如当前创业板指国证2000、医药、消费电子等都处于历史低位。但这种只看相对分位、不看绝对估值的方法,要慎用!

我们先来看一个煤炭行业的例子,实际上大部分强周期行业都类似。

上图是申万煤炭指数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静态PB,从上图可知:这13年间,煤炭有两个阶段PB跌破2倍,分别是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其余时间均高于2倍PB,2007年10月更达到创纪录的15倍。

那假设时间回转到2012年年底,当煤炭行业PB再次临近“历史低位”,投资者会作何选择?当时投资者面临的信息如下:其一,基本面尚未明显恶化。中国经济迅速下台阶、传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均发生在2014—2015年,2012年底并未获得此种信息。关于此点,参见之前的文章《2012年周期投资如是说》。其二,估值处于之前13年的历史最低分位。并且,从2000至2012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上--下--上的波动、股市更见证了熊--牛--熊--牛的变迁,似乎这个估值分位非常靠谱。

于是乎,自然的结论就是:基本面尚可、估值历史最低,行业推荐!让我们看看之后十年的走势。下图是煤炭行业2000年1月至2024年3月的估值全景:2013年后十年,2倍PB几乎是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最低点是2020年6月的0.84。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是:即便2000—2012年煤炭经历牛熊,但整体还是处于牛市、享受估值溢价。而当一个行业真正开始衰败、出清,也需要漫长过程、估值会不断跌破下限。等到全市场遗忘,其内部调整也行将结束,届时又是一个新的故事。

具体到煤炭这个行业,全景如下: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12年,这个过程是中国经济新一轮上升周期,中间经历了“次贷危机”和两轮牛熊,煤炭的估值整体处于爬升阶段。并且这个阶段的煤炭属于新兴产业、享受成长股的估值,最终即便其阶段估值低位(2倍PB)实际上也不低;第二阶段是2012年至2020年,这个过程中国经济系统性下台阶、煤炭行业内部也不断调整,这是一个行业彻底从主角变僵尸的过程。实际上,从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煤炭行业的景气就逐步回升,但长期的“不待见”使其估值在景气拐头后又杀了三年;第三阶段是2021年至今,即便没多少人看好,但产业规律和价值规律都在发生作用,煤炭行业又一次出现了戴维斯双升。虽然本轮的估值尚未突破2倍PB,但股价的涨幅已经相当惊人。当然,这次的故事和2005—2007年完全不同,当年是成长的少年,现在是成熟的中年。

这不是煤炭独有的故事,事实上这是几乎所有行业的缩影。这个全景是很长的,长到可以贯穿一个普通人的职业生涯主体。因此,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果我们不能基于永恒来看待现在,那就有可能会陷入一城一隅的苦苦挣扎。

比如说消费品刚刚跌了三年,大家就变得急不可耐;医药和消费电子的估值确实处于2010年以来的相对低位,但别忘了它们从2010年后就一直是市场主角,当下有没有可能是2012年底的煤炭?

因此,不是说“历史估值分位”这个指标不可以用,但它只是一个参考维度,评价和推荐一个行业还需要很多其他维度的思考。

精彩讨论

润哥03-27 17:08

学习一下

孤雁投资03-28 01:26

其实很多行业,都像老师举的煤炭的例子一样。然而,过去几年,很多券商、基金公司最常用的软文指标就是跌到了历史XX分位,去蒙蔽一些不懂的小白

持股不动如山03-27 15:24

估值,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资金面的充裕或紧缺,来综合给出。
以前国家是高速发展阶段,所以给的估值比较高,以后增速下降,进入成熟期,所以以前的估值不能作为参考。
消费电子同理,以前是高速发展阶段,创新不断,渗透率飞速提升。而现在已经很饱和了,所以,在下一轮创新周期到来前,过往估值百分比也没有参考意义。
煤炭电力等一样,那在10多年前是成长股,现在是周期股,所以pe,pb不能代表贵或便宜。
其实,估值代表的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期,所以,不能拿过去来简单预测未来,得出贵或便宜的武断看法。

列夫990003-28 23:25

wfbb03-27 19:16

不要以为跌的多了就便宜了,也不要以为涨的多了就贵了

全部讨论

03-27 17:08

学习一下

03-28 01:26

其实很多行业,都像老师举的煤炭的例子一样。然而,过去几年,很多券商、基金公司最常用的软文指标就是跌到了历史XX分位,去蒙蔽一些不懂的小白

估值,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资金面的充裕或紧缺,来综合给出。
以前国家是高速发展阶段,所以给的估值比较高,以后增速下降,进入成熟期,所以以前的估值不能作为参考。
消费电子同理,以前是高速发展阶段,创新不断,渗透率飞速提升。而现在已经很饱和了,所以,在下一轮创新周期到来前,过往估值百分比也没有参考意义。
煤炭电力等一样,那在10多年前是成长股,现在是周期股,所以pe,pb不能代表贵或便宜。
其实,估值代表的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期,所以,不能拿过去来简单预测未来,得出贵或便宜的武断看法。

学习。去年配置部分行业指数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误。

03-27 19:16

不要以为跌的多了就便宜了,也不要以为涨的多了就贵了

03-27 16:12

有启发,说出了我想说而未言的话,而且数据详实,言简意赅~医药的各个子行业都稍微看过,虽然跌了三年,但由于之前泡沫太大,所以绝对估值并不便宜。估值是门艺术,既需要和行业自身历史估值比,也要各个行业之间横向比较~一直认为行业策略对选股最重要,毕竟这么多行业,淘一淘总有金子的,不必总盯着热门行业看~

03-27 17:18

对啊,医药和消费一直是市场的主角,所以一浪接一浪,请解释下历史估值是如何在它们这失效的?

03-28 21:02

用主线思维分析
去年的会议召开后,基本定调了今年的大方向。就像23年的数字中国一样,围绕着科技炒作了一年。
今年的主线是以科技创新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还是科技类,也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名词,总体分为以下方向
传媒游戏类(数据要素 AIGC Sora 短剧 kimi)
通信类(6G CPO 数据中心 工业互联网)
计算机类(多模态 算力 鸿蒙 信创)
消费电子类(AR/VR/MR 存储芯片 PCB HBM)
汽车类(无人驾驶 智能座舱 汽配 飞行汽车)
机器人类(工业4.0 新型工业化 机器视觉 减速器 高端装备)
医药类(CRO 医疗器械 减肥药 中药 医美)
军工类(低空经济 航天航空)
国改类(高股息)
国改+以上8大板块是加分项,算是暗线
上半年看超跌,主线板块基本都是超跌,双双共振

03-28 23:25

03-27 17:38

那想要避免这种陷阱,是否只能选择沪深300这种非行业性的ETF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