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8喜欢:1
回复@快就是慢: [笑]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觉得,如果一旦需要说出“这都是为了你好”,那么沟通和关系处理中应该已经出了问题,在原本应该由小朋友做出选择的场景下,父母可能正在做超出范围的干预,抑或是不是信任关系有些疑问?
在我自己的记忆当中,没有听到过父母对我这么说,我自己也没有这么对子女说过。[笑]//@快就是慢:回复@快就是慢:回想过去我遇到的几次印象深刻的“这都是为了你好”,有同学的母亲、有陌生的医生、有购房时的销售员,还有自己的家人。有时我听从了建议,有时没有。

大概是我的运气比较好,这几次事情中从未感受到被强迫接受意见的压力,反而促使我认识到事情的重要和紧迫。我对这些情景的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些结果要么影响人生道路,要么加深了情感中的联系。

我觉得如果有可能,尽量做到一事一议。从讲道理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不是合理有力的论据,不过不能要求人是完全理性的,也没有必要是完全理性的。
非紧急非必要,不说“这都是为了你好”。因为这是用信誉为判断背书,而人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认识的局限性。至于是否会因为潜在的自利而导致逻辑冲突,我觉得首先要一事一议,其次实质重于形式。最后,即使父母亲人不说这种话,未来也有概率经历这种事件。对事实独立思考才能趋利避害。

以上讨论约定在“建议式”的上下文环境中。
引用:
2022-06-08 16:51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2022-06-15 11:10

感觉到您和您的孩子都很幸福。

2022-06-15 10:46

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候社会风气不提倡看武侠小说,于是我习惯猫在角落里面看。
我爸跟我说到明亮的地方看,角落里光线不好伤眼睛。过段时间我还是没改这习惯,就加了这话“这都是为了你好”。后来我就在光线好的地方看武侠小说了。

2022-06-27 19:39

偶然看到讨论“最高法院正式推翻了罗诉韦德案”的文章(网页链接),其中说到有关最高法院的角度定位时,引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中的观点:有效的法官努力说服,而不是武断的说教。以“温和而克制”的声音说话。

这样的法官是我喜欢的。

2022-11-07 09:26

偶然看到笛卡尔的怀疑论时,又想到了这个话题。
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应保持怀疑的观点。这种怀疑既不是盲从外部观点,同时也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这种情形下如果必须要做判断,我想基于概率的因素更可靠一些。比如向更多有知识的人咨询,以增加概率的成功的可能性(比如生病这类情形);比如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比如综合以上或更多因素进行选择。
在“建议式”上下文环境中,如果“这都是为了你好”发生了正面的作用,那么是因为接受观点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存在缺陷,并且本次事件在概率上恰好遇到了正面的情形。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好心办坏事”的这类负面作用的结果。
我的猜想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倘若孩子形成了基于怀疑和概率的思考方法,孩子未来在无知的情形下,就有理性判断的能力,而不必盲从于权威。所以赞成艾先生的观点:“哪怕是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说“这都是为了你好””。

2022-06-15 11:09

艾神好几天不见啊

我家小妞上学被男同学踢一脚,回家哭着让我出面,当时书面记下和她对话内容,告知她这样做不对但我还是去了学校,从教室前面假装找谁谁到后面,吓得那个小家伙不敢抬头。现在女儿时常说我没脑子,让你去你就去。结论是大人看世界不是个事但孩子看起就是大事,家长要适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