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老三家一季度拿走85%利润:48家中小险企综合成本率超100%,如何降本?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丨国炜

继昨日《一季度代理人同比减50万:大公司装上增员刺刀,两银保势力增速超20%》分析一季度人身险公司经营状况后,今日将根据85家财险公司公开披露的一季度业绩,回顾一季度财险企业经营众生相。

根据《今日保》统计的2024年一季度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85家财险公司的营收与寿险类似:都实现了5个百分点的增长。

根据金监总局披露,按可比口径,财产险公司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4904.76亿元,同比增长5.1%。

同期,85家披露一季报的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897.19亿元,同比增长5.56%;披露一季报的75家寿险公司的保费增幅为+5.84%。

但净利润情况同比去年减少15.81亿元,为153.35亿元。

净利下降的背后,主要是投资收益再度下行的现实,超过40家财险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去年下滑。

承保业务方面,大公司依旧在“报行合一”下有着显著的优势,几乎迎来了最好的车险承保盈利周期。

考虑到车险市场汹涌来袭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箭在弦上,相关电车车险高赔付经营亏损不绝于耳,保费刺客拒保等舆论迭起,尤其是马斯克走访中国后FSD各色消息陡起,和一季度低温冻雨等自然灾害下的赔付率问题……财险公司面对的经营环境或许比寿险更为急迫。

这一点或许可以从一季报中看到一二。

1 老三家利润占比85%,保费占比64.5%;44家财险公司利润下滑,30家保费下滑;17家公司保费增速、净利同比提升且盈利

在85家已公布偿付能力数据的财险公司中,有50家公司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同比正增长,在所披露的财险市场主体中占比近59%。

头肩部公司市场地位依然稳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与太保财险稳居前三甲,合计保费份额占比64.5%。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的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与太平财险分列4-8名。

前八家公司中,只有大地财险保费负增,同比-0.03%,而阳光财险以18.33%的保费增速领跑头肩部公司。值得关注的是,紧随其后的众安在线一季度保费增速达18.1%,保费收入70.86亿元,与排在第八位的太平财险保费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净利润表现来看,一季度达成正利润的公司有53家,在所有公司中占比为62%。“老三家”较其他公司领先一个身位,净利润均达到了双位数,合计盈利131亿元,占85家财险公司总利润的近86%。

其中人保财险净利润73.51亿元名列榜首,同比-25.14%;平安财险与太保财险分别实现净利润38.14亿元、19.33亿元,同比正增长64.75%和32.94%。

除老三家外,其余公司一季度实现净利润均在10亿元以下,国寿财险以8.5亿元净利名列第四,同比负增11.09%。85家公司中,有35家公司实现了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此外,在所有主体中,既能实现保费正增长、达成正利润,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提高的公司仅有17家,相比去年同期的30家公司,数量明显滑落,在所有公司中占比仅为20%。这些公司一季度的高光开局,在保费增长红利与净利上涨的加持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行业出险率上涨因素的影响,为后续的经营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单位:亿元

2 48家公司综合成本率超100%,老三家迎来最好盈利周期,不过中小财险公司越发艰难

从85家公布偿付能力数据的财险业公司来看,在老三家的带领下整个财险行业一季度行业综合成本率的下降趋势进一步显现:

有34家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47家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相比去年同期45家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36家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的情况,已实现了进一步优化。

对于行业第一二梯队头部的公司而言,一季度的发展趋势则出现明显分化:

第一梯队依旧强势,综合成本率表现最优的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6.15%,平安财险为98.10%,太保财险97.50%。如果剔除非车险的影响,这意味着老三家车险的综合成本率更低;如果再剔除新能源电车的影响,数字将进一步下降。

第二梯队中,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和阳光财险综合成本率上升,分别+0.84%、+0.03%和1.41%,三家公司一季度的净利润也同比出现了-11.09%、-94.41%和-71.66%的较大幅度下降。

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与太平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均在去年同期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其中,大地财险一季度净利润有-131.40%的滑落,成为了前八的公司中唯一一家保费增速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公司。

从车险占比看,在前8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车险占比高于50%,5家公司车险占比低于50%,体现出行业头肩部险企更趋于差异化的险种布局策略。

再看中小公司并不乐观,48家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00%、30家超过105%、20家超110%。

如恒邦财险、海峡金桥、黄河财险、长江财险、诚泰财险、富德财险、融盛财险、合众财险、久隆财险、汇友财险、前海联合财险、现代财险、东海航运保险、日本兴亚、凯本财险、太平科技、瑞再企商、广东能源自保、阳光信保、安心财险、中渔相互保险等,这部分公司又几乎没有多少保费,考虑到当前的投资收益情况,这意味着承保亏损严重叠加总亏损。

但也有部分企业实现了综合成本率的进一步下降,去年同期综合成本率下降且盈利的公司为15家,今年这一数字为31家,扩大2倍。上述31家公司中有22家综合成本率没有超过100%,且多数都是小型财险公司,或也进一步证明,在控制好成本费用的前提下,小财险公司“小而美”的盈利路径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3 56家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近三年综合投资收益均值2.76%,负债端压力倍增

投资端的表现曾是困扰保险业2023年业绩表现的黑天鹅,但从85家财险公司发布的投资业绩表现看,阴霾依旧:仅有26家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实现上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公司出现下降。

其中,广东能源自保财险以4.37%的综合投资收益率领衔榜首,同比提升0.46%;汇友财险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35%,同比+0.09%,与广东能源自保财险构成了唯二两个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2%区间的梯队,其余绝大多数财险公司一季度的综合投资收益率都在0-2%的区间内。

此外,还有56家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在所有公司占比接近66%,相比去年同期超八成的公司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上涨,差距颇大。投资收益低于1%的企业也有56家。

但如果从业内更加关注近3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指标看:情况或许要乐观一些,85家公司中仅有2家的近3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其余公司多数集中在百分之三四内。各公司近3年综合投资收益率的均值为2.76%。

这也意味着对于更多的企业盈亏平衡线而言,是综合成本率103%。下行的投资收益,对综合成本率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

后记:57家公司预计二季度偿付能力进一步下滑

与保费、净利润等指标相比,偿付能力充足率能更加明确地展示出财险行业真实面临的经营压力。在披露了2024年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指标的79家公司中,有57家公司的二季度预计指标都相较于一季度指标出现了下滑趋势。

这对各类财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险企经营成色的全盘考验。

纵观一季度各财险公司的经营表现,尤其是投资端的不确定性下,无疑对尚未解决生存问题的中小财险公司平添更多考验。

这也意味着中小财险公司更艰难的生存环境,最大险种尚未对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形态、服务内容展现出系统性的思考和动作,但新的时代已经来了。

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小米,都对车险有着更多的想法。加之投资下行,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财险公司面对的环境或许比寿险更为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