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30年中国互联网魔咒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一旦对应上8848这个数字,

往往就变得高不可攀!

不得不说,用8848这个珠穆朗玛峰高度来指代自己,是个好选择。

只是,有点太高了。

夹在中间的是8848手机,很多人都说那是智商税,已经消失在人海中了。

走在最前面,走的最早的则是8848网站。

阿里之前,最著名的电商平台,其实是王峻涛在1999年创办的8848。

以珠峰高度命名的8848,在当时的蛮荒年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商运作体系。

王峻涛也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之父”。

为了孵化国人网购的习惯,一场测试也随着8848展开。

或许不少人还记得1999年9月轰动一时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在北京、上海、广州寻找志愿者,把他们关在宾馆的房间里,发给每位1500块钱现金和1500块钱电子货币。看他们能否仅通过互联网而生存。

那时,没有淘宝、没有支付宝、没有快递小哥,很多志愿者因为受不了忍饥挨饿,不得不中途退出。

8848作为赞助方,通过这场测试和百余媒体的报道而大红大紫。

然而,电子商务的时代还没到来,反而网络经济泡沫来了。

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

不久,纳斯达克从小跌到暴跌,直到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全炸,也顺势波及了中国,8848没能攀登上电商的珠峰。

在8848的电商开荒从先驱变为先烈后若干年,有一个领域的开拓者想要攀登互联网的新珠峰。

这个公司,叫喜马拉雅,耳朵经济的开拓者。

这现在为了活下去,喜马拉雅想上市。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中国线上音频内容供应商,主要提供线上音频内容。

在数字内容消费日益增长的今天,喜马拉雅,作为国内知名的在线音频平台,一直在努力构建其“声音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近日,喜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已经是其第四次冲击资本市场。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就2023年的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喜马拉雅控股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所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

然而最大,却并没有什么用。

按照业务分类,喜马拉雅的收入主要来自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

其中,订阅业务是喜马拉雅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于2021年-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订阅业务实现收入占当期总营收的51.1%、50.8%及51.7%,贡献了近半收入。

然而,亏损和裁员也如影随形。

直至2022年,喜马拉雅才出现扭亏为盈。

而这个扭亏为盈背后,则是各种降本增效。

2023年12月初,据《市界》消息,喜马拉雅全线裁员比例高达三成,涉及产品、运营等岗位。很快喜马拉雅方作出回应否认裁员,表示为常规的组织升级变革。

与此同时,就算盈利了,但用户却少了。

如在移动端,喜马拉雅的日均活跃用户的收听时长由2021年的144分钟下滑至2023年的130分钟。

喜马拉雅会步上8848的后尘吗?

对此,《港湾商业观察》记者施子夫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用户总时长恒定的前提下,在线音频被长视频、短视频直播乃至读书应用的听书功能等杯葛了用户。

在整体并无更多创新,且展现方式无法和上述泛娱乐赛道的友商有实质性优势下,这种衰落将会持续下去。

同时,喜马拉雅的营收方式基本以广告和用户付费为主,和长视频平台的困局一致,且不如长视频那般体量庞大。

而加上应用场景高度集中于上下班时间、运动健身等狭窄范围,其营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扭亏为盈或许只是和互联网公司2022年普遍采取的“降本增效”打法一致。

于是,能不能冲上IPO续上一波血,变成了喜马拉雅的生死考验。

只是,就算续上命了,又能熬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