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捐1.5亿引热议:网红电商还能红多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网红辛巴给疫区捐1.5亿,秒杀所有的爱心明星,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做网红真的那么赚钱吗?网红电商还能红多久?网红电商是社交电商的未来吗?

要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需要捋清社交商业的本质。

01

不论世界是平的还是圆的,未来一定是湿的。

十年前,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写道,未来本质上是湿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

硅谷著名未来学家玛丽娜·戈尔比斯认为,未来商业的本质就是这种关系驱动的网络经济,个体会利用技术手段与他人更好地联结,从而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工业革命以来,商品逐渐从匮乏、丰饶到过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物化。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屏障被打破。

在这样的趋势引领下,社交电商通过湿润的社交关系重构信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世界。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辛巴、李佳琦、薇娅、这些网红成为带货王的原因,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社交经济的崛起。

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网红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早期的芙蓉姐姐、郭美美、凤姐到现在的辛巴、李佳琦、薇娅、张大奕、PAPI酱,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走红网络,收割了巨大的流量。

不同的是,新一代的网红们更懂得如何将流量转化成销量。如果把网红的定义泛化,罗振宇,吴晓波,樊登等知识付费的领军者们,都可算做网红的范畴。

网红通过卖货、卖知识、卖焦虑来进行商业变现,从本质上是对社交关系的一次价值确定。

时下最火的全民微商,说到底,也是社交关系的价值变现。社交关系的构建、培育、沉淀、确定、变现,构成了整个社交价值链。

社交变现,并没有什么不好。正如做生意的人经常说,“人脉等于钱脉”,但如何将“人”变现成“钱”,却是社交商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总体来说,商业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脆弱。因而,保持社交关系的“湿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社交关系需要不断浇灌,才能培育出适合商业的土壤。

微商之所以被人误读,在于她们对社交关系的变现需求过于强烈,方法也过于简单粗暴。“润物细无声”,才是微商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方式。

02

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浪高过一浪,但无论怎么创新,基于人的社交关系,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网红电商,是社交经济中的一个缩影。未来,网红脸不一定是公司的标配,但如何与亿万用户建立“湿”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社交沟通领域,不乏万亿级的巨头,例如FACEBOOK腾讯。由社交关系而衍生出来的新型电商,将再次出现万亿级的大玩家。不用怀疑,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电商对线下商业模式的巨大冲击,几乎席卷了各行各业。技术不断进步所带来消费模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行业在电商大门口徘徊,例如房产、汽车、大宗商品、线下服务业、直销行业等。

相比传统电商,社交电商更进一步,它改变了产业链的生态关系,甚至重构了人与人、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这注定又是一场史无前例、不可阻挡的新革命,只是这一次,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幸免。拼多多端出了一盘开胃菜,网红电商让大伙尝到了小甜点,真正的饕餮盛宴尚未开席。

03

为什么说社交电商将成为新经济的风口?我认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将驱动社交电商将成为主流。

一是社交平台的持续赋能。

互联网竞争进入新阶段,社交平台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的不断成熟,生态的不断完善,使社交平台成为连接一切的超级应用。

社交所产生的流量、所沉淀的关系,具有无限的商业潜能,而社交平台恰恰赋予了企业连接消费者的架构与能力。

社交连接技术大规模、低成本的商用,为社交电商的爆发积蓄了动能。

二是话语权的去中心化。

社交技术演进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话语权的去中心化。人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主流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旧格局。

在新型的社交关系中,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构成了一幅去中心化的点状社交图景。

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在以其为中心的网状社交关系中,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号召力。这也是为什么李佳琦一场直播的带货额能过亿的原因。

三是消费价值取向的巨变。

在网上购物,不仅仅是消费行为的改变,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过去逛街一样,看完网红的直播,再去购物,已成为很多网购人群的“标准姿势”。

好玩,互动,即时效果,网红视频直播为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体验,新奇,且感同身受。同样,社交电商所带来的全新购物乐趣,是线下购物所不可比拟的。

四是破坏性创新,才是王道。

推动社交电商走向主流的,不是社交平台,也不是主流电商,而是那些行业外的破坏性创新者。腾讯、淘宝内部未能结出社交电商的硕果,在于其底层逻辑与社交电商的不兼容。

腾讯少了电商的基因,而淘宝少了社交的DNA,两者的天生缺陷,给了传统商业中的佼佼者巨大的机会。社交电商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只有靠外来者的入侵,才能让社交平台、主流电商不断进化。

04

既然社交电商创造了一个新风口,哪些公司能够成为社交电商的领军者?

网红电商会持续红下去吗?未必。人格化的电商存在极大的增长瓶颈,也就是所谓的天花板效应。

原生于淘宝的如涵,通过对多位网红的孵化,抢到了第一波网红电商的红利,但在美国上市之后,如涵的业绩乏善可陈,增长势头止步不前。

当然,网红能孵化出小而美的品牌来,假如李佳琦做自己的彩妆品牌,几个亿的销售应不在话下,但要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为社交电商的平台级企业,几乎没有可能。

原因只有一个,只有成为一个超级赋能者,才能让社交电商成为普惠大众的超级平台。

在我看来,超级赋能者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超强的用户黏性;二是注重底层能力的建设,比如大数据能力、用户挖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

基于用户数据,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管理、提升用户黏性实现商业转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给社交电商提出的新要求。

社交电商,不是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它是一条长长的万亿级跑道,需要参赛者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走完全程。

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流量、模式,甚至不在于社交本身,而在于能否无私赋能、成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