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银行新周期》文章阅读笔记和随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5喜欢:4

标题的水分还是比较足:“向阳而生”多为鼓励,“主动应战”才是现实。

尽管如此,里面有不少观点和数据还是值得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下。

一、向“新”而生——银行股的未来

“如果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银行也正步入一个新的周期目前还很难预判将来是什么样子。”——“银行新周期”的说法正源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的这一评论。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刘晓春表示,五篇大文章涉及领域均是过往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当前政策大力倡导,说明市场规模巨大,至于能否变成优质市场,要看银行能否通过金融创新做好服务,“这是个机会,也充满危险”。刘晓春的评论总体而言是比较克制和理性的。目前从各大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看,各大银行确实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领域用足了劲。

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规模增长的要求转变为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银行发展也随之进入相对成熟稳健的阶段,对规模的追求总体趋于平稳,并出现分化。”这无疑是对刘晓春看法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是否“也随之进入相对成熟稳健的阶段”,这个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对规模的追求总体趋于平稳”,这基本是符合现实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整体受制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负债表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构成银行资产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质量结构等,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反应。”刘晓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资产负债表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同时,据知名银行股投资人董宝珍观察,中国银行业上一轮坏账周期(大致开始于2012年前后)积累的坏账在2019年已经基本出清(是年,中国银行业已经累计计提了9.6万亿资产减值损失),从那以后中国银行业可以说轻装上阵开始进入新周期(详见董宝珍《银行大博弈》一书,我这本书可是有董老师的亲笔签名哦)

如果说刘晓春是至上而下提出银行进入新周期的观点的,那么董宝珍则是至下而上做出这个判断的。从这个角度讲,董宝珍的看法会更有意义。

不过,董宝珍也没想到2020年迎来了疫情,而且一整就是三年,然后美国加息,中国房地产衰退……意外事件一件接着一件,在宏观层面未来几乎不可预测,中国银行业的新周期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对于某些个股,我们透过宏观的迷雾,似乎还能看到他们未来模糊但还可辨识的面目。我们据此下注,也据此承当风险。

二、主动应战——银行股的困境

就中国银行业而言,2012年是个重要的节点。

自2012年起,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中国GDP增速长期持续逐季下跌已经持续了12年,但仍未出现逆转的明显迹象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及盈利能力紧跟中国经济增速。2011年至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体增速从36.3%震荡下行至1.3%,ROE则从20%以上降至10%左右。目前招商银行的ROE16.22%,一枝独秀,而邮储银行为10.85%,大致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准。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下行的背后是资本扩张放缓、息差缩窄及信用成本上升。银行业绩主要取决于量、价与信用成本。2010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速从20%左右逐步降至当前的11%左右;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12年四季度的2.75%降至2023年二季度的1.74%。此外,由于经济增速下行,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信用成本上升。”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从另一个角度做了阐释。

而在前面我们也看到,对于本轮银行资产恶化,董宝珍认为在2019年已经基本出清,如果董宝珍的结论可靠,那么银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资产扩张(信贷投放)放缓和息差缩窄。

1、资产扩张困境

房地产衰退,个人消费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在旧经济范式下的扩张似乎来到了一个饱和点,中国银行业需要新的信贷投放领域。这不得不让我们回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显然就是新领域,也可以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范式。2023年银行的年报也或多或少反应了这样的一个趋势,目前已经构成不少银行的新增信贷投放增长极。这能让中国的银行走出资产扩张的困境吗?正如刘晓春所言:当前政策大力倡导,说明市场规模巨大,至于能否变成优质市场,要看银行能否通过金融创新做好服务,“这是个机会,也充满危险”。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行业一瞥:就零售信贷而言,有助贷行业人士透露,当前部分银行资产(信贷)投放较为被动,“优质资产越来越少,行业发展到现在好客户差不多被“薅”过一遍了,只能往更下沉去探,但从银行风控角度来看风险比较大”。

行业综观:在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33万亿元,是十年前(2002年)的5倍多;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是十年前的近50倍。十一年后,到202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超过350万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多,净利润2.38万亿元,是2021年的1.59倍。

2、息差缩窄困境

受利率市场化、让利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屡次刷新历史最低点,并在2023年末跌破1.7%,为1.69%中金公司测算,考虑分红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性,银行最低的长期ROE水平为10%-11%,最低净息差约为1.6%-1.8%,而业界普遍认同的数值在1.7%-1.8%。1.69%显然已经跌破了业界给出的合理值下限,银行业已经从稳息差变成保息差一位资深监管人士称,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从未遇到过这一情况,各方正共同研究如何降低息差的进一步缩窄。目前看,银行大多是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被动应战,此外,主动负债管理、稳非息收入、控制成本等也是银行普遍采取的主动应对手段。

受按揭房贷款利率下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置换、重定价等因素影响,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仍可能继续收窄。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均表示:未来息差仍有下降压力。财经采访的某国有大行分行行长甚至做出了更加悲观的预测:未来行业净息差有望进一步降至1.5%,并且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提升。我认为,且走且看吧。

文末:今天刚收到第14期《证券市场周刊》,封面文章也是关于银行的,摘要写到,2023年推动银行利润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其他非息收入增长、计提减值准备减少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都是符合实际的。我今年给自己试订了3份报刊杂志——《经济观察报》、《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目前看读起来压力有点大,时不我待啊!

全部讨论

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一直在恶化当中,房地产行业今年一季度仍在大幅持续下滑,和地产强关联的地方债问题也没有实质性解决。
内部方面,受限于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影响银行的息差压力和资产减值压力不断加大,有些银行至今尚不敢暴露房地产行业真实不良,去年四季度的存量房贷降息政策今年会在净息差上持续显现。
在内外部都还看不到黎明时,银行业的股价今年一季度却上涨了30%,对于一个想买入银行股的人真是捉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