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员工薪酬情况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58喜欢:146

2023年报披露完毕,统计下上市公司薪酬情况。费了很多功夫总结的,欢迎评论;不对指出欢迎指正。

一、统计方式

1、上市公司支付薪酬方式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2023年末应付职工薪酬-2022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其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在现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到,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中可以查询到。

2、员工数量:取2022年、2023年员工数量的平均值。

3、上市公司薪酬/员工数量,得出人均公司支付薪酬。

4、由人均公司支付薪酬反推税前工资、税后工资,需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公积金缴纳比例。这里面统一选择二线城市武汉作为标准,公积金比例定位上限12%。

5、数据矫正:

(1)5361家上市公司,剔除7未披露年报的(东旭蓝天东旭光电ST华铁威创股份*ST三盛普利制药*ST越博),剩余5354家上市公司。

(2)苏州龙杰索辰科技未披露2022年员工总数,假定2022年员工总数和2023年一致。

(3)上海九百永安林业天奥电子华菱线缆华兰疫苗高铁电气国电南自2022年、2023年应付职工薪酬未披露,假定为0。同辉信息、永安林业、抚顺特钢未披露2022年应付职工薪酬未披露,假定为0。

二、整体情况

2023年,5354家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6.82万亿元。

2023年末,5354家上市公司,合计拥有职工3054.82万人,2022年末为3000.04万人,平均拥有职工3027.43万人。

2023年,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人均金额为22.5280万元;对应月均18773元。反推人均税前工资为13643元,税后工资为10244元。

三、行业情况

不同行业统计:

最高的为银行、非银金融,人均公司支付薪酬超过3万元/月,其次为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人均公司支付薪酬超过2.5万元/月。(所以大家都想去金融、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企业……)

最低的为纺织服饰、环保,月人均公司支付薪酬低于8000元/月;其次为商贸零售、农林牧渔,人均公司支付薪酬低于1.1万元/月。

31个板块中,煤炭排名第7,国防军工排名第9,计算机排名第10,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排在中位数15、16,电力设备(新能源主要在该板块)17,医药生物排名18,电子排名在24……

四、国企民企对比

这项分类采用东方财富choice大股东性质来分类,不是特别准确(比如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为H股,所以大股东性质是境外法人股),仅供参考。

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的,合计1406家,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现金为4.1312万亿元,职工人数为1498.19万人,人均为27.575万元/年,即22979元/月,对应税前工资16700元/月,税后工资12382元/月。

其他3948家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现金为2.6889万亿元,职工人数为1529.24万人,人均17.5834万元/年,即14653元/月,对应税前工资10649元/月,税后工资8151元/月。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人均薪资比民营企业高50%左右。所以都愿意去国企呢。

五、个股排名

人均公司支付职工薪酬超过70万的,以及一些重点公司,大概列一下:

排名第一的居然是家民企科锐国际,40亿市值,3000人左右,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70亿,人均253.98万……排名倒数第一的*ST京蓝,51亿市值,2023年支付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现金1.04亿,另外2022年末应付职工薪酬1.22亿,2023年末应付职工薪酬0.127亿,这么算下来,职工薪酬是负数,-0.0573亿元……

六、一些个人想法

1、中国核心企业,工资情况

这些企业,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医药行业老大恒瑞医药,排名795,人均285565,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7,282/月。

乳液行业老大伊利股份,排名1451,人均222285,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3,462/月。

家电行业老大美的集团,排名1453,人均222167,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3,455/月;老二格力电器,排名2871,人均159764,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9,675/月。

物流行业老大顺丰控股,排名1721,人均206445,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2,503/月。

光伏行业老大隆基绿能,排名2319,人均177890,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0,773/月。

电池行业老大宁德时代,排名1395,人均225654,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13,666/月。

汽车行业老大比亚迪, 排名3577,人均140377,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8,502/月。

电子加工行业老大工业富联,排名4107,人均126466,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7,659.04/月;老二立讯精密,排名5225,人均81203,相当于人均税前工资4,917.82/月。

2、一些杠杆行业,比如非银金融、银行,工资有些过高了。

比如渤海租赁陕国投,一个第2、一个第6,人均工资支付职工薪酬都超过了100万元。

港股上市的哈尔滨银行,最低0.03倍PB,现在0.06倍PB。为什么?

很多地方融资平台/企业,连本带利把钱从金融机构贷出来,花了,花出去的钱无法变现,持续以新换旧、甚至借款利息也需要用新增借款来支付;严格意义上已经是坏账、金融机构可能已经资不抵债,但还在计算着收了多少利息、净利润多少……

然后,因为靓丽的业绩,所以给员工发高奖金。员工瓜分了很大比例的名义盈利;至于哪天暴雷了,亏损是国家的,反正员工钱也分了。这是非常有违公平的。

3、一些研发类亏损企业,工资过高了

比如一些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迪哲药业、益方生物),比如一些电子类研发机构(翱捷科技澜起科技灿芯股份华大九天寒武纪芯原股份等)。

国家专门设立科创板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初创型科研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未来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回馈资本市场市场。

然而我们看到了很多次这样的场景:高额融资后,一边拿着高工资,一边巨额减持,最后润了公司不要了。

对于这类企业,一方面应该设置减持限制,一方面工资更多的应该以股份支付形式为主。公司最终壮大了,员工们理所当然享受收益;公司破产了,员工理所当然不应该发家致富。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闪_不能小于4字符05-05 17:05

