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金巨额不良资产包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如何处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本金规模达260亿元的资产包即将转让的消息,在个贷不良市场不胫而走。这笔交易的预期价值约为20亿元,一旦成交,将创下个贷不良资产转让的新纪录。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为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数据显示,2018年的捷信消金以13.98亿元的净利润独占行业鳌头,2019年底总资产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当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一家千亿元级公司。2020年1月7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荣获2020胡润新金融50强。2021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荣获“杰出消费金融机构”。

但好景不长,2019年在监管不断趋严下,消金行业“生变”,2020年更是在疫情的严重影响下,让原本艰难的消金行业更加如履薄冰,这让过度重仓“线下”的捷信消金吃尽苦头,再加上捷信集团赴港IPO受挫,让公司运营业绩持续下滑。公司资产规模的大幅缩水,使捷信消金不得不通过处置不良资产来缓解资金压力。实际上,早在 2021 年和 2023 年,捷信消金曾先后转让过规模 108 亿元和 170 亿元的资产包给浙商资产。其中近 170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规模,成为了业内自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试点来最大的一笔,占据了当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所有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40%。

个贷不良资产规模攀升

事实上,不止捷信消金一家公司,截至2023年底,共有23家消金公司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账户,包括捷信消金、中银消金、中原消金、兴业消金、海尔消金、中信消金、宁银消金、杭银消金、北银消金、南银法巴、尚诚消金、蚂蚁消金、招联消金等。

“消金公司不良资产规模激增主要是由于持卡人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下降,同时催收方人力和方式受限。”业内人士称,信用卡逾期增加、不良率抬头成为普遍现象,消金公司作为消费信贷的专业从业机构,不良资产规模大幅增加。

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已成态势

从 2021 年起,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制度开始实行,至今已实施3年。在这3年中,个贷不良资产成交规模大幅攀升。截至去年年底,31 家持牌消金公司中,已有包括蚂蚁消金、招联消金、捷信消金、兴业消金等在内的 23 家消金公司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账户。

根据银登中心《2024 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的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公告挂牌总体情况在2023年快速增长。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个贷不良资产转让规模的快速提升,与试点的范围不断扩大脱不开关系,一方面试点银行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试点的机构类型也在增加,所以会导致规模增加比较快。

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有助于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金融资产良性循环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但目前看来,尽管个贷不良资产的市场大幅增长,但个贷不良资产涉及主体较多,且数据庞大,处置起来较麻烦,存在诸多难点痛点。

基金学者盘和林认为,消金公司的个贷不良资产转让过程中存在部分难点,首先是定价难,不良资产评估难题;其次是市场流动性问题,不良资产可能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最后,不管是否转让,催款都是难题。

行业出台监管办法

4月18日,《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于2023年12月18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3月18日发布。《办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提高准入标准、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强化风险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新规特别强调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要求压降成本、让利客户,推动消费贷款利率逐步下行;在催收方面,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通过新规的实施,消费金融公司将能够更准确地定位、更规范地经营,发挥作为消费信贷专营机构的优势,为新市民等群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