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银行和花呗试水新玩法,7年前也一起“搞过事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移动支付互通互联进一步加速,而且涉及支付宝和微信为主的巨头。

近日,有网友发现,蚂蚁消费金融旗下的花呗上线了“随处花”服务,该产品可以与银行卡“统一账单”,还可以将卡绑定在其他平台中使用及消费。通俗来讲,以微信为例,就是用户在微信支付时选择绑定的同一银行账户,便可以使用花呗额度。

虽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蚂蚁消费金融方面表示,目前上述功能“尚未全量开放”,但已体验的小红书网友表示,“这个功能等好久了,终于可以统一账单管理自己的日常消费了。”

值得注意的是,花呗此次上线的“随处花”服务是与南京银行联合推出。柒财经发现,该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历来可圈可点。

01 移动支付互通互联进一步加速

支付工具特别是支付巨头之间打破壁垒,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利好。近年来,在监管的引导下,移动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进程不断加速。

早在2018年,监管与行业机构就曾探讨过支付互联互通的可能。2019年,央行又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2021年9月,工信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随后,移动支付的互通互联开始走上快车道。同年9月、10月,微信支付、支付宝先后发布消息,宣布与银联云闪付实现互联互通。

去年11月,微信支付又宣布完成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通讯运营商旗下支付平台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

此次花呗从“额度共享”的角度,以“随处花”这一功能,实现用户利用花呗额度多个支付平台跨平台消费,可谓移动支付互通互联的一个新突破。据受测试用户的截图显示,用户开通南京银行账户,绑定花呗额度,便可以使用该账户在微信、京东、抖音等平台付款。开通过程无任何手续费,不需要可随时关闭,且可以在花呗上统一查账还款。

这也意味着支付巨头之间的支付生态壁垒进一步被打破。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偏好拥有更多的支付选择权。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流量已见顶的当下,这一举措也能降低各类支付主体的恶性竞争,推动“抱团取暖”,并从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加大科技产品创新上进一步下功夫。

作为“随处花”被披露的首家合作银行,南京银行也备受关注。实际上,早在2017年,南京银行就与蚂蚁金服有着深度的合作。

彼时,南京银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南京银行“鑫云+”互金开放平台。南京银行表示,希望借助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即金融科技)帮助自己扩展业务,打造新型互联网金融科技生态圈。

据《中国金融电脑》去年的报道,通过“鑫云+”平台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加持,南京银行平均每位客户的放款时间缩短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日处理订单量可达到100万笔,而客户维护成本也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02 乐于创新的南京银行增长乏力

柒财经梳理发现,虽然是一家地方城商行,但在合作创新方面,放眼全国,南京银行似乎一直走在前列。

早在2001年,南京银行就吸收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入股,持股比例达15%,成为当时国内单一外资股东持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

前不久,南京银行发布一则公告,该行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QFII)增持该行股份7986.8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77%。截至2024年3月13日,法国巴黎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QFII)持有该行股份比例合计17.04%。$南京银行(SH601009)$

南京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法国巴黎银行通过受让股份,成为了南京银行的第二大股东。这也首开入世后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战略合作的先河。

在2006年,南京银行在全国率先尝试城商行异地参股其他城商行的发展模式,参股日照银行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来,南京银行又发起设立了宜兴阳羡、昆山鹿城两家村镇银行,入股江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在探索综合化经营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2007年7月,南京银行更是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了全国第一家上市城商行。

此外,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南京银行业打造了全国多个“首创”——与法国开发署开展全国首个非主权贷款合作项目;创新全国首个节水贷产品;创新全国首笔碳表现挂钩贷款;落地全国首个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转贷款等等。

在上市后,身处长三角地区的南京银行秉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理念,深入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业绩也蒸蒸日上,成为A股上市行里长年十多年的城商行“优等生”。2022年其市值甚至位居A股27家城农商行中第二。

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榜单中,南京银行位列第91位,迈入全球银行百强行列。

从业绩上看,2018年至2022年,南京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274.05亿元、324.42亿元、344.65亿元、409.25亿元和446.06亿元,同比增长10.33%、18.38%、6.24%、18.74%和9%。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73亿元、124.53亿元、131.01亿元、158.57亿元与184.08亿元,同比增长15.60%、12.47%、5.20%、21.04%与16.09%。

但自去年以来,其业绩却难言乐观。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实现营收451.60亿元,同比增长1.2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02亿元,同比增长0.5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79.25亿元,同比下滑0.9%。

虽然以营收或利润计算,南京银行均位列A股17家上市城商行第五,但从增速上来看,却分列第十和第十五位。净利增速仅排在负增长的贵阳银行郑州银行之上。

其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显示,该行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20亿元、57.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和5.14%,增速好于去年全年水平,但与以往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