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如何估值?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朋友让我讲讲如何确定公司的内在价值。我立马想到巴菲特的话“估值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估值本身很难,因为它是科学+哲学;估值也可以很简单,如果你能抓住最主要矛盾。

十几年前,我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专业投资机构做分析师,说白了就是对公司估值。当时我们总是洋洋洒洒整理很多数字,然后巴拉巴拉写几十页现在看来完全没用的分析。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估值方式我基本都知道,但本文不想用枯燥无趣的数字来阐述科学,而是想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讲哲学。这不是论文,想到哪算哪,欢迎批评指正。文中基本原则是大道至简!估值应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第一,估值非常重要。

如果无法确定公司值多少钱,你只能在股市巨大波动中随波逐流(也叫XJB乱搞)。这就像你划着一条独木舟到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去捕鱼,但你根本不知道哪里鱼多也基本没有安全措施,你只能跟着其他人走一步看一步,结局注定是迟早翻船。

反过来想,假如你知道该去哪里捕鱼(也叫估值)并提前打造好一艘乘风破浪的坚固大船(也叫完整投资体系),这样你当然大概率能满载而归。所以估值就是你在股市捕鱼之前的必须准备,而且要确保大方向正确。

第二,估值准确非常难,但可以选最简单的公司来估

未来不可知,任何人想用简单公式去计算精确未来都是痴人说梦。估值的第一性原理是未来现金流折现(DCF),能否正确运用DCF靠的不是详细具体的数字计算,而是模糊可容错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家波尔说“如果你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那说明你还没真正理解它”。我也想说如果你觉得股票估值很清楚,那说明你不懂它。事实上,任何估值方法都自带主观偏见,它是典型的灰度决策,不可能清晰。

举个例子:你找老婆时会拿尺子去量她的三围尺寸吗?身材好的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一眼看不出来的你最好也别去量了,否则很可能最后双方都吃力不讨好。但我真看到很多投资者(尤其是著名的/专业的)整天拿着各种精密的卡尺仔细地测量公司的里里外外。我去,不就是要找个老婆吗?机关算尽一场空啊!

我的人生价值观永远是先选重要的+正确的事:直接挑身材长相明显最好的几家公司去约会了解,这样直接确保了模糊的正确,拒绝了精确的错误。

第三,估值理解很容易偏差。

看下面常见案例:

1,小A是价值投资新手,他常常这样问市场:“我的这家公司业绩很好,你能给多少钱?”

2,大V是价值投资大师,他这样给小A上课:“我们在投资前,要先搞懂公司的商业模式。你看这家公司业务稳定且过去几年的业绩都同比增长20%以上,我觉得现在20-30倍PE可以买进,市场未来能给更高的价格。”

1和2有差别吗?根本没有!他们本质上都在预测市场涨跌。真正纯粹的价值投资者不预测市场涨跌,他只在涨跌后应对!(花钱让我写公众号的那位老板,如果你真懂了这句话,至少值百万)

怎么应对?提前做好估值、确定公司值多少钱,然后耐心等待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估值的作用仅仅是让我们随时知道它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但你千万不要去预测它本身。

不预测市场涨跌还怎么挣钱?其实很简单,假如你去全资收购一家公司来经营,你会整天关心其他买家报价这公司涨了跌了吗?不会的,你是公司拥有者的视角,你关心的只是这家公司的经营能否快速挣回收购它的钱,能否越挣越多钱。真正纯粹的价值投资者挣钱只靠公司的业绩,可以和市场涨跌无关。(老板如果你真懂了这句话,比前一句更值钱。因为这是价值投资的最重要基石)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理解的价值投资估值买入前算清楚靠业绩增长大约几年能收回成本。(我的标准是十年内能确保收回成本就是好投资)

第四,茅台举例估值。

估值的第一性原理:在现金流折现模型中,企业的价值与三个因素相关:1是当下的自由现金流(C),2是增长率(g),3是折现率(r)——折现率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衡量,即确定性越高,折现率r越低,企业的内在价值越高。从理论上来说,永续增长的企业估值=C/(r-g)。最好的商业模式,当然是既有确定性又有成长性,即r与g之差最小。巴菲特说的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也是这道理。

