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市场复苏迹象显现的背景下,CXO行业有望加速回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随着生物医药寒冬在全产业链条上蔓延,医药“卖水人”在寒风中打了个冷颤。2023年,CXO的高增长戛然而止。

以头部企业业绩为例。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双双降至10%以下,凯莱英(002821.SZ)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超18%;药明生物(02269.HK)也于近日宣布下调2023年业绩指引。

不过,在生物医药市场复苏迹象显现的背景下,CXO行业有望加速回暖。

“创新药已经进入复苏周期,经营业绩整体好转,这个趋势在2024年会更明显。未来随着创新药行业进入繁荣周期后,CXO也会慢慢复苏。”曼然资管总经理马曼然对时代财经表示。

资本离场

CXO是医药外包的总称,可以分为CRO、CMO/CDMO、CSO等,分别对应医药行业研究、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医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都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专业人才、设备和资金的需求都很高,通过委托外包,可以帮助药企降本增效。

如果说新药研发是九死一生的“淘金”,那提供外包服务的CXO就是旱涝保收的“卖水人”。2021年以来,当生物医药进入“寒冬”后,CXO却仍然一片繁荣。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2年,药明康德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70%;药明生物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超过100%和30%;凯莱英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则分别达到48.08%和208.77%。

进入2023年,CXO行业陡然转向了下行周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常年活跃的资本往往是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的。

CXO曾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中航证券研报指出,从纵向比较来看,2023年上半年,医疗服务子板块的基金重仓持股比例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高点59.53%下降到了26.22%,与2019年三季度水平大致相当。2023年上半年,CXO板块重仓持股基金数量为548个,持股总量为94348.21万股,重仓持股基金数量和持股总量较2023年一季度有所下滑。

资本离场的影响直接反映在股价上。时代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26日,近一年内,美迪西(688202.SH)的股价降幅超过50%,泰格医药(300347.SZ)、昭衍新药(603127.SH;06127.HK)A股降幅超40%,康龙化成(300759.SZ)降幅超30%。

机构纷纷逃离,IPO的热度也随之骤减。2022年成功上市的拥有CXO业务的企业近10家,包括宣泰医药(688247.SH)、和元生物(688238.SH)等,募资总额超过百亿元。2023年,完成IPO的CXO企业数量仅有昊帆生物(301393.SZ)、金凯生科(301509.SZ)、万邦医药(301520.SZ)和康鹏科技(688602.SH),合计募资约50亿元。

马曼然对时代财经表示,“CXO与创新药行业的周期节奏不同,CXO订单周期往往会滞后创新药。当前几年创新药行业调整时,CXO正处于景气周期的峰值,如今创新药经过调整周期开始进入复苏初期,CXO却因订单减少进入调整周期。”

宁泽基金投资总监武强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同样表示,在2022年一季度末基本上出清了CXO的持仓。他指出,CXO属于创新药的“后端繁荣”,随着部分医药研发公司削减研发管线,CXO也随之受影响。如果创新药复苏,那么CXO的行情也会随之好转。

竞争加剧

一位CDMO企业的负责人曾对时代财经坦言,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给CXO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压力。现在客户对于新项目的投入比较谨慎,客户需求整体减少,想要开拓新的客户很困难,叠加行业内还有低价抢单的影响,导致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此前自建产能的Biotech。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不断有Biotech传出关停厂房、出售工厂的消息。2022年9月,科望医药将生产基地卖给了药明生物;2022年11月,基石药业(02616.HK)位于苏州的生产基地停工;同样是2022年11月,和铂医药(02142.HK)将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转让给药明生物旗下的药明海德。

2023年,CXO行业的收并购仍在进行。2023年9月,博腾股份(300363.SZ)宣布收购宇阳药业剩余30%股权,随后维亚生物(01873.HK)也宣布收购朗华制药余下20%的股权。

有医药行业人士曾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行业内想要寻求出售的中小企业并不少,但要找到愿意接手的买方并不容易,因为CXO行业现在不缺产能。

武强也对时代财经表示,现在头部的企业产能过剩,没有订单在手、也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想要找买家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行业“大浪淘沙”之际,也给了头部企业扩充产能的机会,CXO行业由此进入新一轮的洗牌。但很快,压力也传导到了头部企业。

2023年3月,药明康德细胞基因治疗子公司药明生基临港基地关闭。药明康德在投资互动平台回应表示,在临港的基地由于业务调整需要,过程当中涉及到大约50名员工,涉及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约0.12%,不涉及其他部门。

随后,保诺桑迪亚、春天医药等CXO企业也传出裁员消息。

药明康德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员工总数41296人,这个数据与2022年底的44361人相比,减少了3000余人;另外,截至2023年6月底,凯莱英员工总数9145人,与2022年底的9719人相比,减少了570余人。

拐点何时来?

