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这次又悄悄发出一些信号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6

上周,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连发了几条朋友圈。

一条说已经落地东京,正式开启业务考察;另一条说,参访了日本最大的安防公司SECOM,并附上了和对方负责人的合影。

这次考察被万科预告过,核心证明公司高管被边控是谣言。所以,这几条朋友圈也带着任务:

我真来了。

不过很多人对“边控”已经不感兴趣了。反而对他此次考察目的地——日本,更感兴趣一些。

1989年1月7日,88岁的裕仁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登基。第二天,明仁天皇改元“平成”,历时64年的昭和时代宣告终结,平成时代开启。

平成初年,日本仍在泡沫经济的惯性中。1985年的城下之盟——“广场协议”,让日元大幅升值,为补贴出口,日本实行货币宽松,加上避险外资,市场出现大量流动资金。

受益于全球化和开放的经济政策,日本经济当时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头羊”。不动产价格在快速上涨,一度让媒体惊呼“卖掉东京,买下美国”;股票也在相应上涨。1989年12月,日经指数创下历史最高点:

38957点。

但1990年,日本政府按下了金融紧缩的按钮。房地产交易迅速冷却,房价快速回落,1992年8月,东京地价比最高时接近腰斩,日经指数也降至14000点左右。

市场信心大幅受挫,大量财富灰飞烟灭,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陷入漫长的“负债表衰退”。

直到去年,大量新移民和热钱涌入日本,尤其很多中国人,像买廉价汽车或其他东西一样,在日本大量买房。东京房价终于反弹,超过了90年代高点。

股市也在今年大幅上涨,连巴菲特都在不断增持日本五大商社股份。3月份,日经指数突破39000点。

用了整整三十三年,日本才从停滞国家,变为现在世界上最有“变化的国家”。楼市和股市也终于回到了泡沫经济破灭前的高点。

但这一轮痛苦的周期,几乎贯穿了平成时代,也贯穿了平成一代日本人的:

整个青春。

1

上周三,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各项指标中,房地产表现还是最差的。房地产的投资、销售、融资全部下滑。一片下滑中,唯一增长的是:

商品房待售面积,3月末同比增长15.6%。

不过新闻发布会上,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对房地产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除了短期分析外,还有中长期观点,他一共花了:

7分钟。

他说,按照产业成长周期,房地产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扩张后,出现调整是正常的。房地产阶段性调整,有利于后续构建新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不断地给房地产业注入信心。比如说现有住房存量中,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占绝大多数,改善性需求和刚需都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房地产市场是有支撑的:

中国还有2.97亿的农民工没有完全市民化,这些农民工的购房比例不高。

印象中,统计局官员很少像这样,苦口婆心地跟你讲道理。

4月上旬,惠誉把中国的主权评级展望自稳定调整至负面;然后没过几天,惠誉又把6家中国国有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调整的理由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就是:

离开了房地产,中国经济怕是走不动路。

这种结论,北京开出租的大爷说说也就罢了。但从一家国际评级机构口中说出来,多少显得不太合适。难怪统计局官员赶紧出来以正视听。

今年,伴随着日本旅游热,国内对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关注度也明显提升。

有人说是当年日本楼市调整刺破了经济泡沫;有人说是股市下跌吹响了资金逃离的号角;政策研究者归咎于紧缩货币政策让负债表衰退,经济学家梁建章则诉诸:

日本人口红利的消失。

无论哪种结论,都有点当代中国的镜鉴。楼市调整、股指下跌、人口老龄化……乍一看,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当年的邻国有些相似。

只是经济周期问题非常复杂。只拿表面现象的类比,容易让人上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里就说过:

预言往往通过市场行为,得以自我实现。

2

实际上,房地产企业是最早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群体之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房企既研究日本、美国地产商的发展模式,也对日本经济周期、美国大萧条进行研究。

最近几年,中国对房地产周期研究最深的,是保利发展的战略研究院。

从2017年开始,保利发展战略研究院每年春天都会结合自己公司的数据样本,发布一本房地产业白皮书,对房地产政策、市场和行业发展进行系统研判。

2018年,他们总结出了“窄幅箱体运行规律“;2019年提出了聚焦最优百城;2020年呼吁行业关注人口问题;2021年提出城市、板块、土地和需求出现超级分化;2022年,他们判断房地产正引发系统性的收缩,短期内:

楼市下行势大力沉。

到2023年的白皮书,保利提出市场到了“一九轮转”,综合实力排名前10%的城市,人口持续流入、资源持续导入,未来市场占比将不断提升。他们还提出买方时代来了,要防止:

价格大涨大跌,出现像日本、美国那样的危机。

果然,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二手房真陷入成交漩涡——想要卖房,就得低于市场价,降价后又引领着房价进一步探底。

为了卖掉房子,很多房主过去一年用了各种办法。经济观察报甚至报道,有北京通州的房主为了卖掉房子:

做了半年的中介。

昨天,保利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2024年的白皮书里。我仔细翻了翻,感觉这份白皮书,跟以前的白皮书有点不一样。

看得出来,今年这种市场环境下,预测并公开发布,需要一点勇气。

保利这次还是把我们现阶段的调整,与日本1992年、美国2008年的楼市调整进行对比,来找出规律和异同。

日本和美国当时成交降幅达60%-70%。大量不动产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倒闭破产。

保利在白皮书里说,要为企业减负,减少无效供应和资金沉淀:

要迅速而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行业生态的修复和预期的改善。

3

这两天市场最热的话题,除了万科之外,还有杭州滨江怎么了。

在去年,滨江还是中国民营房企第二名。杭州的住宅销售市场一直高温不退,这其中有滨江的巨大功劳。

他们只用了1100人,干了1500亿的销售额。龙湖销售额只比他们多了300亿,但人员,却是他们的十倍。大家视滨江为中国民营房企之光,资本认为其比龙湖还要优质。

没想到这才过多久,谣言就开始缠上了它。市场一片愕然。连上周杭州的土拍,8宗地,7宗底价成交。

房地产市场虽然是经济、人口等基本面的映射。但有时候,流动性危机的蔓延过程是非线性的。像野火一样,不可预测。

2022年,保利在白皮书中就提出,房地产行业总量规模见顶了,整体开始构筑:

成熟期“右肩”。

“右肩”的意思是,市场减量,住房需求像右侧肩膀的曲线。

今年,保利更进一步,将“房地产”的概念变更为“不动产”,并借此重新卯定行业定位。相较于房地产的住宅销售色彩,不动产更注重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

房地产是被污名化最重的行业。去年,我看过一个关于房地产开发的电视剧。剧本改编自一本小说,小说有个可怕的名字,叫:

《不得往生》。

“不得往生”这四个字,几乎是时代对一个群体最恶意的诅咒。

但站在当下,回望野蛮生长的时代,用什么样的态度正视这个行业,仍是值得思考的事。

保利在白皮书就一直呼吁,要认清不动产在经济发展、城市进步、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动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互为因果。

他们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中国过去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两天,很多汽车媒体在转发一条消息,说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已达到了11万亿人民币,首次超过房地产

成为中国第一大行业。

其实汽车去年的总销售额,还不到五万亿。

房地产的总销售额,超过了10万亿。

4

最近,我几个朋友在纽约见到了老潘,说隔三差五就给人发各种鸡汤和教义。

老潘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年前被群嘲的他,现在成为很多地产商们羡慕的对象。

上周,万科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承认,在不少城市“存在投资冒进和失误”,包括一些重点城市和一线城市。

“优等生”尚且如此,整个行业可见一斑。只是,当很多公司意识到这点时,已失去纠错机会。

现在回过头看,保利白皮书过去几年的预判,都被证实了。

也由于他们自己准确的判断,行业一片哀鸿中,他们没犯过大的错误,市占率在不断提高。

2023年,保利以4222亿元的销售额,超过第二名500亿的优势,强势登顶:

中国房企销售冠军。

除了战略,白皮书还有对战术的研究。比如,保利将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与常驻人口做出对比,得出一个城市的聚集效应;同时统计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从而测算有效需求。他们判断:

人口红利带动真实居住需求,在主要城市进一步集聚。

基于这种研究,保利制定了严格的投资纪律,并圈定38个核心城市作为重点区域。即使在市场交易滑坡的2022年和2023年,这些区域仍是相对安全。

再比如,保利很早就对商办类物业的空置问题有研究,并控制对这些业态的投资,放弃了一些所谓的优质地块。

很多城市会将商办地块与住宅地块打包出让,这造成了商办地块大面积的过剩。去年底,重点二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普遍在20%以上,重庆、沈阳等“重灾区”:

空置率常年超过30%。

那些能够走到下一个阶段的房企,可以在保利白皮书中找到一些解题思路。比如“品质时代”下,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

有时候,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萧条是不会自己过去的。无数人的努力求生,时代才能走出萧条。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保利白皮书原文"

珍爱包叔,顺手“在看”

全部讨论

04-22 21:00

人家出一次差,你能从广场协议谈到人口红利,韭菜无疑

04-22 20:31

看不出来想表达啥观点

04-22 20:00

文章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