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少年 终成恶龙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8喜欢:9

#雪球星计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许多朋友都知道这句话,这是出自《华严经》的名句。也有许多朋友不知道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很多“大老虎”落马以后,面对镜头,都会深刻的反省自己,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我也很是好奇,为什么屠龙少年,最后会变成恶龙?

今天讲的也是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故事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两千多年过去了,经历无数周期轮回,但是人性没有改变,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一些启迪。

去年讲过“李广难封”的前因后果,提到了汉朝除卫青之外的另一位战神——霍去病。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立下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后来漠北之战,更是战神附体,横扫匈奴,替汉武帝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狼居胥,这个战绩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武将的天花板。

霍去病的母亲和皇后卫子夫是姐妹,舅舅是大将军卫青,姨夫是汉武帝,由于自己母亲的这层关系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外戚,所以才有领兵作战,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之前,卫子夫仅是平阳侯府的歌女,弟弟卫青是平阳公主府的马奴,姐姐卫少儿是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和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去病是私生子的身份。

当霍去病封侯拜大将军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霍去病在出征路上路过平阳县的时候,才第一次和自己的亲生父亲见面。面对当初抛弃自己的父亲,霍去病下跪行礼,怪自己没有尽孝,霍仲孺吓的没敢应答。霍去病给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且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培养成材。正是由于霍去病、卫子夫的这层关系,霍光才能够进入到政治中心,逐渐显露头角。

没想到,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也去世以后,太子刘据失去了可以依仗的军方势力。在汉武帝晚年时候,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又因为巫蛊之祸遭遇江充等小人的陷害,相继自杀。等汉武帝醒悟过来,已经晚了。虽然把所有陷害追杀太子的人都被灭了满门,但是已经于事无补。而汉武帝在自己人生的暮年,需要重新选定接班人,为自己死后的大汉朝进行政治布局了。

汉武帝临终托孤:如何布局?

太子刘据已经自杀,即使后悔也于事无补,次子刘闳也英年早逝。如果按照排序,三子刘旦和四子刘胥都已经成年,刘旦被封为燕王,刘胥被封为广陵王。两位王爷都有成为皇帝的幻想,但是汉武帝并不喜欢这两个儿子,逼他们早早就藩,去自己的属地。

汉武帝想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但是刘弗陵年龄太小,还没有成年。为了传位以后的政权稳固,汉武帝先把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赐死,这样就防止了将来后宫干政。然后又找了四位大臣托孤,让四位大臣辅政,组成了下一任皇帝的核心班底。这四个大臣以霍光为首,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汉武帝派黄门画工画了一副画,画的是周公背着周成王接见诸侯的场景(周公辅政),给霍光送过去,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因为皇帝太小,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赐死钩戈夫人。这一点不是普通皇帝能够做到的,清朝时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传位给同治帝,同样托孤,找了顾命八大臣辅政。结果慈禧和恭亲王“鬼子六”奕䜣,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都给收拾了。慈禧又找机会打压恭亲王,从此牢固掌控权力47年,清末的几位皇帝都成为了傀儡。要是咸丰帝能像汉武帝一样,去母留子,晚清历史可能将会改写。

清初的时候,顺治皇帝想要出家,让只有八岁的康熙帝继位,也给康熙帝找了四位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顺治考虑的是四位顾命大臣共同辅政,能够互相制衡,让皇权稳固。但是事与愿违,最后鳌拜一家独大,权力大到可以对抗皇权。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智擒鳌拜,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中国这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由于都是农耕经济,生产力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百代皆行秦政制,组织架构也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大部分事件都是周期轮回,汉武帝遇到的问题,后世很多皇帝也会遇到。但是大部分政治布局都不是很成功,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汉武帝的辅政计划属于比较成功的。首先就是预判到后宫干政的问题,先把皇帝生母给赐死了,这一点比咸丰帝要强。其次,委托了四名大臣共同辅政,避免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可以相互制衡。这一点比顺治帝要强。第三,当时已经封侯拜相且说话比较耿直的“二把手”丞相田千秋并不在辅政的四位大臣之中。这是汉武帝对辅政四位大臣的制衡,说明汉武帝还有后手。最后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被封为车骑将军;上官桀被封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个人都在病床前拜受遗诏。至此,汉武帝完成最后的政治布局,不久以后就驾崩了,霍光作为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将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辅政大臣之间开始分化

