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虎的“一加味”,污染了整个OPPO,乃至各种国产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大道无形我有型 @今日话题 $小米集团-W(01810)$ 这种小众的个性化,加速了OPPO的边缘化,值得正在泛一加化的行业反思。——水哥

过去一加是小众市场玩家,刘作虎的个人审美恶趣味,主导一加设计走向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你的审美再糟糕,你都能找到自己臭味相投的小众市场。

但是今天刘作虎已经主导整个OPPO的产品线走向,他身上浓重的一加味,今天已经影响了OPPO的大众市场生存能力。

色彩暗沉无光、奇特设计组件以及排列方式,还有一加的大logo,几乎构成了一加设计的主要设计语言。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所以的、平庸且毫无美感,但是的确显得突兀而且个性十足。

这种风气,随着刘作虎入主OPPO,也给OPPO的产品,带来了浓重的一加味,让人掩鼻。

很多人说,一加已经成为OPPO的影子的存在,从不将就,走向了不讲究。

但是恰恰相反,水哥认为,入主OPPO三年之后,刘作虎给OPPO带来的变化,堪称一加化的夺魂之变,其于OPPO的意义,不异于历史上 “夷狄入中国主天下”。

网间之前流传出的一张疑似OPPO Find X7 Pro的真机谍照,OPPO刘波去年年底在其微博上针对这张谍照发布了三个疑问的表情,间接否认了会采用这样的八卦造型。

即使如此,OPPO Find X7 Pro的镜头组设计,也难以令人满意,中间黑洞洞的、突兀的圆角矩形的开口造型,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整体机身设计风格也乏善可陈,与一加同样采用哈苏镜头标志H,突出的设计,不对,应该是凸出的设计,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写的土字。

但是这种诡异的设计风格,不知怎么样就传染到了荣耀旗舰机身上,只是从八边形,变成了六边形,相对还是简化了两条边。

玛瑙灰、冰莓粉,名字很漂亮很用力,但是出品色彩沉哑无光,味同嚼蜡。

什么灿烂金、暮光紫、月海黑、溢彩蓝,又譬如荣耀什么迷蝶蓝、莫奈紫、月影白,造词能力上流,设计、材质、造型能力下流。

文案流光溢彩,但出品跟瓷砖一样粗糙的设计风气,其实已经从一加身上,溢出到了大部分国产机身上,遥遥领先的华为,也无法幸免。

一种大同小异的粗陋感,开始在国产机身上传染开了。

一、刘作虎的审美偏好、一加味,已经将OPPO引向小众的歧途

一加过去多年只是一个小众品牌,与大众品牌所需要的能力大相径庭。

2013年12月,曾在OPPO工作十五年时间的刘作虎创立一加手机。只比荣耀晚了一天,此时小米仅诞生了两年。

刘作虎离职创业时,雷军曾转发刘作虎微博,欢迎后者加入互联网手机阵营。刘作虎却回复称,“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手机”。随后,尴尬的雷军删除了上述微博。

直到2021年,一加手机全球出货量才首次突破1000万台,这一年小米的出货量是1.91亿台。

过于狭窄的市场空间,导致一加的应用生态、系统能力难以充分发育,以及过于小众的审美偏好,都注定了一加命运坎坷。

一加一开始就定位中高端,以从系统、设计到配置的个性化著称,从一开始就是走的小众市场,而且主要在海外销售,国内知道的人都很少。

但是个性化的,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的。

就在刘作虎带着一加回归OPPO的2020年8月发布的一加氢OS11,一年后还有消费者投诉,该系统虚假宣传文档矫正和语音便签等功能,一直没有上线。

而且OPPO过去多年线上发育不良跟其强大的线下体系不无关系,OPPO通过大规模综艺节目投放,还有遍布乡镇的线下渠道,席卷中国,

OPPO线下渠道大代理商,很多也是OPPO内部大股东,掌握着足以左右业务发展的话语权。

一加走线上,如果出现与OPPO的产品线重叠,将会冲击线下销售的稳定性,从而切走本属于代理商的蛋糕,从而冲击作为OPPO的立身根据地的线下渠道。

在一加的九周年庆典上,刘作虎的一句“OPPO线上就是一加”。虽然看上去空间很大,但是因为与线下渠道的冲突,导致一加注定只能成为配合OPPO原本已经非常完整的高中低产品线的配角,屡次充当了OPPO销售惨淡产品零件的去库存角色。