CXO是为医药企业提供后端服务的行业,而前端的新药研发、生物医药投融资就是CXO行业景气程度的风向标。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总额为5609.7亿元,同比下降52.8%,融资事件总数2970件,同比下降26.2%;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总额为4483.7亿元,同比微增0.5%,融资事件2264件,同比减少2.4%。从国内来看,2022年国内医疗健康融资总额1458.9亿元,同比下降58.5%,融资事件数1091件,同比减少24.3%;2023年前三季度融资总额850.2亿元,同比减少25.1%,融资事件962件,同比增加12.1%。

武强告诉时代财经,目前一级市场的融资仍然困难。“不要问基金公司现在还有没有钱,而是要问这两年能出来多少钱。由于IPO审核收紧、医药上市公司股价下跌或者没有流动性,机构现在都面临着退出难题,资金比较紧张。”

联储证券研报指出,CXO短期业绩波动主因是2022年大药企短期研发支出下滑,以及小型和初创制药公司海外融资环境恶化,不过2024年年中有望迎来同步改善。

实际上,创新药复苏对于CXO行业的正向影响已经显露。以2023年最受追捧的新药GLP-1受体激动剂为例,据摩根大通预计,到2030年,在诺和诺德礼来制药“双寡头”的推动下,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药物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

GLP-1一路狂飙,推动了多肽药物的高速发展,而CXO头部企业也早早瞄准了布局。

药明康德2023年三季报显示,TIDES业务(主要为寡核苷酸和多肽)继续放量,2023年前三季度,TIDES业务收益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38.1%,预计四季度收入将大幅增长,全年将超60%。截至三季度末,TIDES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加速增长245%,D&M服务客户数量达到127个,同比提升31%,服务分子数量达到230个,同比提升48%。

此外,药明康德启动了常州和泰兴基地产能扩建工程。新产能预计将于2023年12月投入使用,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将由原计划的20000L增加至32000L。

凯莱英也在2023年10月31日的调研纪要里提到,公司加快多肽业务发展,计划明年上半年固相合成产能增加至10000L,可满足百公斤级别的固相多肽商业化生产需求。

民生证券指出,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三季度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略有恢复。以海外收入为主的CXO公司在下半年感受到客户询单略有复苏,但是新签订单没有看到明显的向上拐点,并且从询单到签订再到收入的转化仍需要一定周期,预计行业复苏拐点比投融资回暖将滞后几个季度。

来源:时代财经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医药板块全线大涨,如何借基布局?#

$医疗创新ETF(SH516820)$ $药明康德(SH603259)$ $泰格医药(SZ300347)$ #白酒医药纷纷上涨,大消费的寒冬已过?#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12-28 18:37

🎈【人家老板都说了,未来两年行业不景气】~赤裸裸的谎言❗️之前为药明合联顺利上市融资已经撒过谎了❗️
⊙我们应该习惯药明的谎言。
别说两年,即将到来的24年很快会面临美元降息,且降息幅度大概率会大于早期的市场预期。美元降息不仅利于整个大A,且对CXO板块估值会立杆见影,甚至其预期会提前提升整个板块估值。
关于CRO/CDMO/CRDMO(尤其是龙头企业)与减肥降糖药/多肽类的密切关联(略)。。。
附:🎈当然,迈入2024,CXO龙头概念也将浮出水面,这里有两三个叠加:①美元降息→②创新药投融资→CXO协同研发生产全流程+③重拾降糖减肥药概念→实施。(其中美元降息之块利好整个大A市场,而①和②的确定性很强。③这块因为龙头企业以保护合作伙伴的商业秘密为由,蓄意操作了一把市场!不过我们意识到:与新冠药物的一次性属性不同,降糖减肥药、多肽类将会是超越PD-1的新药王,且具有很长期性。国内CRO/CDMO/CRDMO龙头企业一定能大块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