汉武帝第一次跟霍光说:“立小儿子,你行周公之事”的时候,霍光没敢马上答应,而是说我不如金日磾。因为金日磾是匈奴人,所以金日磾自己也辞让,对汉武帝说“我是外国人,不如霍光,如果让我辅政,会让匈奴轻视汉朝。”

但是,我个人认为金日磾的格局、胸襟,确实要比霍光高。金日磾在汉武帝左右,数十年目不斜视,皇上赏赐的宫女,从来不敢亲近。汉武帝遗诏要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封侯。但是金日磾不受封,金日磾不受封,霍光和上官桀也不好意思受封。等到金日磾快不行的时候,霍光就把侯爵的印强加在金日磾的病床之上,金日磾封侯的第二天就去世了。金日磾一死,霍光和上官桀也都被封侯。

从这一点来看,金日磾比霍光更能参破名利,更看的开。霍光虽然也不错,但是从格局上来看,比金日磾还要差一些。上官桀对名利的追求比霍光更贪婪,这也为两人日后翻脸埋下了伏笔。

金日磾去世以后,刚开始的时候,霍光和上官桀的关系还不错,两个人是AB角的关系,霍光休假的时候,上官桀代替霍光处理朝廷大事。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为妻,并生了一个女儿,两个人就成为了儿女亲家。上官桀希望凭借霍光的关系让自己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嫁给皇帝为妻,结果霍光认为不合适,不肯答应。

上官桀只有再找别的门路。前面讲了,汉武帝立小儿子当皇帝,怕后宫干政,把小儿子的亲妈给赐死了,汉武帝也驾崩。因为皇帝太小,需要人来照顾,就让汉昭帝的姐姐来宫里照看皇帝的饮食起居。皇帝的姐姐就是长公主,于是成了皇帝身边非常有影响力的人。既然霍光不同意,上官桀和上官安父子就通过长公主的情夫搭上了长公主的关系,终于如愿把上官安的女儿嫁给了汉昭帝,第二年汉昭帝封上官氏为皇后。

上官桀和上官安父子如愿后,为了报答长公主,就下那个为长公主的情夫求得封侯,霍光不同意。退而求其次,希望封个光禄大夫也行,霍光又不同意。排名最靠后的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安排自己人当官,霍光还是不同意。汉武帝的长子燕王刘旦认为本该立他为皇帝,也对霍光不满。于是,长公主、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燕王刘旦,组成了一个小圈子,结成阴谋集团,准备搞小动作了。

恶龙的第一次出手

既然组成阴谋集团,并且针对的是霍光,那么很快就有行动了。上官桀派人以燕王的名义上书:“霍光到军营检阅御林军和禁卫军时,沿途戒严,御厨还要先到达准备饮食,完全是皇帝的出行规格。”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才做到典属国。霍光大将军府的杨敝寸功未立就当上了都尉。霍光不停地任用私人,增加府上军官人数,这是想造反。刘旦我愿意交回燕王符玺,进宫当侍卫,来监督观察这个奸臣。”这个奏书写好以后,趁着霍光休假的时候呈上去,等着皇帝批复以后,马上查办,到时候再加上御史大夫桑弘羊配合,一起把霍光搞下来。

奏书呈上去以后,皇帝却留中不发。霍光听说了自己被告了状以后,就待在汉武帝送给他的周公辅成王的画室中不出来。汉昭帝问:“大将军安在?”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告他的状,不敢进宫。”皇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来,脱了帽子,磕头谢罪。皇帝说:“将军把帽子戴上,朕知道那奏书有诈,将军无罪。”霍光问:“您怎么知道的?”皇帝说:“你去检阅禁卫军,是最近几天的事情,调动校尉,也不过才十天,燕王怎么能够知道的那?况且,将军如果真要造反,也不需要调动校尉。”这一年,汉昭帝只有十四岁,但是聪慧过人,阴谋集团精心策划的奏书,被昭帝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恶龙准备铤而走险,拼死一搏

