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还有什么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更多市场观点和解读,欢迎关注本号。

本周证监会罕见的连开三场座谈会,交谈近期市场关注热点问题,以及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之路。内容主要围绕促进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加大现金分红、优化交易机制、严惩上市公司造假、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可以说最近一个多月来,证监会可谓是频频亮相,也确实认真倾听很多市场不同的声音,在一些市场热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也积极的回应并联合了相关部门作出决策,这一诚意满满的举动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因为以往更多的是在监管(交易端)方面现身,而近期则是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改革端都有身影,可见这次的“组合拳”对未来资本市场的走向或许具有重大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的资本市场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是一下就能完全解决的,特别是现在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归根结底的问题还是国内基本面导致的信心不足以及对中美未来关系的担忧,这两大问题短期内是很难解决的。

所以当前上的政策几乎都是失效的,尽管态度诚恳,但问题暴露之后更不能置之不理,否则现在就不是3000点这个位置了。

至于经济基本面有多差,深处各行各业的人应该心有体会了。无论什么行业,或许工作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遇到过像今年这么艰难,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一方面说明大家都不敢消费拼命存钱,另一方面是贷款需求断崖下滑无人投资导致银行被动收缩存贷利差,这么不断的恶性循环只会导致社会需求减少,而大一堆人却等着供给的增加来吃饭,现在看这一奢望不懂何时才能开始明朗很难判断,这可以好好讨教身边一些干实体的企业家们,哪天接待变多了,包厢一厢难求的时候或许就是拐点的到来。

中美之争那点事就更不用说了,中国这十多年来的崛起,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输出,发展至今的高铁、汽车、航天军工、5G、基建、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输出,多点开花关键是物美价廉,完全打破了欧美之前确定下来的利益分配格局。目前还剩芯片、医药医疗设备以及高精密设备仪器等领域尚未实现完全突破,所以老美的打压制裁不可能会停止,尽管他们知道我们迟早会成功,垂死挣扎不择手段是他们只能选择的道路。

看清楚这两大问题,我们就清楚今年为何A股走势如此艰难,虽然去年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年初时的乐观预期已经给了你当头一棒,现在极其困难的时候或许还要继续给你落井下石。在一个弱势的市场,很多政策面、基本面、技术面的分析很多时候是失效的,而最有效的应对就是要么扛过去,要么提早离开。

然而对于长期浸淫在这个市场多年的投资者而言,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要离开更不容易。所以只能寄望于在矮个子当中挑选高个子,这虽然是一条路但是这条路定会走得极其艰难,甚至绝大多数人走不下去。

很明显现在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我国的A股并没有让这个市场达到绝大部分投资者所期望的预期,甚至连银行存款都不如。在一个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如果投资长期亏损连无风险利率都比不上,那么这个市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沦为少部分人的利益工具?

如果未来依然如此,那么接下来的财富管理大搬家就不可能实现,银行存款只会更多利率更低,贷款意愿持续下降,经济持续通缩恶性循环。这一步日本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走过,直至三十多年后的2012年才能走出来,中国大概率不会走这一步,因为在制度设计、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经济韧性上相比日本有较大的优势,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未来我们会面临一个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假,但更应坚定信心,除非你相信哪天这个市场会被关闭。至于期间的波动,没有人能避免得了,即使是最牛逼的短线高手游资大佬。就算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顶流贝莱德基金,来A股三年了愣是亏损30%黯然离场,这也说明按照国外的成熟投资框架,在A股根本行不通。或许长期拉收益看可能相差不大,但是老美那边的曲线是起落平缓稳步爬坡,而我们的曲线是断崖起吊,每一次都是心惊胆战。

所以要问现在还有什么招已经不重要,在一个信心不足的是市场时刻,什么招基本都是徒劳的,但是并不代表监管要躺平放任,这个时候态度还是必须得明确的。

而作为市场的投资者,无论是股民还是基民,其实现在投资水平和风险意识已经非常成熟,对风险的认知和偏好也已逐步接受,只是大家抱怨多的是牛短熊长,是市场机制的不公平,是信息的不透明等等,或许这些也是未来监管重点关注的方向。

风险有一定偏好又不太高的,指数型产品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马尔基尔的代表作《漫步华尔街》当中最主要的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要比买入个股或主动管理型基金好得多。

而且投资者通过择时去买入是无效的,因为择时虽然规避了高位波动的风险,但同时也更容易错过后续的大牛行情,最终投资者更容易形成追涨杀跌。

买入指数型基金并长期持有看似简单无脑,但是往往就是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反而能最终战胜复杂而专业的技术分析所构建的投资组合。

这个观点在A股当中同样值得借鉴,特别是一些增强型的指数基金,今年以中证500中证1000指增为代表的产品,就能跑赢绝大多数主题基金或者主动管理型基金。

而就算在指数下跌的年份,比如去年的极端行情当中,同样相较指数基准实现正超额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