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看看不睡话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2
请问o大如何看母公司现金问题?
我先说下我看法抛砖引玉:
1.母公司现金压根无法覆盖到期负债,所幸能够借新还旧,但假如1%%的概率融资渠道不畅显然会雷。
2.去年12月大手笔拿地令人费解,如果不是12月拿地多,可能全口径和母公司口径现金都会更好看,只能说艺高人胆大?
3.从流量表来看,母公司偿还债务为165亿,全口径为1630亿,占大概10%,但母公司融资净流出高达176亿(包括股息等)。
感觉是不能完全无视的风险,希望聆听O大高论[抱拳][抱拳]

热门回复

我去年3月中旬开始追踪土拍数据,这个是按照各地资源部门的土拍完成的公示时间来确定的。从数据看万科还真不算是激进拿地。
注意1:1、2月的数据是根据保利和万科拿地月报反向追踪了一部分,也包括了22年的四块地(故不要看加总)万科跟保利的月报公示标准不一致,前者是支付款项时才计入当期,股权转让的4块地计入月报公示也不合理,其中上海的理想地块是规避3年不许拿地的要求,另外至少2块我追踪过,出质了很久才进行股权转让。说明早就谈好了。

这问题挺难回答的,为此我搜集了保利和万科最近几年的数据,如下图,线上为归母数据,线下为合并数据。答案不一定正确,主打一个认真[捂脸]
从两年公司的年报中,共计有5个样本明确给出了一年期有息负债的数量,没有任何一年归母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大于一年期有息负债。所以这种比较不合理,也可以说都有问题。从经营层面看,母公司很多的负债是通过为子公司担保导致的,实际承担负债的应该是子公司,故只拿归母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来衡量有失偏驳。
关于放款,银行对KIP考核也决定了央企的身份是多么值钱,还有,很多央企都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这也是个安全垫。
拿地当结果看吧,毕竟我们只是投资者,产业眼光和经营方面还是尊重专业人的眼光(虽然产业也会犯错,但通常都是系统性风险,很难躲过去)。拿地就说明现金流风险小。你看万科24年实际没拿过地,1月公示的4块地,有一块是10月拿的,一块是12月拿的,权益都是2亿多。而且12月的三块有两块是回迁项目。

拿地其实也不是很准确,万科去年三季度拿地还有加速趋势,10月份还在拿地,结果瞬间就被打断脊梁了(融资模式变了,还被迫还了几百亿,母公司现金消耗很快)。
目前还是你前面说的,其实就是看身份。华侨城和金茂都暴雷了,今年还各发债了50亿。中化发债200亿支持金茂。刚刚刷到的推荐,金茂成都还抢地了。所以身份才是实打实的免死金牌 ,这个含金量太足了。

所以地产现在,只有两个期待点,第一点是三个不能是不是一定能落实,保证央国企金身不破,第二点是经济带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还有前几天咱们聊的关于保利土储的问题。我想我应该是搞清楚了,刚刚发的那条帖子有。经营能力的判别(赚取现金流的能力),保利年报阅读文章后边也有统计了。
搞清楚这些问题了。短期内就不再关注地产股了。该继续挖矿了。

我说的的是加速,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万科去年三季度比前两极度是要多的。这里没差异吧?对于这个拿地的确认时间,我也知道两家区别。
所以我说的是只看拿地也不完全准确。并没有否定看拿地来判断安全的这个观点。

额,哥,图呢[捂脸]

很奇怪,万科突然转变了融资模式,也没见其他房企有变化

嗯,我本来也想说是加速,结果打成了激进

我挺好奇绿城的融资模式,我去百度下

大神问一下这个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