第一次出击没有达到目的,上官桀又密谋让长公主设宴请霍光,然后在酒席上设埋伏杀死霍光,废黜皇帝,迎立燕王刘旦为皇帝。燕王也很积极,外围联络豪杰数以千计,许诺一旦事成之后就封上官桀为王。

刘旦和自己的下属商量,下属说这个事情不靠谱。下属说:“上官桀是一个轻薄之人,上官安年少骄纵。我感觉他们父子成不了大事,即使侥幸成功,这两个人也会背叛您。”

燕王刘旦不听,仍然要下定决心造反。上官桀和上官安父子有点儿像明朝嘉靖年间的严嵩和严世蕃,想法很多,野心不小,但是能量一般。燕王刘旦,虽然也叫燕王,有燕王朱棣一样的野心,但是没有燕王朱棣的命,因为汉武帝没有将皇位传给他,所以意难平。在作死的道路上继续一路狂奔,越走越远。

刘旦下属分析的很对。上官安既然想搞事情,不能忙了半天给刘旦做嫁衣。所以,上官安有个更大胆的想法。将刘旦引诱来京,先杀刘旦,再废汉昭帝,立上官桀为帝,自己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有人问,那皇后怎么办?上官安回答:“逐鹿之狗,当顾兔邪?”翻译成白话就是:追逐鹿的狗,哪儿还顾得上兔子那?

不得不说,这个反造的是毫无逻辑,宫廷政变去推翻一个没有过错的皇帝,基本上十死无生。而且还外联豪杰数以千记,泄密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了。用投资的角度分析,虽然赔率足够大,侥幸成功的话,就君临天下了。但是胜率为零,胜率没有的话,赔率依然没有卵用。

事情败露以后,阴谋集团很快被镇压。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全部被灭族,长公主因为是皇帝的姐姐,自杀。燕王刘旦是皇帝的哥哥,结局也是自杀。上官皇后因为是霍光的外孙女,没有参与阴谋,所以没有被废,仍然是皇后。故事读到了这里,感觉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乱臣贼子的阴谋终于没有得逞,恶龙终于被少年所斩杀。但是,杀了恶龙以后得少年,已经不是曾经哪个少年了。

轻言废立 27天的皇帝

汉昭帝非常的聪明,可惜寿命太短,八岁登基,二十三岁驾崩,并且没有儿子。汉武帝晚年时期只有三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还有小儿子刘弗陵。后来刘旦因为谋反而自杀,汉昭帝驾崩并且无子,汉武帝的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了。大将军霍光和群臣商议立谁为帝,群臣都主张刘胥继位。但是霍光并不太高兴,因为他知道汉武帝并不喜欢刘胥,如果现在再让刘胥继位,就违背了汉武帝让他辅政的初衷。我认为还有一层原因是,假如刘胥继承皇位,霍光也会失去手中的权利。

既然霍光认为唯一的儿子不合适,那么继承人可以从孙子里面找。于是,有人推荐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承皇位,霍光也同意了的这个方案。于是征召刘贺进京继承皇位。刘贺的属下王吉给他出主意,让他一路上日夜号泣悲哀,千万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所有的事情都听大将军霍光的,先观察三年,把屁股坐稳再说。

但是王吉的话刘贺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一路上招猫递狗,到了首都又说自己嗓子疼,哭不出来。当了皇帝以后,把原来跟着自己的小弟都召到长安,越级提拔。

霍光一看,这个人品行不端,还不如刘胥那,所以特别发愁。于是和自己的老部下田延年商议,田延年说:“既然考察下来不行,就换,选贤德的人立为皇帝。”两个人又找车骑将军张安世商量。这三个人形成统一战线以后,还怕不稳妥,就去找丞相杨敝商量,当年汉武帝为了制衡辅政大臣的丞相田千秋已经不在了,这个杨敝原来就是霍光的人,上官桀还因为这件事攻击过霍光,所以杨敝肯定也听霍光的,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把丞相也说服以后,霍光就召开大会,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先统一意思,再去觐见太后,向太后陈述了刘贺的种种劣迹。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流程弹劾了刘贺,至此仅仅登基27天的皇帝就这样被废了。霍光并没有为难刘贺,只是又降为了王,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已。霍光在一路护送途中,谢罪说:“大王的行为自绝于天下,臣宁愿有负于大王,也不敢有负于社稷。愿大王自爱,臣今后不能在您左右了。”说完以后,涕泣而去。