好文,手动点赞

稳健的升值卫士05-06 21:03

顺丰的快递员工资有些都比管理者的工资还高

控制回撤202305-05 23:23

告诉楼主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退休员工 这个是比这个更加有趣的数据

蠢蛋儿说05-06 16:23

1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分析方向,整理的已经足够细致了。2一个非常赞同您说的高杠杆的非银金融和银行类公司工资过高,这个是非常有违公平的,这类公司真实不创造价值,大多是在博杠杆的收益,如果出了问题亏的是国家赚的是员工。
另想表达一下,1、有些科创板的高研发投入的公司其实也是在赌博,赌给高工资而不是高股权来防止人员的流失,因为不盈利或者是否持续改变现状,打工人和老板的思维是真不一样的,拿到手的才是实在的。2、国企比民企工资高很多,这个是在上市公司部分来计算的,因为国企的最优质部分都在上市公司里,而且大多都是垄断类(文章也写到了),民企大都是在红海与蓝海之间博弈,走出来的也很少能有真垄断的。
还有就是大A经过3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后,很多公司已经有退休人员的支出了,上市公司一般不会披露这类数据,包括报表中,其实未来很多垄断性国企的这类人员在老龄化到来的时代会陡然增加,希望可以多增加这类数据。
看到文章有感,随手而发,感谢@howmissyou分享

echoes201205-05 17:30

根据数据关于毕业生就业说几点。
1.计算机研究生毕业最好还是去中大厂,最差也得是深 信 服这样的企业,否则不如去银行或非银金融的信息中心。即使去信息中心几乎是公司最不受重视的一群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依然是次优选择,这点与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2.电子这么垫底是假象,因为电子行业中的大块头是制造公司,主要成员是工人,他们拉低了平均薪资水平,这与计算机行业完全不同。按照这几年的发展看,电子行业中有技术含量的公司和员工都还不错,未来也会继续不错下去,因为中美关系只会螺旋式变糟。
3.计算机之前的九个行业基本都是垄断行业,大部分都是国央企,理直气壮发展正在进行中。除了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之外,研究生毕业尽量去国央企,未来差距还会变大。本科生怎么办?那就得有个好爹了。
4.之前二十年加上未来十年这三十年之内看,计算机行业的顶峰大概率已经过去了。至于AI,我还是这个观点,除了硬件和算力提供者之外,几乎没有能赚钱的。而电子行业的顶峰估计还没到来。

全部讨论

全年员工薪酬,应该是“应付职工薪酬--本期增加”

05-05 17:30

根据数据关于毕业生就业说几点。
1.计算机研究生毕业最好还是去中大厂,最差也得是深 信 服这样的企业,否则不如去银行或非银金融的信息中心。即使去信息中心几乎是公司最不受重视的一群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依然是次优选择,这点与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2.电子这么垫底是假象,因为电子行业中的大块头是制造公司,主要成员是工人,他们拉低了平均薪资水平,这与计算机行业完全不同。按照这几年的发展看,电子行业中有技术含量的公司和员工都还不错,未来也会继续不错下去,因为中美关系只会螺旋式变糟。
3.计算机之前的九个行业基本都是垄断行业,大部分都是国央企,理直气壮发展正在进行中。除了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之外,研究生毕业尽量去国央企,未来差距还会变大。本科生怎么办?那就得有个好爹了。
4.之前二十年加上未来十年这三十年之内看,计算机行业的顶峰大概率已经过去了。至于AI,我还是这个观点,除了硬件和算力提供者之外,几乎没有能赚钱的。而电子行业的顶峰估计还没到来。

好文,手动点赞

05-06 16:23

1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分析方向,整理的已经足够细致了。2一个非常赞同您说的高杠杆的非银金融和银行类公司工资过高,这个是非常有违公平的,这类公司真实不创造价值,大多是在博杠杆的收益,如果出了问题亏的是国家赚的是员工。
另想表达一下,1、有些科创板的高研发投入的公司其实也是在赌博,赌给高工资而不是高股权来防止人员的流失,因为不盈利或者是否持续改变现状,打工人和老板的思维是真不一样的,拿到手的才是实在的。2、国企比民企工资高很多,这个是在上市公司部分来计算的,因为国企的最优质部分都在上市公司里,而且大多都是垄断类(文章也写到了),民企大都是在红海与蓝海之间博弈,走出来的也很少能有真垄断的。
还有就是大A经过3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后,很多公司已经有退休人员的支出了,上市公司一般不会披露这类数据,包括报表中,其实未来很多垄断性国企的这类人员在老龄化到来的时代会陡然增加,希望可以多增加这类数据。
看到文章有感,随手而发,感谢@howmissyou分享

05-06 09:05

财报披露的支付职工薪酬,包括支付给个人的工资,奖金,还包括单位直接缴纳的四险一金,好一些的公司还有年金。称之为人力成本是没问题的,称之为人均收入是偏高了。

05-05 23:23

告诉楼主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退休员工 这个是比这个更加有趣的数据

顺丰的快递员工资有些都比管理者的工资还高

05-06 09:08

月薪三千的还天天上网对线,为什么不去赚钱呢

05-06 07:24

05-06 14:27

来个上市企业董监高人员的工资水平和企业利润占比,看看哪家公司最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