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货币供应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末,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狭义货币(M1)余额66.01万亿元,同比下降1.4%。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前四个月净投放现金3866亿元。

就在2024年3月,M2余额一举突破300万亿元关口,引发市场热议。而与上年同期相比,M1同比增速转负,2023年4月为同比增长5.3%;M2同比增速更是降至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低位,2023年4月为同比增长12.4%。

综合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净投放情况,4月单月净投放现金为100亿元。明明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速的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是4月以来,在季节性因素以及手工补息受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许多存款资金转移至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

“M2增速有所放缓,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温彬认为。据其介绍,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受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年初以来债市走牛提振理财等资管产品收益率,银行存款向理财等分流;监管部门加大对资金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行为的规范,挤出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水分;三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个别地方政府通过扩张存贷款提高金融增加值的动力明显减弱。

相关影响因素带来的变化在存款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9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四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7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6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7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23万亿元。

环比方面,与2024年3月末相比,4月末存款余额减少9.82万亿元,其中4月存款减少3.92万亿元。同比方面,从各部门的存款变化来看,4月居民存款同比多减约6500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多减约1.7万亿元,政府性存款同比少增约4000亿元。

明明指出,居民和企业存款减少印证“存款搬家”的现象,而财政存款同比少增主要源于政府债发行进程偏缓,考虑到政府债融资较去年同期减少5500亿元,侧面反映目前财政支出节奏可能边际有所放缓。

不过,明明同样强调,本次货币供应量的下滑主要是在监管对于部分不合规的存款产品“挤水分”,也和目前财富管理方式更加多元有关,不能片面解读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下降。不仅如此,对存款的监管反而有助于资金活化,有助于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修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多。而存款主要集中在居民部门,存款定期化呈现加剧趋势。

新增社融转负

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

初步统计,2024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4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44万亿元,同比少增1.7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213亿元,同比多增926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06亿元,同比多减167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126亿元,同比多增204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14亿元,同比少增232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7万亿元,同比多9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26万亿元,同比少1.0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49亿元,同比少2194亿元。

具体到4月,新增社融呈现转负走势,同比少增1987亿元。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较3月末的8.7%小幅回落,下滑0.4个百分点。

明明认为,社融同比增速下滑,主要源于债券融资较弱。从社融分项来看,主要源于未贴现承兑汇票以及政府债券的规模下滑。前者主要受银行票据冲量以及企业开票意愿下滑所致,而后者则是因为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较缓。

“考虑到土地出让金下滑、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后续政府债融资将有所加快,预计对社融也将有明显提振。”明明补充道。

温彬同样认为,后续伴随特别国债增发、专项债放量提速以及信用平稳扩张等利好因素积累,将对社融增速形成稳定支撑。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涛预计,5月以后,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固,叠加企业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预计信贷和社融规模有望逐步回升。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温彬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加快发行,有望对社融增速形成有效支撑;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效,降准降息仍存一定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五篇大文章”领域和合理消费融资需求将得到更有针对性满足。伴随财政政策、设备更新等需求端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有助于畅通生产和消费,促投资、稳增长。

温彬强调,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低,在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之外,着力盘活存量金融资源,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提升信贷资源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引导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也是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而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