刘贺虽然全身而退,但是被下一任皇帝汉宣帝所忌惮。汉宣帝掌权以后,又给刘贺降了一级,从王降成了海昏侯,但是刘贺在这场政治风波过后得以善终。2021年海昏侯的墓入选全国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年底向公众开放,刘贺的墓中侯、王、皇帝规制的陪葬品都有,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份了。但是刘贺在称帝期间提拔起来的亲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全部下狱,被诛杀了两百多人。

立谁为帝?

刘贺被废以后,再立谁为皇帝?霍光和张安世和很多大臣商量了很久,也没有确定下来,经过了几次的折腾,这个问题比较棘手。这个时候丙吉向霍光推荐了刘病己。这个刘病己和霍光还有渊源,当年卫太子刘据生了一个儿子刘进,刘进纳涿郡王夫人,生子刘病己。这个刘病己是卫太子的孙子,汉武帝的曾孙。后来因为巫蛊之祸,卫太子和几个儿子以及所有妻妾全部遇害,只剩下一个皇曾孙,收押在监狱。丙吉就把刘病己保护起来,汉武帝后来醒悟过来以后,大赦天下,给卫太子刘据留下了唯一的血脉。前面讲了,霍光是被霍去病提携来到的长安,而霍去病的亲生母亲和皇后卫子夫是亲姐妹,所以霍光也是卫子夫这一方的外戚身份。因此,当丙吉推荐刘病己的时候,霍光很快就同意了。

拥立新君 皇后之争

还是老套路,霍光召集群臣开会,共同商议新君人选。然后群臣联名上书皇太后,推荐刘病己。刘病己因为现在还是庶人,得先封阳武侯。紧接着继承帝位。从废刘贺到刘病己登基,中间隔了近一个月没有皇帝,但是依然天下安定,可见霍光此时的威望已经如日中天,能够两次左右皇帝废立,霍光正处于自己人生的最高光时刻。如果此时能够功成身退,遵循天之道,家族也就没有了后面的大祸临头,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新皇登基的时候已经年满十八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并且在民间长大,深知民间疾苦。在刘病己在民间时,已经娶妻许平君,并且生下一子刘爽。刘病己当了皇帝后,霍光把小女儿霍成君也嫁给了宣帝。大臣们商量着要立皇后,鉴于霍光的功劳和威望,大臣心里想着应该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但是没有明说。

新皇帝想立原来的妻子当皇后,但是也没有明说,明说就得罪霍大将军了。于是给群臣一个暗示,只是说下诏让群臣帮他寻找他微贱时遗落在民间的一把旧剑。故剑情深,大臣们秒懂了皇帝的心意,连一把旧剑都舍不得扔了,何况是故人,于是纷纷上奏立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拥立刘病己为皇帝,史称汉宣帝。汉宣帝对安定宗庙有功的人进行了嘉奖。对大将军霍光加封一万七千户,跟原来的食邑合并,一共两万户。估计是吸取了刘贺的教训,先稳住拥有实权的核心人物。霍光这时候请求还政皇帝,皇上谦让不受。要求所有政事还是先向霍光汇报,然后再向皇上汇报。君臣之间开始了互相试探,刘病己的政治智慧甩了刘贺好几条街,主打一个无为而治。

这个时候霍光的儿子霍禹和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云,担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担任奉车都尉,并统领胡、越兵团;霍光的两个女婿东、西宫卫尉,霍光的亲戚党羽,盘根错节于朝廷,连为一体。这样的实力,汉宣帝每次见到霍光都非常谦恭,对霍光表现出的尊重超过了皇帝应有的身份。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少年开始黑化

