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大厂的FOF,真香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3

上周聊了聊主动基金目前发展中的问题。

当时有朋友留言,自己挑基金还是太难了,有没有好的FOF推荐。

有点意外,之前我觉得,市场上已经没多少人愿意买FOF了,但没想到,还有朋友没有放弃FOF。

说明什么?FOF的真实需求是存在的,只是当前大部分FOF的发展和业绩没有满足大家的预期,让一部分本来对FOF有热情的朋友失望了。

上周跟大家承诺过,这礼拜我会再聊聊理财子的FOF,今天趁这个机会好好说一说。

我觉得,FOF当前的痛点之一,在于投资标的还是简单局限在了“股债”,没有真正实现大家期待的“资产配置”;而谜底写在谜面上,FOF的转机之一,其实就是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拥抱多元资产。

而关于这一点,具备牌照优势的理财子在资产配置上其实具备一些先天的优势——

从结果来看,就说理财子老大招银理财的FOF,几只20%-40%权益中枢、R3风险的产品表现确实比较令人满意,与公募相似权益中枢的普通、养老FOF等产品,优势也是存在的。

毕竟,招银理财面对的是低风险偏好的理财客户,本身就把“稳”、“安全”刻在了净值曲线上,与养老的需求很契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理财FOF才是真正的“养老FOF”。

回到正题,招银理财的多资产FOF虽说看起来年化收益率并不炸裂,但只有实际跟下来的投资者才会知道,背后的收益究竟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理财子的投资范围比较宽,除了常见的权益、债基以外,还可以投资衍生品、量化中性、CTA、商品、跨境等不同收益来源的资产,这些工具天然适合FOF的配置场景。

当前的FOF处境是有点尴尬,投资者不买账,在多数机构的业务线里也处于边缘的位置,但不代表完全没有适配客群与发展空间。

毕竟人少的地方,才容易打出差异化和美誉度。

现在的多策略固收+逐渐被大家重视,而招银理财就是在共识形成前开始实践该策略的机构,我想未来的FOF,也是一样的。

招银理财的FOF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1)不执着于预测市场,寻找高夏普的资产

招银理财最大的不同,是不搞相对排名,也不对当前的市场行情做太多预测,他们要做的就是寻找当下位置具备高夏普的资产。

夏普率,即风险调整后收的超额回报,体现的是风险收益比。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招银理财的“风险收益观”,没有简单停留在PPT上,而是像一种行为钢印,刻在了投资经理的投资习惯和思维方式中。

举个例子,公募FOF、包括普通投资者总会以一种风格判断的思维来预判市场,包括但不限于——

红利连涨X年,相对成长风格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在未来有跑输风险;大小盘的风格切换往往3-4年,下个阶段可能是大盘风格的回归等等,但招银FOF不做这种事。

他们做的是,当前位置介入该资产,在可预期的未来能否获得令我满意的绝对回报,预期收益与我承担的风险相比,值不值得接受?

如果可以,那就买,至于未来会不会跑输大市,能有多少个点的超额,都不是我该考虑的,这是FOF基金经理与股票投资经理根本上的不同。

当然,这种思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曾经,招银理财也希望获得更高的净值排名。

但2021年至今,从宏观到微观都经历了一轮比较大的下行周期,即使招银FOF能做出领先市场的超额,但赚不到钱,客户不满意,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也是从那时开始,招银理财团队开始探索适配FOF的方法论,往组合里纳入前面提到的多元资产。

达利欧曾经提过,当你往资产里纳入10-15个不相关的资产,可以将风险降低80%的同时不降低预期回报。

往根本上看,这正是招银FOF与公募FOF的核心差异。

公募的投资限制十分严格,几乎都是股和债,理财天然具备更多元的低波资产与更成熟的实操经验,对追求绝对收益的的产品而言,可以起到平滑收益曲线的效果。

这些工具用不了,就算管理人是个大厨,他没有做鱼做肉的经验,也很难端上来“满汉全席”,所以只能在某一类资产里不断内卷。

但理财子选项更多,把各种工具联合起来,在波动率相似的情况下提高回报预期,这才是招银理财的优势,没必要非在一类资产里面卷超额。

如果做一个更直观的比喻,招银理财的运作思路和投资范围,其实有点像大卫史文森管理的那种捐赠基金,是有希望实现“FOF的资产配置”初衷的。

(2)可投标的是不是够稀缺

在标的选择上,招银理财很看重稀缺性。

如果FOF投的东西,普通投资者也能买到,那他为什么要买FOF?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招银理财更愿意去配置一些,普通投资者买不到(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多的认知去配的品种(没有意愿)。