融入OPPO之后,2022年,一加实施了双产品线战略,数字系列对标其他品牌的旗舰标准版,主打四千多元到五千多元的高端市场;Ace系列,瞄准2500元到3500元中端市场。

性价比市场,让一加销量高歌猛进,2023年同比提升了275%。

但是非常奇怪,这并没有延缓,反而加速了OPPO(含一加)手机市场份额以及出货量的双重萎缩。

合并一加,并没有给OPPO带来增量。

但是一加味的设计却让OPPO走上了小众的边缘化道路。

科技博主瓦力评测今年年初也在微博盘点过近两年那些奇怪设计的手机列举了6家产品,OPPO(含一加)就占了两家,而且两款都是主力机型,比如:HUAWEI P60 Art、OPPO Reno11系列、荣耀100、荣耀100Pro、一加 12(同样设计的那些型号)、vivo S18e。

其中一条评论,可以说画龙点睛,直接指出了一加产品一直以来的设计弊病——“一加系列,系列奇葩之王”。

奇葩的设计风格让OPPO高端市场遭遇滑铁卢的同时,在中低端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OPPO的主力产量,中端定位的 Reno 11系列设计风格大有一加化的趋势,越来越将就了,也有不少用户表示对背部设计感到失望,甚至爆出了“(设计)一代不如一代,代代有传承”的说法。

在大盘中两千元手机的份额已经达到六成,聚焦2K+市场的Reno系列一直是OPPO的出货主力,这也是一加、realme和OPPO重合度却最高的价位段,而且产品配置也没有太大区别。

OPPO各产品线左右互搏,在所难免。

为了不分流OPPO旗舰的影响力,在高端机方面,一加还是与OPPO有着打配合的定位的,譬如,发布时间相近的一加12、OPPO Find X7,从芯片、幕、后置摄像头、到续航时间以及快充,一加12都略胜一筹,价格也略高几百块。OPPO Find X7系列取消了Pro版,但是一加12正好填补了这款Pro版。

但是,承担着补充OPPO升级版高端机的一加12手机产品质量管控,却是十分将就,因为“缝隙”“点胶”等不影响使用的硬件硬伤,饱受网友吐槽。

小米卢伟冰更是不失时机点评称,其品质标准“就是比Redmi更宽松”。

这种硬件硬伤并不少见,黑猫投诉平台显示,OPPO的总投诉量超过了1.4万条,其中系统、花屏、绿屏、售后都是常见的问题。一位知乎用户2022年11月曾指出,因为过于相信OPPO账户的安全性,在绑定了安全手机、安全邮箱,也没有泄漏任何验证码的情况下,盗号者还是轻松更改了手机号、邮箱号,获得欢太账号所绑定的数据。

各维度的产品硬伤,导致了近两年OPPO顾客推荐度指数得分一直保持低位。

Chnbrand发布的2023年中国顾客推荐度排行榜显示,苹果以27.9的C-NPS得分排名第一,OPPO排名第六,仅获得了6.0分,排名较上年下滑3个位次,到2024年,更是跌至了3.8分。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去年以来,OPPO整体市场表现的节节败退。

二、在这个洗牌时刻,节节败退,对OPPO而言是悬崖走钢丝

智能手机增量市场萎缩,给OPPO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亟需开拓线上市场的OPPO, 2020年8月召回了子品牌主要走线上渠道的一加创始人刘作虎。

刘作虎重返OPPO任职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欧加旗下产品规划与体验,其一加创始人和CEO的身份不变。

到今天刘作虎重返OPPO已经快三年,在一加2023年逆势增长,出货量同比增幅接近200%的情况下,OPPO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位置不进反退。

在增量大幅萎缩的市场,落差极大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有覆舟之险。

IDC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OPPO 以 19.6% 的市场份额再次回到国内手机市场第一的位置,随后5月份,OPPO放弃了自研芯片,销量开始大降,2023年二季度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7.7%。第三季度,下滑到16.2%,四季度下滑至13.7%,逐级下行,掉到了第五位。

另据BCI统计,2023年第四季度,OPPO(含一加、realme)市场份额也只有13.9%,同比下降15.1%,无论什么口径,都降幅显著。

Canalys的2024年第1季度数据,OPPO以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个百分点,出货量也是苹果之外跌幅最大的。OPPO(含一加)的中国市场份额也萎缩了两个百分点。

