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14喜欢:70

刚和邻居老爷爷聊天,他来自菲律宾,70年代到哈佛商学院读硕士,毕业后在美国的公司工作了几年,1984年左右辞职专心打理家族企业。辞职时把 IRA账户转到Fidelity,账户里的钱全部买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当时大约1.4万美元左右,之后一直持有没动,十年前发现账户市值首次达到1M,现在是1.9M左右

我经常和这老爷爷聊天,平时主要聊家庭、美食、兴趣爱好之类,今天听他不经意提起,却是身边第一次有认识的朋友持有一个股票40年翻了上百倍。持有四年已经不容易,四十年真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仰。

深有感触,记录一下。

全部讨论

虽然说是1984年,但是HBS毕业之后工作5-10年,IRA只存了1.4万美元,还是令人吃惊。
老爷爷年轻时一定是有些什么故事,比如挥金如土、钱都花在liquor、lady和leverage身上。赶紧做点美食去把故事套出来。

伯克希尔不适合普通人。不分红,只有卖出才有收益,卖了又买不回来,平常人吃啥?所以说,不管怎样增长的公司,不分红就不好。投资收益不能转化为生存保障,何必要这样的收益增长。

编得真好,邻居那么轻易告诉你自己投资赚了多少?确定不是和你吹水?

牛逼,老大爷当时为啥选伯克希尔,而不是其他。?

老美还有1935年成立的基金至今没调过仓换过股的,近90年基金持仓几乎没动,躺赢三代。。。

02-17 02:56

老巴是一个天才,不仅赚钱赚得多,而且回撤小,给投资人非常舒服的感受(这一点是我认为一大帮奥马哈投资者这辈子能赚到这笔大钱非常重要的因素)。早中期投资人已经愉快赚到一笔大钱,对于老巴不碰科技股也就无所谓了,对于能不能财富再多一个0可能也无所谓了,这笔大钱远远超出他们做的最大胆的想象,一个人一辈子跟对一个神还有啥不知足的另外我不认为这些人(可能有极少数)有胆量敢扔掉这辈子依靠的最有力的投资拐杖,重开炉灶重仓科技股,如果成为普遍现象是不符合人类心理学的。

02-17 06:27

我估箅增长136倍,年均增长13%,符合该公司的收益率,三五年基致十年,年均增13%不难,维持40年就难了!

02-17 00:42

IRA养老金钱退休前取不出来的,只有在里面投资,而且一般人基本平时不看

80年代巴菲特应该就很有名了,幸运的选择。不过当时随便买几个大盘股,比如可口可乐,宝洁之类,也能赚很多

02-18 22:23

当年巴菲特找的第一批投资人除了家里人,还有12个医生。医生职业确实好,但你说医生职业再好,他这辈子所有其它方面的收入,都不如当年投给巴菲特的一万美元带来的收益。一个普通人能把积累的财富做到增值,已经殊为不易。为何总痴心于全部家当赌一个人,一个公司,即使当年的12个医生,那一万美元也不是每个人的全部家当,人家也没放弃自己的医生职业就等着巴菲特这一辈子精彩的投资人生,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就是普通人投资的正常路径。像评论区写评论的球友,我真觉得这些球友不该来股市,应该直接去澳门才更合适,很多人其实是借投资的名义在玩赌博的游戏,而且还是不讲技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