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总结、发展,2021金融科技的自身定位将越发清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两个规律。第一是行业的诞生并不是“凭空出现”,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出现适当的事物,从来不会出现“从天而降”。第二,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出现周期性,从概念到落地,再到实践与发展,整个过程非常漫长。其中势必会经历很多挫折,直到成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入行即巅峰”。

纵观金融科技行业,历经五年的发展与沉淀,到如今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认清自身的定位?虽然,金融科技的业务模式不同,着力点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属性。不管是以科技为主的技术输出,还是以辅助为主的金融科技应用,最终服务的都是金融业务。回顾总结,不难看出2021年金融科技的发展会趋于哪个方向,不管是从监管政策的引导还是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看,金融科技已经从前几年相对混沌的业务形态,将转变为逐渐定位清晰,业务方向专一的形态。

一、回顾金融科技这五年,带给我们什么

最早在2016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已经被人提及。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并不看好金融科技的发展,认为金融科技是一个“舶来品”。

熟悉海外金融业务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在国外相对领先的金融生态中,也不完全使用金融科技。有些因为过早的发展金融科技,还带来了风险反噬。“Finance”是国外对金融科技的“专有名词”。纵观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确实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虽然,金融科技的生态底层基础架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通过近40年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今天金融科技带来的改变。

传统金融机构对于“线上金融”“电子银行”的应用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全部铺开,回顾之前,虽然那时候“线上金融”的功能较少,但等于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临柜业务”。直到2010年,“电子银行”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体验到了“线上金融”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已经从传统金融机构里走出,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入“金融科技圈”。本着客观中立的原则来看,这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面在于,互联网、科技型企业能够快速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使得科技大规模地应用在金融业务中。从技术上看,科技的属性被放大,能够让金融业务发展得更深,更远。

不利的一面也存在,有些互联网、科技型企业超脱了本质,把金融科技变成了无牌照、无资质“变相开展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手段,扩大了金融服务群体,一旦群体扩大,风控门槛降低,会让金融业务风险成倍提升。

目前,我国的金融科技类公司大概分为五种形态:

第一类:主做信贷和以大数据风控技术输出为主,具体服务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涉及金融业务本身的大数据公司。

第二类:参与到信贷业务其中环节,以助贷业务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自身也具备自行研发的科技技术。这类公司目前较多,大部分在海外上市。并且,这类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发生了业务上的转变,从之前依靠金融业务带来收入转向依靠科技带来收入。

第三类:互联网、科技公司,以科技为主。这类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之前做互联网起家,慢慢衍生出金融业务和金融生态。

第四类:以消费金融或网络小贷为主,借助互联网形式从事线上放款业务,本身具有相关金融业务“牌照”。

第五类:以互联网保险为主。保险公司或者保险经纪公司,通过互联网和自身的科技手段,向大众提供保险服务。

按照这不同的五种业务属性来划分,很清晰的就能发现,金融科技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已经完全开展“线上化服务”。从细分的业务领域来讲,小额借贷、保险以及证券经纪业务也已经完全线上化。金融机构的线下临柜业务越来越少,线上业务越来越多,这即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有观点认为,金融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监管部门在2020年年末已经指出了“让所有金融活动必须纳入监管”,金融科技的发展在2021年甚至以后会遭受一定的阻碍。

本着客观中立的角度来讲,从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科技带给大众便捷,体验感倍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到达了“瓶颈期”。但是,开篇我也提到了,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历经完整的过程。现阶段,金融科技行业最大的“瓶颈期”就是如何找寻自身的定位,如何认清自己,再发展。

二、“舍弃”与“靠拢”,找寻自身定位的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方向逐渐明朗

从2020年年底到2021年,很多保险经纪类公司回归主业,主动停止“互保业务”。此前监管曾表态,互保业务并不是保险业务,从合规角度来讲确实属于“擦边球”。所以,从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中不难看出,互联网保险业务已经在逐步的完善自身,规避风险。

