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小米集团-W(01810)$ 小米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许多:

今天机器人在移动空间的可达精度大概是 10 厘米,小车好一点,可达精度大概在 5 厘米。10 厘米的精度会导致移动抓取物体的时候,相对位置关系定位不准。5 厘米和 10 厘米,对上肢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上肢的精度现在大概在厘米级,而工业臂处在 0.01 毫米级别,两者差距还是非常大。

硬件在移动空间可达怎么做到 1 厘米?手眼协调的空间可达怎么做到 0.1 毫米级别?这个精度实现以后,上层的大模型或者具身智能就能在移动机械臂上大规模收集数据了。现在数据闭环收集的效率太低。短期需要看硬件的突破,远期看是整个数据闭环工程效率的提升

相信随着大家批量性、集中性在硬件上的投入和改进,短期的发展或许会超过预期。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也看到了,数据闭环工程的发展周期比我们想得要长。自动驾驶投入这么多年,今年才在 FSD 上看到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我认为硬件的进步会超出想象,但是数据闭环、工程的进步速度或许会比想得要慢

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是大厂会更具有优势?还是创业企业更具有优势?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有所谓的优势,取决于目标选择。比如,小米做硬件比较多,所以我们的目标选择本质上是偏底层,解决移动空间可达和操作空间的可达。我们的目标是移动空间可达 1 厘米,操作的空间可达 0.1 毫米级别。我们在上层的目标会稍微放慢一点。加上上层目标之后,会瞄准复杂长序列任务的处置闭环,包括数据流格式、训练和模型管理方法,会把这一整套都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的路径。

全部讨论

小米更像美的集团

05-04 19:27

听不懂思密达

太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