对前者,招银理财的FOF可以投资行业内优质的smartβ专户,以及招银理财内部运行的策略专户,或者外部的定制专户,这都是普通投资者基本接触不到的东西;

而对后者,招银理财团队是全市场较早一批重视黄金投资机会的机构,刚开始配时,黄金因为“不生息”还没这么受人重视,也很少有客户主动愿意买。

但这恰恰是凸显FOF管理人价值的地方,要有领先市场和客户的认知,在客户没意识到的时候买,现在人尽皆知了,反而可以适当调减。

为工具付费,为认知付费,这才是FOF值得被投资者选择的原因所在。

(3)资产配置不等于择时,重要的是能否识别风险

提到FOF,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投资者会执着于择时,认为FOF就应该低买高卖,踩准节奏。

但严格意义上,这是理想主义,是一种后视镜。

站在2021年2月,国际供应链向中国转移的大背景下——上证指数突破3700,并没有贵到离谱,恒生指数估值低廉,相对涨幅也不大,请问“当时我们真有能力判断出AH两地市场会经历如此漫长的调整吗”?

当时能做出减仓动作的投资者,其实很了不起,他们具备一定的“超额认知”。

但大多数人其实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比起择时,招银理财更愿意做两件事——

第一,尽可能识别风险。

招银理财在今年年初大幅调减了自己的量化中性持仓,就是因为投资经理看到了雪球敲入背后的风险,既然识别出了风险,当然要第一时间调整。

第二,很多事后的风险,当时我们根本判断不了,招银理财能做的就剩依靠资产配置,来对不同品种之间进行再平衡,实现动态调整。

所谓“配置”,不是机会来了就重仓,机会没了就砍仓的“抡大锤”,而是在合适的资产配置中枢下,控制好波动,最后穿越市场。

FOF的困境与未来

今时今日,FOF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略为尴尬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很综合。

首先,国内有意愿在家庭资产里配置权益的投资者本就是少数,而且权益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又比较小。

当我们拿着很小一部分钱进入股市,“资产配置、慢慢变富”的性价比就显得完全不够,辛苦买这么多资产只为年化4%-6%的收益?根本不够看的。

所以大家都是带着“翻倍”的心态来炒股,这就导致市场的波动本身很剧烈。

而市场为什么离不开长期资金、配置资金?

因为当我们往市场里投入更多的钱之后,暴富就不是第一追求的东西,不大亏基础上的合理回报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配置资金越来越多,配置的力量越来越强,是不是市场的生态也会慢慢改变?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FOF的发展离不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美国401K)的原因。

我们的个人养老金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配置资金的力量确实不够,并且,我们的股市眼下的波动性和回报率,对家庭端的长线配置资金确实还不够有吸引力。

市场生态影响了投资者行为,投资者的行为反过来影响市场生态,怎么能不复杂呢?

好在,事情正在起变化——

宏观角度,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降了下来,所以原有的高成长、高收益的机会在减少,这会迫使投资者自主降低投资预期

中观角度,随着高增长的机会变少,企业会约束自己资本开支的冲动,转而走向股东回报,这是实现“投资驱动向股东回报驱动”,向成熟市场迈进的关键一步

微观角度,亏钱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经历了这么多年波动(向下)的洗礼,包括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接受配置的逻辑,越来越多的简易版资产配置组合也开始出现。

更多人变现实了,也不再奢求暴富的机会,那么当初的一部分投机资金会慢慢转变为配置资金。

而最新的“国九条”,也把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从上到下共振的变化。

原本,FOF的配置场景很多,为中年的养老储蓄,为小朋友的教育留学,这些都是从一开始就为FOF设定好的规划,只是这几年FOF品类的整体表现未及预期,大家渐渐忘了FOF乃至资产配置应有的作用。

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意识到——

资产配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是一种一旦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的工作,所以FOF的真实需求肯定很大,很多对股债配置明显无感的客户,FOF其实可以是一键配置的一种选择。

在高波动的市场中,穿越周期的方法不是选牛股、找牛基;而是用尽可能不相关的资产,保护自己。

但更关键的,是哪些FOF能真正满足客户的要求,解决大家的痛点。

全部讨论

05-14 21:27

韭圈儿APP现在好卡,能不能优化下

05-14 16:21

吃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