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和苹果

发布于: 雪球转发:148回复:285喜欢:128

这是我对《段永平投资问答录》阅读感受的第21篇,写这一系列的背景是:

“今年,我在分析一家公司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我认为非常地重要,就是“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纳入考量的投资人很少,我想起了之前对OPPO文化的了解(阿段是联合创始人),又想起雪球推送的段永平过往一些语录中,经常出现企业文化的字眼。

于是,我找到雪球之前推出的刊物《段永平投资问答录》,这一开始读,我只能找到3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

我的天……

看上册的时候,时不时会看得我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好像听到身上投资的“任督二脉”在啪啪作响!

这两本刊物我已经下载下来,电子版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问答录,就有下载地址了。

段永平先生的内容非常短,往往几个字、一两句话就回答完了一个问题,所以我建议你们先看我的阅读感受,我会尽量把我受到的冲击和触动,以及对我们投资的输入写清楚。”

以下加粗字为原文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网友:你觉得真有“饥饿营销”这样的事情吗?

阿段:“饥饿营销”这是个不懂营销的人才懂的一个词。

看阿段的内容,时不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为什么他就能短短几句道出不一样的观点,而且能让我瞬间明白——我怎么就没想到啊!

关于所谓的“饥饿营销”,我拿自己的公众号举例,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给各位感受一下。

大概在2021年中的时候,公众号接广告是最火的,那时候,每天都有大量广告商找上门来,想要投放广告。

而我在很早以前,就给自己定下规矩,头条广告只能一周一期。

所以,那时候哪怕广告商磨破嘴皮、提供高价格,我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标准。

当时,因为来找我的人太多了,为了让自己专注于内容、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在“商务”上,我想了个办法:

那时候,每个月大概月初到月中,我会开放下个月的广告档期,也就是4-5个,供广告商选择,一旦订满,就不再和其他广告商谈了,专心做内容。

那段时间,因为太过火爆,有好几次,都是在我给出档期的一个小时以内,就全部定出去了,剩下的时间,我就专心用来阅读、分析和写文章了。

有一次,一个广告商来问我档期,我告诉他下个月订满了,他说下下个月呢?我说还没有开放,他说:“你这个办法挺好的,饥饿营销。”

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我想出来的这个“聚焦核心”的举措,会被外界看成“饥饿营销”——我脑海中从未出现过这个词。

仔细想想也是,如果从广告商的角度来看,每个月,他们要提前几天,来问我什么时候出档期,档期出来后,很快就被定光,又要等到下个月的窗口期,这可不就是“饥饿营销”的感觉吗?

有了这段经历之后,我再看到阿段这段话,瞬间想通了:

所谓的“饥饿营销”,根本就不可能长期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现象来看,所谓的“饥饿营销”,往往是企业产品和需求不能匹配的一种“结果”。

再从动机来看,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胆敢把“消费者的期望”当做一种筹码,去做所谓的“饥饿营销”,这是典型的不消费者导向的行为,这是在做错的事情!

敢这样做的企业,迟早会犯下大错的,比如,最容易出现的就是:

因为把太多心思放在这种“旁门左道”上,而没有专心于最该关注的那个东西——产品,以及背后的立身之本——消费者导向。

这样的企业,早晚是要出问题的,赖以“成功”的“饥饿营销”,也就随着企业进了坟墓了。

网友:频繁收购公司容易出的问题在哪里?

阿段:我不知道,但知道收购的成功率一般都很低。只有具有很强企业文化的公司收购的成功概率才可能比较高点,比如google,比如GE等。

收购来的企业,企业文化完全相容的可能性是零,就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合适的一样。

不管是文化冲突,还是让一帮本无企业文化的人彻底理解、接受、践行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个事情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并购本身。

所以,喜欢收购的企业,要么费劲心思去“吸收”对方,这种情况很难有好结果,而且会拖很久。

要么,就要冒着毁灭被收购企业灵魂的危险,对其进行大手术,这种情况下,最后很可能落得一个“得到你的人、得不到你的心”的下场。

因为,被收购企业之所以被看上,一定是因为有优秀的地方。

而这种优秀,往往跟原有的企业文化优秀有很大关系,但被“手术”后,这些文化,可能已经被改得七零八落了。

所以,面对频繁收购的公司,请投资者放弃幻想,你找到好公司的概率微乎其微。

网友:像苹果从电脑到平板,到手机,到手表,好像不是多元化,要是做汽车算多元化么?我有些迷糊。

阿段:不知道多元化定义是什么,看着像是在同一个老板管理下的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小的东西。苹果的各业务之间高度关联,显然不是一般所说的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确实很难给出一个很准确的定义,比如格力,做空调延伸到做冰洗、小家电,这应该不算多元化。

做储能,跟空调的技术有重叠,也不太算多元化。

但是,收购格力钛、做电池呢?如果你从做储能的角度看,好像也不是多元化,但是和“家电”比呢?是不是又显得有点距离了?

我自己的看法是,像格力这种,各个业务间有一些关联,能说清楚关系的,至少不算“盲目多元化”,当然了,任何多元化,都是少做为妙。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很多人不知道,就是看业务和企业使命愿景的相容程度。

如果公司的新业务,是有利于公司履行使命、朝着愿景进发的,那就是可以接受的范围了。

换一种文艺点的说法,“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是否不忘初心才是关键”。

阿段: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这段话,是阿段的自我描述栏里写的内容,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以为自己遇到了冒牌的——怎么会说这么虚头巴脑的东西?

