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32喜欢:9
转发别人文章。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按照限薪上限,年薪300万,那实际到手的,不会超过150万。
除掉45%的个税,还有五险一金等其他费用扣除。
假设基金经理管理规模50亿,那按权益基金1.2%管理费计算,一年管理费6000万。
基金公司约拿一半,3000万。
然后其中大约1/3、1/4给到投研团队,基金经理再和团队成员分成。
扣去税收等,一年下来,基金经理实际到手收入大概200多万。
当然,这里主要算了大头,其他一些零散的没包含。
总的来说,管理规模50亿以上的,受限薪300万影响较大。
按同花顺iFind数据,现在全市场3700多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在50亿以上的,是1200多位。
其中很多是债基和货币基金的。
Bo姐进一步拉了收益数据。
这1200多位基金经理里面,年化超过10%的,不到30人;
年化超过8%的,40人出头;
年化超过6%的,只有80人。
如果公募限薪300万,受影响较大,又有业绩底气的,少之又少。
当然,规模大、业绩差的,也可能离职。但这好像也不是啥损失,说不定基金还有救了。。。
另外,从2022年开始,就有《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发布,又是递延支付,又是要求自购啥的。
比如:基金公司绩效薪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
主题就是,不能让基金经理一下次吃饱,得吊些胃口,督促基金经理把基金公司当家,把自己基金当亲儿子,打理基金时十二分的上心。
哪些基金经理受影响大?
Bo姐进一步看了下,这些规模50亿以上,历史收益优秀的基金经理,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曾重仓医药、消费,早些年积累较多,底子厚的老牌名将,如谢治宇、朱少醒等。
第二类是抓住了行业贝塔,又做出了超额的,如赵诣、周海栋。
第三类是持仓分散,收益比较均衡的,如鲍无可、丘栋荣、杨金金等。
Bo姐比较担心的是第三类。
像丘栋荣拿了股权的应该还好,如果只是单纯的基金经理,就很难说了。
虽然有的基金经理,真的就是爱做研究,一心想给基民赚钱,但是管理几百亿,收益还这么出色,一年只有两三百万的话,会不会也有点不好受。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真的限薪300万的话,如何留住这类业绩稳定、收益持续性强的基金经理,恐怕是需要好好考虑下的。
像私募,牌坊上的立的是绝对收益,但大部分私募既没有绝对收益,又没有相对收益。
这种基金经理真的奔私的话,估计也会挺吃香。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是对这类基金经理来说,也要想好,私募和公募是两回事。
公募的投研团队、平台资源是远优于私募的。
有的公募领军人物奔私后,迅速上了百亿,但业绩是一塌糊涂。这种也就牛市里割一波,现在可不好使。
此外,到了私募需要独挡一面,还可能要承担大量管理工作。
不就有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了,业绩还可以,但觉得还是不适合,又回到了公募。

全部讨论

05-13 15:28

按道理,给个5000元/月的底薪就可以了,剩下的根据盈利情况与基民利润分成。

05-14 09:02

呵呵 楼主明显扯淡。
年薪300万,到手不会超过150万。
除掉45%的个税,还有五险一金等其他费用扣除。

05-13 15:29

工资多少无所谓,去接盘新三版,返利一半以上。
50亿拉升接盘一条龙,最后返利至少20亿。

05-13 15:41

这种限制度不合理,
从明面讲,真正有实力的人会逐渐流失,最终剩下的都是庸人。
从暗面讲,手握重金的人会走歪门邪道,留下来的不是为了工资,而且用基金去赚自己的钱。

05-13 17:09

公募基金管理费一般至少一半要分给渠道,小的基金公司更甚

非权益的管理费没有1.2%,按一半计算,规模得翻倍到100亿以上

不是这么算的,基金经理可以买自己的基金,真有能力的话多买一点就赚回来了,不差那点工资

可以没有公募基金这行业的

05-13 15:13

最后出走的都是有能力赚300万的,剩下一堆新人陪基民们来玩,玩到有能力赚300的时候就离职,一直没能力的就一直玩下去

05-13 17:47

客观上基金是收割百姓财富的工具,基金经理不创造任何价值,是收割财富的中介,拿着高额的中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