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生胜利者:目标、规划与习惯的力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人发展和提升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如何在生活和职业中取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机遇,更需要深思熟虑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天就来探讨一种高效的模型——目标计划习惯模型(GPH),它如何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从而实现生活和职业的双重成功。

一、模型介绍:理解目标计划习惯模型(GPH)

GPH模型基于三个核心要素:目标(Goal)、计划(Plan)和习惯(Habit)。这个模型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的目标设定,周密的行动计划,以及持续的日常习惯。

(一)目标:设立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制定个人使命宣言。

任何事情都需要两次创造,在头脑中进行第1次智力创造,然后付诸实现进行第2次创造。第1次创造未必都经过有意识地设计,自我意识薄弱的人,不愿意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这样就会被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的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者环境的压力,受各种外界条件的制约。

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人为自己制定的指导性声明,旨在明确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目标和生活理念。这种宣言帮助个人确定他们的生活方向和行为原则,是对自己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明确表达。

这份宣言可以作为个人决策和行动的指南,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时,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个人使命宣言是高度个性化的,通常需要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审视来制定。它也可以随着个人成长和目标变化而更新和调整。

(二)计划:将使命宣言转化为具体行动

使命宣言是宏观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不是想一想就能直接实现的,得不断地分解、降级,从宏观转换为微观。就像我们开车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可要是一直盯着车头前面10米,指定没多久就会撞车。我们要把视线聚焦到前方50-100米,才能不断地矫正方向,最后到达目标。通过年度、月度、周度乃至每日的计划,我们可以确保每一步都在朝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三)习惯:日常行为的力量

规划的最微观是日计划么?其实最终的落实还是在习惯上,比如跑步和阅读,如果无法养成习惯,就代表日计划无法落实,而无法落实的计划就是废纸。用习惯,让有益的因素日复一日的叠加,让复杂的、困难的事情最终可以自动化、本能的运行。

能做到上面三点,菜鸟会逆袭,学霸变学神,强者变更强。

二、实操指南:如何有效运用GPH模型

(一)撰写个人使命宣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即在行动之前,先在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蓝图。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正是这一习惯的体现。作者斯蒂芬·柯维强调,使命宣言是根据你的核心价值观和长远目标来指导你的行为。以下是根据柯维的理念撰写个人使命宣言的步骤:

1. 内省和自我发现

开始撰写使命宣言之前,花时间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包括:

你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区成员等不同角色,你的责任和目标是什么?

你的核心价值观: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这可能包括诚实、责任、慷慨、公正等。

你的贡献和成就:你希望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留下痕迹?这些目标如何反映你的价值观和优先级?

2. 草拟使命宣言

利用你从内省中得出的见解来形成一份使命宣言。这应该是一个简洁的段落,概括你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和你希望实现的影响。柯维建议使命宣言应该包括你的各种角色和对每个角色的期望,以及如何平衡这些角色的需求。

3. 使使命宣言具体化

使命宣言应该足够具体,能够指导日常决策和行为。例如,如果你的价值观包括“终身学习”,你的使命宣言可以包括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阅读相关书籍的具体计划。

4. 定期评估和更新

使命宣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的经历和目标的变化,你的使命宣言也应该更新以反映这些变化。柯维建议定期回顾使命宣言,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它始终反映你当前的价值观和目标。

5. 活用你的使命宣言

将使命宣言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这可以通过将其挂在墙上、将其设置为手机或电脑的背景,或者在日常决策中主动参照它来实现。

示例

"我致力于作为一名父亲、丈夫、职员和朋友,坚守诚实、责任和慷慨的价值观。我将通过提供爱与支持、追求职业卓越、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来实现我的使命。我承诺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成长,以我的行为鼓励周围的人也追求卓越和成长。"

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让你的生活更有目标和方向的工具。

(二)SMART原则制定计划

1.SMART原则

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时限(Time-bound)五大原则,让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模糊的幻想。

1.1 明确性(Specific)

我们要确保每个目标都是具体而清晰的,避免模糊和笼统的表述。比如,将“提高职业技能”具体化为“完成两门相关领域的在线课程”。

1.2 可衡量性(Measurable)