而在2021年之前,OPPO基本都是中国市场数一数二的,从全球市场排名看,OPPO手机长期占据着全球出货量排名第四的位置,而去年四季度,OPPO更被传音和VIVO超越,沦为Others。今年一季度也只是勉强回到了第五。

可以看到,一加创始人刘作虎主政OPPO这两年,OPPO已经出现了深刻的一加化,但是整体合并一加后的市场份额到出货量,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世界市场都出现了节节败退。

而在这个洗牌时刻,逆水行舟,这种败退就是边缘化的红色信号。

三、OPPO高端市场短暂的春天,成败皆系于折叠屏一身,暴露长期发展的能力问题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8-2022年间,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2000-5000元价位区间的总占比从23.7%攀升至43.4%。

中高端是为数不多还在增长的细分市场,OPPO过去高价低配以及以三四线城市线下渠道为主的布局,都导致了OPPO难以适应高端市场的需求。

折叠屏的出现,让包括OPPO在内的国产机看到了打开高端市场的一线希望。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OPPO以28.2%的跌幅,成了TOP 5之最。TechInsights数据,2023 Q1,OPPO跻身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主要品牌TOP 3,带动OPPO整体出货量,回到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绝地反弹。

其中,其Find N系列中国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功不可没。

但是,2023年折叠屏手机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中只占不到1.5%,到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折叠机出货量也不到200万台,受制于折叠屏整体市场规模,单单依靠折叠屏,安卓阵营的国产机也难以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TrendForce集邦咨询今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OPPO折叠屏2023年整年市场份额已经掉出了榜单,掉入其他分类。

在IDC 2024年Q1国内折叠屏榜单,该季度总出货量为186万台,排名第四的OPPO手机,它的市场份额仅为9%。

水哥之前已经写过,三星供应的二等折叠屏屏幕对OPPO去年一季度折叠屏手机对优异表现功不可没,三星垄断性的优势,在于业界独家的UTG(超薄玻璃)保护层,其硬度和耐刮擦性远超普通塑料材质。

但是去年10月,OPPO推出的折叠旗舰产品OPPO Find N3以及OPPO Find N3 Flip都没有用三星屏幕。

同时失去了自研芯片以及三星二等屏幕,还有设计风格突变,一加化,平庸化,都造成了OPPO在折叠屏市场的出货量萎缩。

去年发布的OPPO Find X3系列外观,还被网友指出是抄袭iPhone12 Pro系列。

一加创始人以及话事人个人风格过于强烈,固然有时会不顾世俗的美学规范,一意孤行,不过大概也节省了很多设计成本,与OPPO一贯的高价低配风格,把更多资源倾注到线下渠道的铺开、激励,以及大规模的明星、综艺营销,而不是产品身上,倒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工业设计是所有工业产品取得市场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与基础,不过,从一加乃至今天OPPO随意切换、飘忽不定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到,刘作虎对设计的理解,其实已经给OPPO拖了后腿。

华为的短暂退出,未放弃之前自研芯片的初步成果、以及三星的二等屏幕,以及一时在线的设计,给了OPPO折叠机去年年初短暂的春天。

当时水哥用了一句话总结80分的颜+80分的芯片+80分的屏幕,让80分的OPPO,在华为缺位的中国市场,吊打其他厂商,正是时无英雄,廖化作先锋。

但是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这些因素无一例外,都是无法依赖的。

今天这三项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加上华为的回归压力,2021年,OPPO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比从2%升到了4%,但很快又降到了1%左右。

苹果的iOS操作系统、隐私安全、处理器,三星的顶级屏幕,华为的麒麟芯片,才是高端手机应有的差异化竞争力。

OPPO的高端路线,越来越一加化,已经被一加整体夺魂。想要通过堆砌硬件,甚至不惜以审丑倾向的一加化来追求个性化,OPPO不可能打通高端市场。

竞争白热化,自身产品线左冲右突,设计一加味越来越重,导致口碑以及顾客推荐度都持续低迷,高端受挫、中低端市场萎缩,造成了OPPO这个昔日国产机销售之王的出货量的逐年下降,以及排名的逐年边缘化。

总体而言,OPPO近三年的一加化是失败的,大众市场其实并非刘作虎所擅长,小众市场小打小闹,跟红海厮杀是完全两回事,没必要画虎不成反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