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7回复:321喜欢:98

在“一个大买家”的逻辑下,国内的医药生意或逐渐趋向于“公用事业化”,想着像美国那种一个药能卖几十几百亿美金的事情是完全天方夜谭。这一点不论是从集采还是医保谈判的玩法规则中可感知一二。。。。所谓的公用事业化就是不论创新药还是仿制药大概医保局想让你赚多少钱就赚多少钱意思,对于绝大多数处方药不管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放弃医院市场放弃医保都是扯淡。。。“医保谈判和带量集采”是国内这些年医疗领域改革的明星工程,这种玩法规则只会进一步深化细化,不会改变方向。。。所以医药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对外的信息披露也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医保局的专家们也会看,看他们某个药究竟赚多少钱,看着他们成本和利润制定规则定价。。。翻过不少生意,这么多年除了这几年房地产开发之外,没见过哪个行业像医药一样,在18年之后,生意模式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恒瑞医药(SH600276)$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石药集团(01093)$

全部讨论

其实抄底地产股与医药股亏惨的,都是不思考的投资路径依赖。只不过地产比较明显,医药逻辑不那么明显罢了。
至于医药跟茅台当初危机类比的,就是刻舟求剑。茅台本质上是把商品超高利润卖给有钱人囤积或者消费,然后转移支付给其他行业或者社会公益,茅台赚的越多,转移支付的就越多。而医药是民生,医药赚的越多,买药的人就支付的越多。

那还有什么动力去研发?全部拿来主义就好了,等原研到期,一起仿制。

目前是这样,但不合理的东西不会长久,不合理的政策未来一定会纠错。
关于集采杀价,你看看现在还像刚开始那样鼓吹灵魂砍价么?
1方面,集采砍价后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药品质量问题,药企死了对地方政府税收的影响。
另一方面,实力强的大药企也会逐渐转型,抛弃不赚钱的产品,转向医美,中成药,大健康。或者开始重视研发,搞创新药。现在医保局话语权强的局面,在未来也可能会逆转。药企如果能研发出真正的好药,不用医保支付也能赚大钱。你医保局继续灵魂砍价,未来商业保险就有可能可以吃下这部分业务发展壮大,未来大家都买商保,情况也会完全不一样。

生意模式根本没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很多外行不太懂国产所谓的新药,而且基本都是metoo,恒瑞就是典型的代表,都是在人家结构基础上稍加改动修饰,根本连头对头都不敢做,而且研发费用也不会太高,很多药甚至进了医保一年就能回本,国内哪有这么多三五年投入一年就回本后面可以赚十几年的生意,只不过是现在各个药企研发费用突然增加的阵痛,等新产品矩阵上来了,韭菜又都开始追高买药企了,人为干预下的盈利周期,现在周期底部而已,没有这么多鬼故事。真正做新药的现在销量好到难以置信,泽布替尼也就上市四年左右去年卖了91亿$恒瑞医药(SH600276)$ $百济神州-U(SH688235)$

文章逻辑很正确,支付端限制了医药生意的发展。但是文章也忽略了一个药品毛利率很高的事实。所以即使在集采或者谈判降价的条件下,创新药还是一个毛利率比肩白酒的产品。仿制药呢,毛利率低一点,但毛利率也超过80%的行业,这个是第一点。第二点,有外企创新药作为锚定价格,所以还是创新药价格即使谈判降价,也属于可以接受范围。第三点,这个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生命安全和整个产业链的,刚开始政策比较严,现在也在逐渐宽松。从第一批集采到现在的第八批,以及近期胰岛素的集采,都能看出来。国家也在给企业转型升级的时间和空间。

主要是国内创新药研发起步太晚了。实力也不行。
如果真是特效药,好药。不参加集采一样的卖。
欧美大药企基本不参与集采,这几年对华销售额变少了?
这两年FDA也批了不少国内创新药。

搞得好像以后看病吃药老百姓不要掏钱一样,全国家买单了

集采18年就开始了,为何19-21年还是医药大牛市?

那如何创新?

18 年之前中国就没啥创新药,大部分药企就靠销售赚钱,实际毫无竞争力。中国企业在靶点发现环节不如美国企业,但是在药物改进优化方面的能力超过美国企业,中国药企业在 ADC 领域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中国企业深入参与全球创新药产业以后,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本低于海外药企,研发效率高于海外药企,带动全球创新药研发成本降低。只要研发成本足够有优势,加上研发速度快一些,中国药企就能在很多品种取得比较好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