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要存款,还是要客户?| 网点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频道说

面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到来的变化,银行们还要一如既往地困守于冷冰冰的存款数字吗?

对国内银行而言,最重要的业绩指标似乎一直是存款。平时,抓存款是工作重中之重,一方面东奔西跑四处营销各类存款,一方面还得防着家里的存款被挖墙脚。到了关键时点如季度末、年底,更要硬着头皮拼着老命努力冲刺存款余额,存款营销和冲刺的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存款是银行小伙伴们心头最大的心病。

但是,存款年年抓,一年更比一年难。近年来,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客户将资金投向了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更有部分客户开始远离银行转向形形色色的非银行机构。尽管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存款总数高达192.2万亿,排在全球第一位,但储蓄存款理财化倾向和行外分流趋势不断加剧。传统的“存款保卫战”不但越来越激烈,而且也将越来越难以奏效。

面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到来的变化,银行们还要一如既往地困守于冷冰冰的存款数字吗?

要存款还是要客户

外部形势的发展和游戏规则的改变,将推动客户投资理财行为的变化,进而不断推动市场资金的迁徙。存款去哪里了呢?这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上述种种变化,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固守存款将困难重重,更将难以为继,不但存款留不住,客户也将进一步流失。

笔者认为,存款固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秉承“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精神,从投资理财的角度出发帮助客户做好财富管理,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以此提升客户的粘合度和忠诚度,并由此获得银行的长期收益,包括存款的稳定与增长。

当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在一年之内客户数超过4300万人,规模达到1853亿元。“余额宝”究其实质就是一款货币基金,它的成功不是因为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其产品从投资收益到流程设计到操作方式都十分契合大众客户,特别是支付宝存量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和日常行为习惯。

其实,货币基金的收益再加上T+0赎回的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商业银行早已有之,也完全具备推出的条件。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因此分流了储蓄存款。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银行的管理者和客户经理,还在担心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会影响存款。部分银行从上到下都存在一种纠结的心态,在基层行的表现是客户经理对理财产品既爱又恨,尤其是在关键时间点不愿意、不主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在管理行的表现是对产品盈亏的争论,以及担心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此涨彼消的两难选择。

诚然,在短时间内,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对储蓄存款会有一定的“挤占”效应。但从中长期看,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通过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各种服务的提升,让客户获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让客户体会到银行对客户利益的重视,客户才可能将资金留存于银行的体系之内。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留住客户的存款。

一款好的理财产品,还可以吸引客户将本行之外甚至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转入。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关键时点给银行带来存款的,四分之三以上是那些购买了理财产品的客户。也就是说,恰恰是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对稳固储蓄存款市场份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得来说,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是正相关关系。

笔者在工作中碰到的正反两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某支行一位个人高端客户是某银行老客户,去年最高时候账户里1200万活期存款,分行私人银行曾建议从客户利益出发,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但支行出于存款压力予以拒绝,后来该客户被它行营销,大部分存款转到它行购买其理财产品,到目前该客户在支行存款不足100万,客户对支行客户经理也不再信任。

而某银行一位私人银行客户,为服装企业董事长,在某支行有1900万存款。年初分行私人银行就一直与支行沟通该客户的服务方案,虽然支行的存款压力很大,但在私人银行的建议下,从维护客户的角度出发,接受了私人银行建议其购买理财产品。至次年年底该客户的金融资产提升至3000万,对某银行服务十分满意,主动将企业员工的代发工资等业务转进某行。

我们的思考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昌逆亡。面对新变化,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而行。但是,转变理念观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知易行难。

从根本上说,银行之所以固守存款,是与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于利差收入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一点,要从战略层面进行转型,转变单一的规模扩张,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这样,对存款的依赖程度就会逐渐下降。

战略转型任重道远。当下,从策略和战术层面,如何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理念落实到商业银行日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我们做如下思考:

1

服务客户

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是各类存款的源头。

一是要兼顾大客户与小客户。对大客户要“一户一策”,配备专职客户经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要研究大众客户群体的思维和习惯,推出为他们易于接受和便利使用的产品,将屌丝们从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抢回来,夯实基础客户群体。

二是要兼顾老客户与新客户。要通过完善网点功能和布局,建立社区支行或私人银行等措施,吸引和拓展金字塔两头的客户群体。大力拓展新客户同时,建立客户名单经营责任制,对老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明确落实客户经营责任到具体经营机构、到具体经营责任人,对重点客户还可以实行首席客户经理制。如果客户基础稳固,结构合理,满意度提升,存款就不再会是心病。

2

改变考核

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切实扭转为存款而考核存款的单一考核维度,引导日常经营行为从“抓存款”转向“抓产品”进而转向“抓客户”上来。

一是降低对存款的直接考核比重,加大对各类客户以及与客户密切相关的指标(如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户数)考核。对客户指标的考核,要既考核客户数量也考核客户质量,如对不同层级的客户设置不同的折算系数。

二是对存款考核要以大口径存款为主要指标,考核内容既涵盖储蓄存款又包括了各类理财产品,重在关注客户全量资金的变化。

三是增加产品覆盖度、客户满意度等影响客户粘性的指标以及关系长远的战略性业务考核,减少考核指标的短期性,更关注可持续发展。

3

创新产品

未来理财产品市场风格将可能转换,要未雨绸缪研究和适应变化,如推出更多的银行系资产管理计划,满足高端客户对高收益的需求。如果股市实现复苏,储蓄存款有被分流的可能,如何为客户做好股票资产配置,如何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如何做好基金代销工作,也需要及早谋划。

当然,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要关注关键时间点能否吸引和滞留更多存款,做好产品期限和销售时间的统筹安排,产品到期之后要继续做好后续产品的对接,最大程度发挥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4

提升能力

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最终依靠的是员工的专业能力。

过去银行的客户经理习惯于向客户推荐保本型和低风险产品,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关注相对较少,对复杂产品的营销能力和经验可能不足。今年上半年,原油暴跌、债基亏损,市场变化加剧,这些都将给我们的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带来很大的挑战。

未来银行要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客户经理和财富顾问的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对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5

加强管理

2020年将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受疫情影响,业务创新和业务压力往往伴随着各种风险。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加强风险防控。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岗位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将合规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今年以来,银行员工出售客户个人信息的新闻屡见于报,由此引发的或有风险,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警示。

需要强调的是,客户与存款绝非零和博弈关系。客户是第一位的,服务好客户,留住好客户,才能留住存款。银行要做的是,将对存款的焦虑转化为对客户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做好日常工作。如此,需要存款的时候才能更淡定、更从容。

本文首刊于《零售银行》,有部分删减。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们吧~

「保险,中收利器」

《零售银行》新刊已上架

欢迎订阅

▼▼▼

往期精彩文章▼

理财产品一亏损,客户就来投诉,怎么办?

30天理财新增6300万,MGM究竟有什么魔力?

陌生客户电话领养技巧(附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