设定能够量化的目标,以便更容易监测进度。例如,将“健康生活”改为“每周进行至少三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

1.3 可实现性(Achievable)

确保目标是实际可行的,考虑到你的能力和资源。设计一个今年赚1亿的目标或者抖音涨粉500w,对普通人来说基本都是天方夜谭,计划就成了幻想。

1.4 相关性(Relevant)

每个目标都应与你的长期愿景和价值观相一致。确保你的计划是对整体发展有益的,而非孤立的个别目标。这就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联动了,要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创建自身的使命宣言,即创造自己人生的剧本。目标要是和剧本不相干,就要出戏了。

1.5 时限性(Time-bound)

为每个目标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以保持紧迫感和时间管理。例如,“完成项目X的报告,截止日期为第一季度结束前”。

2.制定计划(年、月、周、日)

根据SMART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计划。

SMART原则是一个帮助设置目标和计划的极有效的框架,其中SMART代表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运用这个原则可以制定清晰、有组织的年度、月度、周度以及日度计划。下面是如何应用SMART原则来制定这些不同时间框架的计划的步骤:

年度计划

具体:确定年度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明确且具体。例如,“提高工作效率”应转化为“完成三个主要项目并提升团队合作效率”。

可衡量:设定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进度,如“提高25%的客户满意度”或“增加20%的销售额”。

可实现:确保目标是基于当前资源和能力的现实评估。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初创企业,设定双倍增长可能不切实际,但10%-20%的增长则更合理。

相关性:确保年度目标与个人或组织的长期目标和使命宣言相符合。

时限性:为整年的目标设定明确的期限。例如,到年末前完成特定的项目里程碑。

月计划

拥有明确的年计划后,我们需要将大目标拆解成更小的任务,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进度。甘特图是抓手,可以帮助我们以时间为轴,清晰地展示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从而更好地规划每个阶段的工作

周计划

有了年计划和拆解后,我们需要将计划真正执行起来。周计划是一个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微观行动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计划可行性和调整的重要手段。每周初,明确本周的具体目标,确保它们符合年度计划和月度。这可以使你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每周的工作和活动

日计划

将每周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每日任务,确保每天的工作都在朝着实现长期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且有两个特别的好处:

一是降低认知负荷,大大提升工作学习效能。

二是有效回顾,建立元认知,运用人类的终极能力。日计划的具体形式为:

通过这种方式,每个更大的时间框架的目标都被细化为更小、更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随时间的推移构建起来,支持实现最终的年度目标。每一层级的计划都依赖于上一层级的成功实施,这样可以确保目标的连贯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三)如何设计习惯?

我在网页链接{《原子习惯 》:小习惯,大变革(知北阅读25)}里详细写过,这里叙述一下基本原则:

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提出了一套用于建立好习惯和戒除坏习惯的方法论,这套方法基于四大法则。

1.使其显而易见(Make it Obvious):通过环境的设计和使用实施意图,使你的好习惯提示更加明显。例如,如果你想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将一本书放在你经常看到的地方。

2.使其具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通过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循环和诱惑绑定,使习惯更有吸引力。比如,将一项你需要执行的习惯与你想执行的习惯配对,提高习惯的吸引力。

3.使其轻松易行(Make it Easy):通过降低习惯的难度和设置小目标,使好习惯更容易养成。例如,而不是设定每天阅读一小时的目标,可以先从每天阅读10分钟开始。

4.使其令人满意(Make it Satisfying):通过奖励机制,使好习惯带来满足感。例如,每当你完成设定的习惯,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对于戒除坏习惯,可以采取这些法则的反面策略:

1.使其变得隐形:减少暴露于坏习惯提示的机会。

2.使其失去吸引力:理解并消除导致坏习惯的根本原因。

3.使其变得困难:增加执行坏习惯的难度。

4.使其不令人满意:减少或消除坏习惯带来的满足感

三、实用要点(TIPS)

(一)学习要像烧开水

学习就是要在大脑里建立神经元连接,像烧开水一样,如果总是烧个50-60度就忙别的或者搁置了,不多久水就凉了,前面的努力也白费了。要把水烧开,每个知识点牢固掌握,建立稳固的神经元连接,并不时回测巩固。

(二)认知负荷理论

我们一次能处理的事情最多5-7件,傻一点2-3件,聪明点8-10件,大脑的处理能力有物理极限,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专家和新手,学霸和差生本质差别在哪呢?

