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锂电力学传感器企业方案“焕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会议倒计时48天

第十七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

主办单位:高工锂电、高工产业研究(GGII)

指导单位:常州金坛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江苏省金坛华罗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峰会时间:2024年7月1-3日

峰会地点:常州·东方盐湖城·茅山国际会议中心

锂电产业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结构性产能过剩、增速放缓、降价、利润压缩等是目前锂电市场的新变局,正加速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与淘汰。

而锂电池生产作为高端、精密制造,面对利润下行的难题,更需要融合精益制造观念,不断改善生产流程,以最少的资源损耗换取最大的成果。因此需要借助“外力”实现对锂电制造各环节的精准检测,以完成对成本的严格把控。

放眼锂电池整线生产,力学传感器已深入锂电制造前、中、后段工序,实现对涂布机、卷绕机、叠片机、横切机、分条机、冷热压机等工艺环节的全面配套,带来更加精准的采集数据,赋能良率更高的电池生产。

新周期之下,深耕力学检测领域近十五年的鑫精诚传感器带来了悬臂式张力传感器、平板压力传感器、高精度压力监控传感器等系列产品,目前已成功赋能宁德时代先导智能利元亨等头部电池企业及装备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今年的两会上多次被提及,其代表了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

对此,鑫精诚传感器率先提出了“整线力学传感器”的解决方案,以创新力为锂电新质生产力增添注脚。

行业外忧+同行内患“何解”:

新质生产力“创新”至上

在锂电池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当下,电池企业正面临利润压缩的经营难题,如何落实降本增效是电池企业在新周期下的重要课题。

从制造端出发,追求极致成本已成为电池企业们的共识,但落实到具体环节,需要设备端的共同配合。以锂电池制造前、中、后段来看,目前仍存在数据孤岛、耦合性差等问题,设备需要联动传感器完成更精准的数据收集。

当下,力学传感器在锂电制造各工序已实现全面渗透,但仍存在品牌不统一、PLC调试语言混乱、全场景耦合性、柔性低等问题,缺乏整线方案。

鑫精诚传感器董事长吴浩告诉高工锂电,不同品牌的力学传感器存在不同的编程语言,结合到实际的生产环节,徒增了“沟通”成本。

结合锂电行业对新质生产力的期盼,鑫精诚传感器率先提出锂电整线传感器服务方案,贯穿锂电生产全工序,可降低因PLC语言不统一而产生的额外成本,提高锂电生产一致性、可靠性。

具体来看,鑫精诚传感器在锂电前、中、后端工序检测均有研发,包括:

XJC-ZL08系列悬臂式张力传感器,该产品用于涂布机、卷绕机、叠片机、横切机、分条机等锂电生产设备上,可实时监控和调节收卷放卷时的张力情况;

XJC-TS50系列高精度压力监控传感主要用于注液阶段,可检测一次注液和二次注液量。

此外,锂电行业对极致成本的追求,已打开传感器国产替代需求。动力电池增速放缓,企业出于成本管控对供应链的选择更加谨慎,而国产传感器基于本土化优势,叠加近年来的技术突破,性价比持续提升,将在2024年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工产研(GGII)预计,受新增产能结构性调整及海外市场需求带动,2023~2025年国内锂电生产设备市场规模将稳定在千亿以上。先导、利元亨等锂电装备企业仍保持着头部竞争地位,而这些企业已与鑫精诚传感器展开广泛合作。

然而,国产替代也激化了力学传感器“价格战”。对此,吴浩认为,“价格战”无法支撑力学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更无法让一个企业走的更远。而凌驾于价格之上的,是企业的服务与售后能力。

除了构筑自身研发硬实力外,鑫精诚传感器还在持续强化自己的服务软实力,并始终贯彻“客户为主、质量为本、自主创新”的宗旨,以高质量的服务态度,为产品的性能做保障。

布局未来,走向国际,穿越内卷

出海具有提高产品单价、提升企业利润的优势,已成为锂电全行业的趋势之一。

当前,已有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等电池企业,先导智能、科达智造、杭可科技等设备企业赴GDR上市,是继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后发展的新阶段。

锂电全产业链的海外扩张,将推动海外项目、工厂配套设备落地,同时带动上下游企业出海布局。鑫精诚传感器出海步伐正在加速。

首先是拿下海外合规认证,在欧美等主流海外市场,国产动力、储能电池企业的出海认证、渠道搭建、品牌宣传已十分成熟。鑫精诚传感器的节奏也没有落下,目前已获得UL、CE、Rohs等国际认证,具备出海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的资格。

其次是深入当地市场,鑫精诚传感器在2023年率队参加德国、美国、墨西哥、日本、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多场国际展会,并将在未来2年内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成立办事处。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3年末,国内已有10余家头部电池企业展开了海外制造基地的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将给予力学传感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量空间。其中,东南亚市场更是国内动力、储能企业重点布局的市场。

动力方面,随着东南亚多国发布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以泰国为例,泰国政府力求到2025年新能源车产销量突破100万,目前已吸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上游电池企业布局产能,。

储能方面,到2030年,东南亚国家每年必须部署约21GW的可再生能源,对配储存在一定需求。以印尼为例,凭借原材料资源优势,国内头部装备企业也纷纷协同电池企业出海布局,利元亨目前已在印尼设立子公司。

总的来看,锂电行业内卷、增速放缓之下,整体产业链都要凝聚长期主义,持续提高对成本把控、降本增效的要求,把握效率、品质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共同调整市场结构,寻求细分市场的出海机会,稳步穿越周期。

而鑫精诚传感器作为力学传感器领域头部企业,也在2024年也将持续为锂电行业贡献降本增效力量,并持续探索出海路径,走向国际、冲破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