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路上,卸下三重杠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回复:8喜欢:18

Part1事实胜于雄辩

价值投资者三不做:不做空,不加杠杆,不懂不做。

狭义的杠杆是财务杠杆,比如融资、借贷等,会导致有一天,在不该卖不愿卖时,被迫不得不卖出股票。

广义的杠杆,还包含一切可能导致投资者被迫卖出的风险。

功夫在诗外,场外如果需要用钱,那么即使场内没加杠杆,也不得不被迫卖出。

即使场外有现金流,也留够了生活用钱,但如果家人认为投资是赌博,你投资只是在亏钱和做无用功,非逼着你卖股撤资,这也是杠杆。

投资者往往是股市里挥金如土,生活中缝缝补补,时间长了,如果股市投资还没看到效果,往往会招致家人的不满。

投资初期,还没有跨越牛熊,实现财富增值,赢得家人信任的投资者,往往容易面对这种窘境。

比如最近几年,股市行情不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底部和黎明前,正是坚持下去,甚至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用盆接黄金雨的好时候。

但家人不懂,只看到你亏了钱,不但不肯投钱,反而天天冷嘲热讽,逼着撤钱。

这就是类似基金经理的困局,基民在熊市期间,看业绩不好,要强制赎回,基金经理就不得不卖股票。

明知道赎回对基民不好,当下不但不该赎回,反而正是加大投入的时候。

但无奈能说服成年人的,只有南墙和真金白银,而不是道理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只有等下一轮行情起来,基金经理从菜狗变成了蔡总,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基民才会跑着来送钱。不过这个时候买入,就真的是来给市场送钱了。

但没有办法,人性就是这样,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高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常人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

基金经理明知这样对基民不利,也无法改变基民的行为。

还得不到家人充分理解信任的普通投资者,往往也会面临跟基金经理相似的处境。

巴菲特说,衡量投资成绩,最短时间是五年。

但一般人等不了五年。

比如我入市三年,亏损不到10%,跑赢大盘,我自己是满意的,但家人不满意。

只要没赚钱,家里没有看到来自股市的真金白银,改善家庭生活,就认为你投资是失败的。

事实胜于雄辩,实力不到,时机不成熟,再无懈可击的投资逻辑,甚至业绩证明,在别人看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画饼充饥。

因此,投资者在雪球还没能滚大,投资收益还不足以覆盖家庭日常支出的时候,不但不要在场内财务上加杠杆,而且场外要留有余地,不要影响家庭和睦。

即使为此放弃接黄金雨的机会,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毕竟,投资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投资。

投资上赚再多钱,如果影响了家庭关系,也是得不偿失。

Part2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机会是给有眼光的人准备的,更是给有实力的人准备的,实力不到,看到了,也抓不到。

家人不理解不信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能力实力不够。

股场如战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好的将领从不只着眼于眼前打胜仗,而是止于所当止,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胜有所不取。

孙子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反之亦然。

如果君主疑心,后勤不足,上下掣肘,再高明的将军也难以取胜。

比如岳武穆用兵如神,但十二道金牌召还,也不得不放弃席卷黄河、直捣黄龙的大好局面,班师回朝。

所以投资者要想安心在股场用兵,就必须注意场外的功夫。

平时对家人,能灌输进去价值投资思想就灌输。实在改变不了,也只能委曲求全,大局为重。

熊市里,还没有证明自己投资能力的投资者日子往往不好过。

不但要无视场内波动浮亏,还要对身边人的冷嘲热讽一笑了之,甚至不得不放弃加仓的大好机会,以拖待变。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即使自己已然不惑,对投资无惧无忧,但生活和投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Part3四个人的不惑之年

1高适的四十岁

大年初一,因投资业绩不佳,被家人又是一顿数落,签下城下之盟,承诺年底无论行情如何,都要卖点股票补贴家用。

年底卖出,虽然注定以后会后悔,但现在如果不答应,当下就得后悔。

之后,看了早就想看的《长安三万里》。

高适出身将门,祖父二十岁就建功立业,他一心希望重振门楣,苦练一身武艺才华,却报国无门,蹉跎岁月,躬耕家乡。

年届不惑,他梦想的军旅事业,仍然一无所成。

正是“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九年后,已近知命之年的高适,不得不放下手中枪,放弃做将军的梦想,去哥舒翰军中,执笔做了掌书记。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在高适已经认命,对自己带兵打仗的军旅梦不抱希望时,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高家枪,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欧阳修的四十岁

欧阳修40岁时,正被贬官滁州,做了《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看似陶醉山水,爱育黎首,旷达洒脱,实则心情郁闷,借酒消愁,借旅游散心,借文章吐心中郁结。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自嘲旷达之下,可以想见欧阳修当时的心情。

他大概做梦都想不到,日后自己有成为参知政事,做宰相的一天。

3教员的四十岁

教员1893年出生,1930年探索建立正确的战略战术,连战连捷,建立了当时最大最强的根据地。

然而,年届不惑,战功赫赫,却被上面领导一把拿下,投闲置散,无人理睬。

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家庭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辛辛苦苦拉起来的队伍损失惨重。

想想教员那么逆天的智慧和才华,已经做出了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却仍然不被领导和身边人看好和理解,甚至还被打压和否定。