后来,这段话已经成为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但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段话,隐约感觉也就五六成的样子。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当然是因为我过去做过的那些事情。

但仔细想想,生活就像一枚硬币,一面写着选择,一面写着放弃,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时我也放弃了很多事情没有做。

我做的那些事情,比如读书、跑步、分享东西给你们,这些事情,是不可能让我一下子“变成”某个样子的。

但我不做的那些事情,比如赌博、吸毒、投机,却是有可能瞬间毁掉我的!

你可能会觉得,我这样说太极端了,但认真想想,生活真的是这样的!成功是很难的,但失败却是触手可及的事情。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想要长寿,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但开车闯红灯、持械斗殴、甚至自杀,我们有太多方式可以让自己“不长寿”!

阿段说,坚持做对的事情,往往是通过不做错的事情来实现的,我好像越来越明白了。

网友:怎么看待中国企业爱弯道超车?

阿段:不存在什么弯道超车的事情,关注本质最重要!不然即使超过去,也会被超回来。

这段摘录,和之前说过的“守正不出奇”,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企业,确实喜欢提“弯道超车”,券商报告也随处可见这个词,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人们的“捷径心理”:

我们都不喜欢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我们都喜欢紧张刺激的“弯道超车”。

可惜长远来看,关注本质才能长远,弯道超车的,不管能不能超车成功,迟早会养成危险驾驶的习惯,总有一天,是会出事故甚至翻车的。

企业是这样,人也一样,我们做投资,时刻记得应该关注哪些东西,不要被“我朋友炒股几天赚了XX”这种“弯道”所引诱。

投资就像开车,沿着大路慢慢开,开得慢的,最稳当,反而可能走得最远。

阿段:下围棋取胜最大的秘诀不是如何下出高招,而是能够自始至终下出本手,不出错,而等着对手出错。办企业也一样,你看死掉的企业哪一家是被别人打死的?还不都是自己犯错死的!

又是一个好问题,他不问我都想不到:

哪家死掉的企业是被打死的?都是自己犯错死掉的!

仔细想想,真的是哦,就说最近出问题的这些房地产企业,不都是一样的路子?

高负债激进扩张,这用常识想想就知道属于“错的事情”,可理由总是有很多:

“不扩张就会落后”、“我们现金流充沛,不会有风险”、“我们这么大规模,银行不会让我们出事的”。

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错的事情做了会上瘾,一旦开始,基本没有回头路,最后落得自己犯错死掉的下场。

之前的乐视,难道不是一样的套路?哪个对手把乐视打死了?

不做错的事,看起来不起眼,但要活得长久,关键还是靠这个。

@今日话题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全部讨论

分析企业文化,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在我看过传记的大公司里边,我认为亚马逊的企业文化可以排第一位。

它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长期主义,客户至上(Customer Obsession),崇尚行动(Bias for Action)速度至上等。

任何企业,长期主义都很重要,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不多。
举个例子,亚马逊认为薪酬结构是长期主义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如果管理层和员工都是短期主义的薪酬结构,那么长期主义就是自欺欺人。
所以亚马逊的工资不高,通过股权等长期收益,来确保长期主义是能够到位的。

再比如,亚马逊认为招聘是长期主义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招人不严谨,会浪费整个团队的时间,资金,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损害。
亚马逊的抬杆者模式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招聘流程。

薪酬结构长期化有个缺点,会让一批注重短期回报的员工容易离职。
而正好抬杆者招聘模式可以招聘到注重长期主义的员工。
这些策略之间环环相扣,帮助亚马逊能真正落地长期主义。

客户至上的最重要做法,就是逆向工作。
首先思考客户体验,以终为始,反复逆向工作,直到团队对要建造的产品拥有清晰的想法。

速度至上也很重要。速度对业务至关重要。决策和行动很多都是可逆的,不需要过度研究。
速度至上不仅仅靠996,方法很重要。
亚马逊发现,技术和团队的依赖关系是阻碍速度的最大障碍。
譬如A项目,需要依赖B,C,D等一堆项目,依赖关系越多,项目的难度指数级增加。
靠堆人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而相反,只有减少每个项目之间的依赖,才能提高速度。

亚马逊的很多理念,例如每个项目,每个产品都要提供API接口。
例如,两个比萨团队(Two-Pizza Team):团队的规模不应超过两个比萨就可喂饱的人数。
等等,都有助于提高执行速度。

2022-11-10 14:57

格力和苹果有何可比性?

2022-11-10 15:17

标题起得不错,不过不要经常这样做,会被反噬的。@villike

2022-11-10 15:11

格力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一把手文化?

2023-05-23 20:18

这种所谓的饥饿营销,在生产上有削峰去谷的作用,能保持优秀的产能利用率。
如果客户很饥饿,产线也很饥饿,那就属于阴阳不调…

2023-05-24 09:13

面对频繁收购的公司,请投资者放弃幻想,你找到好公司的概率微乎其微。
坚持做对的事情,往往是通过不做错的事情来实现的。
投资就像开车,沿着大路慢慢开,开得慢的,最稳当,反而可能走得最远。

2023-05-23 20:26

中兴、华为手机差点死掉,范围大点,死掉的公司太多了,都无听如何死法。。

2023-05-23 20:23

社会科学的确定性只能来自于逆向证伪,复利原理要求少犯错才能复利。

2022-11-10 16:29

你写了这么多辛苦了,能看完你这么多内容的都是股市里好学者,再教大家一个方法,下载的电子版直接发给淘宝专门打印店,直接给制成两本书,我两年前就打印了!@今日话题

2022-11-10 15:46

忽略标题,内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