在于模块化认知。

我儿子认字(四岁),“好”这个字就很复杂,一大堆奇怪的笔划,勉强认识了也不会写。但是大人知道了偏旁部首,熟悉了把好这个字作为整体,读写所占用的大脑算计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前知识的重要性。

认知负荷优化:

1.降低冗余,减少大脑内存的无效占用。如宜家的无字说明书,没有文字说明,反而帮助人更好的认知和处理图像信息。外部负荷。

2.分割复杂。类似知识粉末化,分拆复杂问题,先学习简单问题再来循序渐进。慎用why提问。

3.交替实例。例题学习后立刻再做相似的例题,只考验学习要素,其他要素保持不变。

核心思想就是降低认知负荷,让人脑有更多的冗余去处理当前问题。

(三)阅读要有熔断机制

读到触动的地方要果断停下来,记录想法,和固有认知产生关联,这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读书的目的不在于知道多少,而是是否和自有知识产生关联。根据《刻意练习》,我们想高效进步,要始终把自己置于舒适区边缘,在拉伸区练习。要是书的内容没有产生触动,说明要么太简单已经掌握,要么太难还不能理解。要是每本书都要读完,并想掌握作者的全部逻辑,就违背了在拉伸区练习的理论,低效且痛苦。

所以不用去追求阅读数量和进度,每本书只取所需,有一个点能记住并对现实产生影响就善莫大焉了

(四)元认知和日计划

元认知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即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

既然大家都有这个能力,为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是天差地别呢?核心就在于你的元认知是被动元认知还是主动元认知。普通人往往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除非走不下去了或者挨批评了的才有可能反思一下自己。但有的人会主动反思,日三省吾身。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持续的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他就开启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日计划,需要每天回顾当日计划完成情况,这就养成了主动元认知的习惯。而且还有两个个大好处,一是写下来的计划会消除模糊性,大大强化计划的落地可能性;二是写下来的计划会降低认知负荷,大大提升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

这是《认知觉醒》的作者提出来的,我除了冥想还没开始(需要养成的太多,一个一个来),早起、读书、写作、跑步都在近两年完成了习惯的养成,确实收益匪浅。

不读书,就难以深度接触自已视野以外的东西,也就难以产生进步的想法,即使间歇性的振奋几天,也会不得要领草草放弃。读了书,就感受到了世界的广大和自己的无知,想要去改善现状。可是改善现状是需要时间保障的,普通人每天上班回家累的要死,晚上打个游戏不舒服吗还得去学习,难以长久效率也不高。

这时就需要“早起”。做到了早起,就有了早上的高效黄金时间,就重新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把想做的事重要的事主动配置到清晨的黄金时间,事半功倍。

有了时间读书,可是只输入不输出,学习的效果肯定不行。尤其是成年人的自我提升,又没有考试检测,很容易陷入追求数量的陷阱,貌似看了一堆书,实际啥也没学到。

最后还得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废了其他再好都白搭。如今我的幸福指数和跑步关联度很高,要是完成了当日的跑步计划,一天就算啥也没干也是满足的。要是耽搁了跑步,心中总不免焦虑和难受。

码了这么多字,看上去要做好多事,谁见了心底都得犯嘀咕“我能行么?”

其实慢就是快,许多是之间都是相互影响、潜移默化的。比如六点起床了,那总不能起个大早专门玩游戏或者刷抖音吧,看看书或者跑跑步吧,好的习惯就顺理成章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穿上跑鞋,只要翻开第一页书,只要记住,做,就比不做强!

#思维模型#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 $分众传媒(SZ0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