我们这点三脚猫功夫,不被身边人理解和信任,被冷嘲热讽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

仆人眼里无伟人,修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的中西智慧,都告诉我们,想赢得身边人的尊重信任,是很难的。

往往是远方人和对手,比身边人更清楚教员的能量,更容易接受,教员是高人高手的事实。

当时上峰和身边人都认为,少了毛屠户,不吃带毛猪。

直到一败再败,实践频频打脸,让队伍上下认识到,少了毛屠户,别说带毛猪,连猪杂碎都吃不上时。

教员才得以王者归来,carry全场,带领大家四渡赤水,奇迹翻盘,真正得到团队的认可尊重,从此开启了自己和中国的新篇章。

4巴菲特的四十岁

1969年5月,由于股市高涨,巴菲特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决定结束13年的投资合伙事业,并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清盘工作。

1970年,巴菲特四十岁,尽管已经成为大富豪,巴菲特仍面临三个苦恼。

一、此时巴菲特重打锣鼓另开张,麾下的商业帝国,仅仅是一家三流生意的纺织公司,一家新收购的银行,和一家小型的保险公司。

由于五年前怒而兴师,因区区几毛钱差价,为报复、换掉说话不算数的管理层,买股把自己买成了伯克希尔的大股东。

之后巴菲特发现自己深陷泥潭,接了一个烂摊子烂生意,一直用了二十年时间,才消了此孽,了结这段缘。

二、尽管巴菲特已经用前面十三年代客理财的出色业绩,和千万财富证明了自己。

但无论在上流社会还是投资界,巴菲特仍然得不到他渴望的名望和尊重。

70年代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到会聆听巴菲特智慧的股东,不过几十人规模。

直到1981年,前来参加股东大会的人也只有22个,为了不让巴菲特难堪,组织者只好调集公司员工来捧场。

直到伯克希尔年复一年,财富雪球越滚越大,穿越牛熊稳定增长之后,认同尊重乃至崇拜巴菲特的人才越来越多。

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也终于成了全球数万人朝圣的年度盛典。

以巴菲特的智慧和成功,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尊重,也还是需要走过漫长岁月,积累巨额财富,展示超凡业绩。

我们这些投资路上的小虾米,得不到认可,也很正常。

三、由于美股此时正处于漂亮50的疯狂高位,在一片乱涨之后,巴菲特拿手的烟蒂股投资技能,已无用武之地,他不得不苦苦探索新的投资技能。

直到1972年,巴菲特用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尝到了买好生意好企业的甜头,转变投资思路,才开始了后面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可口可乐等一系列经典战例。

由此,巴菲特开始从低估值投资逐渐转向价值成长投资,不只看低估值,还更看重好企业成长性带来的长期回报,集格雷厄姆和费雪两家之长,为日后驾驭更大规模的财富奠定了能力基础。

Part4卸下三重杠杆

年轻时,精力充沛,不怕失败,生活工作要加杠杆,敢冒风险,在不确定性中找机会,尽快赚取第一桶金。

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精疲力尽,生活投资要卸杠杆,少冒风险,在确定性中找机会,慢慢变富

杠杆不分场内场外,投资与生活互相影响。

清盘我们账户股票的,不仅有我们在股市的错误操作,还有可能,是我们的子女惹祸、配偶逼迫、老人生病、生活意外。

因此,好的投资者,不但要照看好场内账户,卸下财务杠杆。

也要照顾好场外的家庭账户,卸下风险杠杆,教育好子女,照顾好老人,安抚好配偶,少惹事,少出事。

最后,还要卸下自己的心理杠杆,卸下贪嗔痴,卸下埋怨、不甘与妄念,不奢求改变别人。

只管做好自己,衔枚疾走。

无论遭遇了什么,都微笑面对,坦然接受,唾面自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投资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功之前,多少业绩、逻辑和解释,在别人眼里,都是苍白无力的掩饰和遮羞布。

投资者要有一颗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强大心灵,相信时间站在我们这边,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家人有耐心,等下去,走下去,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新的一年,祝大家龙年行大运,账户芝麻开花节节高。@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03-17 19:13

如何正确看待市值波动及企业价值这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必须面对的话题。对于市值波动,有这么形象的一个比如:假如你拥有一个商铺,今天有人出价200万,明天有人出价300万,后天有人出价260万,在之后有人出价180万、220万……这样的报价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做决断。市值就是这样的报价,被我们形象的称为市场先生,这样的先生每天给你喊出不一样的报价,试图促成我们达成交易。市场先生有时很理性,有时却很疯癫,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通过市场先生的喜怒哀乐去判断企业的价值,这里其实想说,我们无法依据市值来判断企业的价值。那么当市值涨跌时,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当市值被过分抬高,其实是在放大我们持仓的各种风险,那句风险是涨出来的,泡泡就是这么吹出来的,此刻如果市值偏离企业价值较远,理想的操作自然是卖出。当市值被过分压低,其实是市场先生帮我们释放了各种潜在风险,看到标的的安全边际是逐渐升高的,我们买入持仓的风险也就越低,而这,又是多么反人性呀。

看问题很通达

03-19 00:12

投资真是孤独的。

03-18 21:09

卸下风险和心理杠杆

03-18 15:08

收藏

03-17 19:13

写得太好了,太喜欢了

03-17 14:18

好文

03-17 12:47

正好不惑之年,写的真好,深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