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至暗时刻 多少人将要栽倒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2

至暗时刻开启

王石这两天又成为新闻人物,一是据说他今年主动放弃1000万元退休待遇,以便和万科共克时艰;一是田朴珺就此公开发文:“没事,老王,我养你。”关于后者,既有人说王石开始吃软饭了,也有人说两人离疏到只能通过公开发文来维系沟通了。这种八卦,我是从来不感兴趣的。

多年前单独专访过王石,那时他刚从国外登山回来。话题聊及了登山费用谁来支付的问题,王石当时给我的回答很干脆,大意是这么大上市公司董事长花点钱登山没啥了不起,更何况他登山给万科增添了广告带不来的口碑和声誉。

虽然聊到登山费用谁来支付的问题,但我并没有将其写进报道中,有点基于的是房地产行业当时甚嚣尘上,很多股民并不在意万科付出于相对利润是九牛一毛的登山费。相反,还会有人反唇相讥我这个报道者的吹毛求疵。其实,我更多考虑的是王石办公室极其简朴,与万科业绩和市值在A股中的地位明显不相称。

那次专访见报之后没多少天,王石离婚与田朴珺恋情完全公开,我还顿生了不少五味杂陈。相较现在的万科和整个房地产行业,显然,不是王石塑造了万科,而是时代给了房地产的行业性机会。用那句俗话说,风口上的猪也会飞起来。

尽管中国恒大、世茂股份、中南建设、迪马股份华夏幸福华远地产、阳光城、泰禾集团泛海控股、蓝光发展等已经退市或挣扎在退市边缘,但房地产一直让很多人心怀重赚大钱的念想,譬如私募之李蓓就曾强烈看好。随着4月30日政治局会议给出了“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全新提法,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房地产至暗时刻正式开启的强烈信号。

因为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房地产至暗时刻正式开启,所以中国金龙指数在5月2—3日狂飙了约8%,内房股还在中概股中相当抢眼。去年以来,不看好中国房地产,才是中概股不被看好的理由。

最好防守是进攻

“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的潜台词,显然是冀望改从需求侧来去库存。“2023年7月还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但9个月后4月30日的最高层会议,正式将‘统筹消化存量住房’作为扭转楼市的当务之急。”5月2日的《涨工资:第二次倒逼》,回顾过政策在“房地产发展上匪夷所思的思维”。我想说的是,需求侧去库存的冀望将会再次落空。

2024年4月,百强房企实现的3121.7亿元销售额,不仅同比大降44.9%,而且环比也下降12.9%。2021—2023年,百强房企4月单月销售额分别是10359.7亿元、4306.3亿元和5665.4亿元。也就是说,今年4月单月销售已不及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上个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再一次对房地产政策作出优化,首次调整了自2011年起执行了13年的住房限购政策。最近半年来,这是北京第8次优化限购政策,力度相当于给了所有符合限购的人再一次购房资格。相较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二三四线城市基本早已完全放开了,南京甚至恢复了买房落户的撒手锏,但全国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去库存周期(或存销比)从去年年初的18.9个月升至年末的22.4个月,而挥之不去的高库存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

大华股份华夏幸福2023年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91和0.12,上市房地产公司中这一最大值和最小值,恰恰就是它俩主场所在的映射。自然资源部4月30日发文要求的“严格控制商品房去化周期超18个月的城市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直接指向了二三四线城市。

正是因为完全不再看好房地产,所以2023年1月7日就在《关上楼市潘多拉盒子》中极其明确的阐明了观点,认为胎动的房产税将因楼市艰难而被迫流产。果不其然,差点就要问世的房产税已经悄无声息了。

不再提新建保障房+平急两用+城改的“三大工程”,以及减少土地供应,新政组合拳突出强调的,是在稳定房价之下消化库存。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单纯的求稳从来都是稳不住的,中国男足和A股就是两大单纯依赖防守而屡战屡败的典型。2023年7月23日的《14:30上班》,描述了神秘资金不断通过尾盘拉抬权重股来保证上证指数维稳在3000点的现象。但A股兔尾龙首急剧暴跌至2638点,最终靠汇金公司和中银香港内外夹击才重回3000点,以至于2023年8月26日的《上证指数还账》效应尽显。

谁将倒在至暗时刻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去年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均同比减少,但降幅最大的农业银行的个人经营贷却增长了29.4%,用经营贷置换房贷的现象可见一斑。由于房价普跌致价差缺口动辄百万元,加上经营贷的贷款周期只有3—5年,当初用经营贷置换房贷进行低首付或转贷降息的人,续贷面临新一轮资产评估后需要补全价差的阵痛。

房价尚在高位的2020—2021年是房贷转经营贷的高峰期,今年开始批量进入续贷时段,相关个体能否独善其身?一季度全国法拍房年化挂牌数量超过去年79.6万套的5%,其间估计就有部分经营贷置换房贷的个体。由于17.3%的拍品清仓率低于了去年的18.3%,退出的最后通道也不平坦。

上海5月3日推出的旧房未能卖出而悔约新房免收违约金的办法,完全就是打着以旧换新幌子蹭概念。新政推行的以旧换新是南京那种模式,在将旧房以评估价进行准收储后,业主将收储价所获价款作为购置新房的初始资金。按照南京的说法,让业主在评估公司资源库中随机抽取3家对旧房进行评估,以规避评估价值的不公。这种理论上似乎说得过去的公平,实际上得到倾斜的必然是准收储旧房的机构,因为没有支付评估费的业主能有多少掌控权?就像靠拿上市公司审计费、津贴为生的会计事务所、独立董事,希望他们真正公正的为中小股东代言,和与虎谋皮有多大差异。因此,随着房地产以旧换新广度和深度的展开,一批官员和评估人士栽倒,肯定是不可避免。

以旧换新的评估如此,让城投等机构去收储存量房作为保障房,同样存在暗箱操作的巨大道德风险。“如果给每个中国人发1000元限期消费的数字货币,1.4万亿元直接和间接拉动的GDP可能会有一两个点,但相对于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直接给百姓发钱,没有了寻租空间。”3月3日的《再不发钱就晚了》通过研究国外恢复经济的范式发现,唯有给百姓发钱才能让经济有效活血。

首先是收储需要惊人的巨额资金,资金活动金额向来与贪腐成正比。天风证券测算认为,如果通过收储将去化周期压缩至18个月,全国大概需要回收7亿平方米左右的存量房。如此巨量的资金,给谁和不给谁,给谁多和给谁少,个中拿捏的秘密,只有操作的人知道;其次是收储后的运营猫腻,收储资金所获利率和租金回报率的高低,肯定是因地、因城、因路、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自由裁量权将无所不在。便宜行事的自由裁量权,你懂的!转租保障房牟利的新闻,前期已经批量出现,而已有保障房规模,岂能与几亿平方米等待收储的存量房同日而语!

全部讨论

05-05 13:42

视野开阔!

05-04 15:22

以旧换新对于受益地方公司来说是利好,而对于象万科这样全国性公司却失去了潜在的买家,是利空。

05-04 12:03

直接发一千,大部分人都会拿去充值,不会增加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