最开始黑化的其实不是霍光,而是霍光的妻子,霍显。身为高级领导,必须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管好配偶、秘书和司机,否则的话,这些人迟早会把领导拉下水。霍显就是明显的反面教材。

当初立皇后的时候,霍显就憋着一口气。她一直想让小女儿成为皇后,这个愿望落空以后。霍显想出来一个极其愚蠢的方法,毒杀皇后,让自己女儿上位。这个事情在封建王朝,别说做,就是连想都能想,因为一旦东窗事发,就是诛九族的大罪。霍显真的是敢想敢干,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丝毫不考虑后果。

许皇后正巧怀孕了,身体不适。女医淳于衍要给许皇后看病,淳于衍的老公在宫廷做侍卫,想让她去找霍夫人走走关系,升为总管。霍显对于这个请求先是很痛快的答应了,然后对淳于衍说,我帮你办事,你也得帮我办一件事。所谓的办事就是让皇后生产的时候,淳于衍下毒,毒杀皇后,然后让自己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事成之后,共享富贵。

女医淳于衍虽然害怕,但是还是按照霍显的指示去实施了,毒杀了许皇后。因为皇后死了,这些御医全部收捕下狱。这个时候霍夫人显害怕了,怕被牵连出来,就向霍光交代了实情。说自己已经做了,让审讯的人网开一面,如果淳于衍招供了,就全都完了。霍光大惊,想自己去举报,又犹豫不决。这一个犹豫不决,丧失了最后一次拯救家族的机会。

佛教中还有一句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大部分人都害怕结果,而有智慧的人更害怕原因。霍氏最后被灭门的恶果,最初的原因就在霍显毒杀许皇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如果当时霍夫人放许皇后一马,其实也是放过了霍氏家族。可惜这个道理她不懂。

芒格说嫉妒是七宗罪里面最愚蠢的罪,满腹牢骚、怨天怨地是最愚蠢的。嫉妒别人只会让自己痛苦,并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作为投资者,很难理解霍显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霍光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食邑两万户了。小女儿能不能当上皇后,对于霍家来讲并不能增加多少权势;相反,如果事情败露,毒杀皇后是诛九族灭门的大罪,给霍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盈亏不成比例,赢了赚的不多,输了一无所有。这种赔率的事情,如果用投资的思维去理性的分析一下,百分百的不会去做。让我想起巴菲特评论长期资本公司的话:“他们为了赚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许皇后死后,霍成君如愿当上皇后。但是不久后,汉宣帝将许皇后的儿子刘爽册封为太子。这又让霍显和霍皇后非常的不爽,准备继续毒杀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但是太子每次吃东西前,都有身边的人提前试吃,所以霍皇后几次想下毒都没有机会。这个时候,感觉屠龙少年真的变成了恶龙,霍氏家族甚至比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更坏。先毒杀皇后,后又准备毒杀太子。

霍光比较幸运,在事情败露之前去世了。霍光去世以后,霍家的子孙骄奢淫逸、横行霸道。最后权力被汉宣帝一点点的侵削,因为害怕之前做过的坏事败露,霍氏准备造反。愚蠢程度和上官桀和上官安父子一样。既然决策是愚蠢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造反很快就被镇压,失败后,霍氏全族被灭族,小女儿皇后之位被废黜,最后被打入冷宫,十二年后自杀。

班固评论说:“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扶国家,安定社稷,维护汉昭帝,拥立汉宣帝,即使周公、伊尹的功劳,也不过如此。但是,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为了保护妻子的邪谋,立自己女儿为后,沉迷于欲望,最后遭遇灭族,实在是令人悲哀!”

这是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老子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说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如何让屠龙少年不再成为恶龙,还是要牢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各位朋友共勉!

全部讨论

05-10 01:37

战总也喜欢历史么,写的很不错,学习了

05-10 18:57

战总的历史故事和投资结合的非常好,爱看,看不够

05-10 06:35

战总博学多才,又是投资高手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被害者,终成害人者。

05-09 22:46

看完了,很长,写的很好

05-09 22:32

思想的饕餮盛宴,感谢战总。

05-09 22:24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类似意思的句子还是有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