“互保”业务的暂停,可以看成一种“收缩合规”。之前确实具备一定的金融业务资质,或者是金融业务牌照。借助科技、互联网,做了一些相对“擦边球”的事,现在我主动暂停,为的就是回归自身定位,回归到本来的业务中去。

其实,从2019年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也不难发现,所有涉及金融活动的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本着审慎包容的态度来监管金融科技。这将是未来的主基调。

从事借贷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牌照制”将是未来找寻自身合规定位的必经之路。刚才提到的“互保”关停,是一种“舍弃”,金融科技公司的拿“牌照”可以看成是“靠拢”。

在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到了“线上贷款”业务中,大数据公司、助贷公司的定位和业务发展。也就是说,针对“线上贷款”业务,监管给出了明确的细则。并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在规则之内做。

2020年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意见稿中明确给出了网络小贷的定义,利用互联网进行小额贷款业务,网络小贷公司同样属于金融科技

2021年,随着监管的逐步加码,颁布了关于“互联网贷款的补充通知”。对于金融机构、助贷方式、联合放贷、风险管控等条规出台了相应的细则。“校园贷业务”已经完全收紧。这是否会“倒逼”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规或转型?明确自身定位,获取相应的牌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以助贷业务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去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牌照”。仔细分析下来,助贷业务更多的是一种“中介活动”,本身并不参与联合放贷。所以,助贷业务如果是纯“中介业务”的话,风险相对较小。

但是,获取一定的金融业务或者金融资格的牌照,有利于金融科技公司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助贷业务虽然可行,但是毕竟没有相关的牌照,监管认可助贷业务,也只是停留在具体的金融借贷业务上,并不是助贷本身就有牌照。如果自身获得相关的牌照,从合规角度可以规避掉政策所带来的风险,还能让自身的金融科技更好的服务于金融业务。

所以,绝大部分的金融科技公司未来依然是要“拿牌照”,这才是立身之根本。

2020年,几家网贷公司将存量业务清零,按照监管的“三降”要求将P2P网贷存量业务清零并且转型。转型金融科技公司成为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助贷业务”也是转型路径上的必经之路。

往前再走一步,按照监管的相关规定,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公司牌照。

按照监管2019年发布的《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83号文件)的要求,网贷公司最佳的转型合规是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虽然,目前大部分为金融科技的属性,有自身的技术,也做助贷的业务,但是最终公司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还是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牌照。金融科技是工具,公司主营是实质。

欣喜的发现,小赢科技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近日,小赢科技在SEC官网发布公告称,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向小赢科技公司下发业务批准函表示:批准深圳市小赢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赢小贷”)的业务资格。小赢小贷开业的经营范围为:专营小额贷款业务,经相关部门批准开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与贷款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意义非凡。

标志着小赢科技将成为行业中首批完成转型并获得全国展业的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公司。

同时,在“持牌经营、守法合规”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小赢科技已经明确了自身定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从行业角度来讲,不管是对网贷转型还是金融科技发展都开创了先例,让行业和企业本身的属性更加清晰。

小赢科技科技总裁李侃表示:小赢科技获得全国性小贷牌照,对小赢科技今后的发展,和未来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自身的合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机遇。未来小赢科技的科技发展将有两方面重点内容:一方面小赢科技会在科技层面积极落实(各部委)各项监管要求,合规运营;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技术,持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资产质量,保持健康发展。

小赢科技获得小额贷款牌照从公司合规角度而言,是一种“靠拢”。2021年至今后的三年,金融科技公司如果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势必要找准自身定位,要么“舍弃”业务回归本质,要么主动申请牌照,积极靠拢。

未来要想深度参与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公司必须持牌经营,需要符合监管路径和要求。只有自身定位越发清晰,今后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加明朗。

期待着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够获得牌照,完善自身业务,加强风险控制,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华丽转身”,把风险转化为机遇,进行可持续发展,还为以后金融业务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