我把身材最好的茅台当成在A股的机会成本,是因为它有极高的成长性确定性。在茅台的例子里,世界的变化几乎与我无关,投资者可以无视宏观经济、竞争格局、白酒总供需等的变化,只需聚焦于企业本身:一是茅台产量增长如何,二是茅台提价能力如何。换成腾讯的例子,我深知腾讯具有某些竞争优势,但我很难确信它五年十年后的业绩增速?即便能,这种预测也必须依赖于一些前提:比如广告的恢复情况、游戏审批情况、视频号增长情况等,其他企业更是如此。这就说明其他企业的确定性或商业模式不如茅台。

沿着这个逻辑推演:企业成长的确定性越高(r越低),对业绩增速(g)的容忍度就越低。这样即便我们对成长率的判断有误,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增长的确定性使得这笔投资具有足够的容错率。很多人认为茅台长期增长率10%并不高,但他们忽略了茅台独一无二的极高确定性,他们不会计算,如果现在用25倍市盈率买入茅台,尽管当下的收益率只有4%,但持有第10年的持有收益率能达到10.4%,假如持有第20年的持有收益率能达到27.0%。

计算过程很枯燥,我直接公布答案:
假如现在25PE买入茅台,未来年均增长率为15%,约等于10年收回成本。

假如现在25PE买入茅台,未来年均增长率为10%,约等于15年收回成本。

假如15PE买入茅台,未来年均增长率为7%,约等于10年收回成本。

假如10PE买入茅台,未来年均增长率为0%,约等于10年收回成本。

第五,茅台作为机会成本给其他公司估值。

这周我正好实盘调仓买入茅台,卖出东阿阿胶迈瑞医疗五粮液等去换。参考依据也是确定性(r)和成长性(g)综合计算后的结果。

从10年视角看,确定性遥遥领先的茅台现在用25PE买入,未来年均增长率15%就很大概率能在10年收回成本。并且时间越长优势越大。

而确定性较差的另外几家公司只有现在用20PE以下买入,未来年均增长率要15%以上才能10年收回成本。并且时间越长劣势越大。

所以,我卖出另外几家公司,买入茅台

第六,估值不需要去预测未来市盈率PE。

价值投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买股票是买公司。只有当你不再预测股价(包括市盈率)之时才能真正理解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无视市场波动。

假如股市关闭五年十年,你慌不慌?巴菲特说他不介意,我的组合也不介意。

每个公司最后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缘起缘落,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看开,想透,放下。

第七,估值最好不要直接对标无风险收益率。

巴菲特说过他会用国债利率等无风险收益率来参考折现率,很多人直接用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来确定合理估值水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崇拜权威但不求甚解的做法。

随便举两个证据:一是“我们显然希望获得比国债收益高得多的回报。我们将国债收益作为一个准绳,我们想要高于准绳的回报。如果国债收益率是2%,我们不会去买一家未来几年预期收益为3%或3.5%的企业”(来自2007年股东大会);二是“为了计算投资对象的现值,我们都需要使用折现率,所以国债的利率就成了基准利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购买国债”(来自1997年股东大会)。

巴菲特的目的说得很清楚,使用国债等无风险利率是为了方便计算和横向比较。“我们使用无风险利率仅仅是为了对不同的投资对象进行互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基准利率,我们只是使用这个利率来比较所有的投资机会,比如企业、油井、农场等等”(来自1997年股东大会)。

举个反例,估值高科技公司时采用的折现率往往比公用事业公司高很多,两者完全没有一致的基础。而且这个方法对公司确定性要求近乎满分,在A股可能只有茅台适合。

第八,股票/婚姻的估值。

买股票和结婚其实很像,事前都必须估值,但大家往往只想着给对方合理估值,却忘了给自己合理估值。而这正是绝大多数人在股市/在婚姻中受伤的原因,我们经常自己烂得要死却站在感情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对方。

这世界用真心很难换来真心,但用价值却很容易换来价值,做好估值的关键是:双方能否价值交换。

幸福婚姻的秘诀是:首先自己做个好人,再去找好伴侣,互相价值交换。

成功投资的秘诀是:首先自己做好股东,再去找好公司,互相价值交换。

扪心自问,你确定自己在家里有足够价值交换去匹配另一半?

不骗自己,你确定自己在股市有足够认知水平去守住茅台不卖?

$贵州茅台(SH600519)$ $腾讯控股(00700)$ $片仔癀(SH6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