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小区,就是选物业和邻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或许,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全民参与的上海住宅小区防御模式

全民战“疫”,没有人是旁观者。危难面前,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居民多元主体的力量协同,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上海住宅小区防御模式,社区治理呈现出共建、共享、共治的创新格局。这一格局,又深深扎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制度与文化之中。

1、这是一场我们的战争!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防疫哨音一吹响,全市各小区立即开展起相关防疫工作,为政府防疫决策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个小区提前三天吹响防疫号角静安区达安花园小区业委会,1月21日便要求物业对外来人员,特别是武汉方向来的人员进行登记,并及时向居委会汇报。随着疫情愈发紧张,业委会迅速安排物业对小区公共部位定时消毒、提前采购防疫物品,开三方会议讨论资金支持,解决物业防疫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业委会借助公众号平台,提醒业主做好防护工作,理性讨论疫情。

像达安花园这样的小区,在上海还有很多,他们的提前介入给社区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到2月1日,上海绝大多数小区都进入了实质性的管控状态,对比其他地区,显得相当可贵。业委会的积极参与,为多元主体联动抗疫注入活力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社区管理一旦松散,就会给疫情可趁之机,防疫规则将形同虚设。因此,社区防控的关键,在于精细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小区出入口全天候的严格把控、居民信息登记与重点人群管理、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持、小区舆论环境的引导……非常时期非常工作,要确保小区安全,离不开一群人的缜密配合。

图片来自上观新闻

众蚁2月15日发布的一份关于上海市业委会参与抗击疫情工作情况的统计问卷显示,参与问卷的134个业委会中,绝大多数业委会表示经过此次疫情,小区的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历史矛盾、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暂且搁置一旁,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汇聚抗击疫情的合力。恰逢春节,处在基层治理最前沿的居委和物业人手紧张,此时一批热血满满、自备干粮上阵的“青年业委会委员突击队”,立足自己的小区做了不少尝试。外卖快递只能送到门口,访客亲友一律不得入内,起初一些业主不理解,不配合,严格的出入口管控给门岗带来巨大压力。阳光神舟苑业委会的几个年轻人立即出马,和保安一起坚守小区大门,亲自指挥回沪人员信息登记工作。一位业委会主任对此解释:“很多时候, 我知道自己站在门岗没啥用,但保安大哥说,‘你哪怕只是站在那里,我们也会更有底气,遇到难缠的业主我们敢上去理论。’请问我的存在是否有价值?我和保安大哥正常也有几米的距离,这可能会增加我被传染的风险,但这是我自己的小区,如果一个小区连我这样的人都没有,心寒不心寒?

图片来自上观新闻小区防疫物资不足,除了调动私人力量寻求物资,业委会还号召业主为一线人员捐赠口罩,来保障物业人员的安全。元宵佳节,不少业主开始自发为一线人员送汤圆水果。业委会犹如一个穿针引线的中间人,用自我行动不断向业主传达一线的不易,凭空抱怨的人少了,防疫工作的阻力随之减少。居委会有组织纪律,物业本身是服务行业,业委会这种纯自治组织的积极参与,属于一种“跟我上”的业主冲锋陷阵模式,给小区管控带来很大的弹性空间。可以说,业委会的参与粘合了官方举措与民众意志的空隙,扩大了决策的着力空间。居民专业力量的有效利用群众专业力量也在不断发力。居民中有人编写了中英文对照的《业委会疫情防控标准化攻略》,为居委会的防疫工作提供指导说明;有人自发拍摄防疫知识宣传短视频,在各大小区播放;有人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协助居委建设小区防疫信息化平台;技术宅们在小区大门搭建消毒通道、安装电子感应预警装置,居民每次开关门都会生成短信发送给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居家隔离人员活动情况。社区刚开始预约口罩时,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洋泾花园城业委会主任王舰连夜制作预约小程序,瞬间提高了预约效率。

居民扫码预约口罩,图片来自上观新闻

问卷数据显示,上海72%的业委会参与了小区防疫工作,群众的自发力量被调动,让小区各种管理规定真正落了地。保安和志愿者核查每日进出车辆和人员,外来车辆一律免入,连躲在后备箱,想要潜入小区吃顿便饭的“偷渡客”都能被揪出来,工作细致程度令人佩服!

72%业委会参与了小区的抗击疫情工作全民战“疫”,没有人是旁观者。正如一位业主所说,这是一场“我们的战争”,业主主动参与住宅小区内的管控,一方面可以给居委、物业增加人手,减少压力,同时也可以给小区的管控带来弹性。2、舆论引导,形成小区抗击疫情向心力当下的治理体系要从宏观层面转移到更贴近居民生活的小事情上,居民充分理解,防疫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中,舆论的力量不容忽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心病,疫情利用人心的恐惧,为大量谣言、谬误提供了土壤,而代表业主利益,有大量群众基础的业委会,能在社区舆论中发挥核心力量,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直击居民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参与问卷的业委会中,64.9%的业委会表示业主微信群在控制范围之内,76.1%的业委会表示疫情期间小区舆论趋于一致,形成了向心力。

闵行区阳光神州苑的业委会在大年初一便建立了居民防疫群,传播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和防范知识,让居民不信谣、不传谣,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一边缓解居民焦虑、紧张情绪,一边倡导邻里互助,“温暖是群的主基调”。

借助业主群和公众号,业委会联合社区及时公布小区防疫信息,稳定社区情绪,呼吁业主关注、理解社区一线人员的工作,建立起业主对小区乃至政府的信心,凝聚起一股共同应对疫情的向心力。3、全民参与的防御模式,离不开“硬核”人员队伍的付出目前,上海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这背后离不开从上到下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自春节第一天便持续加班,从居民情绪安抚到整个社区系统的人员摸排、信息录入,每一件工作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真正实现着辖区内的精细化管理;一线的物业工作人员默默承担着数倍于往日的工作,帮业主把病毒威胁挡在门外;业委会发挥动员能力,与小区志愿者协助居委、物业,打通了“三驾马车”的协调机制。这批“硬核”队伍关键时刻拎得清、专业不狭隘,规矩不保守,各尽其责,共同防疫,和广大居民联结成为一个个柔性的共同体,始终坚守着家园的防疫底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曾表示,上海人就是上海城市治理的“硬核”,深层强调的是非正式制度和文化的意义。

上海是一座注重效率、法治的城市,这一特性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充分体现,它让人们看到高效治理与人性化服务可以兼顾,个人权利与公共防疫并不冲突。社区治理强调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由此形成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才能在危乱中发挥作用,在应对突发灾难的时候会格外坚韧,遇到新冠病毒时,她会自动触发保护自身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