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一秒变傻瓜,我们一直是傻瓜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23

一秒变傻瓜

张小龙说,“乔布斯最厉害的地方是1秒钟就能变成傻瓜,而马化腾大概需要5秒钟,而我差不多需要10秒钟。”

该怎么理解呢?看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小时候,陈毅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糕把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候,陈毅是不是傻瓜?

还有一个吃饭的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在做实验,到饭点了不去吃饭,妻子叫了他几次,还是没去吃饭。妻子一气之下把所有晚餐都吃了。半夜时他觉得饿了于是跑去一看,饭已经被吃完了,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于是又去做实验了。

这时候,爱迪生是不是傻瓜?

在车上,你和司机聊天,司机师傅全神贯注开车,根本没听见你的话。

这时候,司机师傅是不是傻瓜?

很明显,所谓“傻瓜”就是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

乔布斯一秒钟变“傻瓜”,是具有瞬间聚焦的能力,天地间就这一件事,其余的都不存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有多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长期下来,聚焦与否的差别就非常之大了。

聚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难。这也是衡量一件事对不对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就拿炒股来说,做短线为什么不对,原因就在于不能聚焦在一家公司上。总是从这个股票跳到那个股票上,从聚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就是错的,就不可能成功。

这是基本的定理。可惜明白的人不多。

stop doing list

那么如何聚焦呢?

聚焦就是要砍掉焦点以外的事,就是段永平经常讲的stop doing list,不为清单。

巴菲特和飞行员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

巴菲特和其私人飞机的飞行员Mike Flint 在探讨他的职业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写下最重要的 25个职业目标,接着让他从中再选出5个更重要的目标。

巴菲特告诉飞行员,你要全力以赴去做这5个目标,剩下的20个,要像避开瘟疫一样远离。

也就是将20个目标列入不为清单。自然就聚焦了。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原则时,这个人就有自己的不为清单,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一律不为。不为清单,甚至对选择公司都有用。

如果你不能发现目标公司的不为清单,说明你没有看懂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公司没有投资价值。有价值的公司一定有自己的“不为清单”。

比如法拉电子专注于薄膜电容器,也就是将此外的业务列入了不为清单。而江海股份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电子行业特别是电力电子行业门类最齐全、最具竞争力的电容器和储能元器件的综合方案提供商”。

江海股份的不为清单比法拉电子要少的多,谁更聚焦一目了然。

浙江鼎力的核心价值观是“时刻从客户角度出发,心无旁骛、专攻主业”。它的不为清单也是很明显的。

桃李面包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大的面包公司”。既然是成为最大,那么并购是可以的,急速扩张也是可以的。

它的不为清单,就不够清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小觑了“不为清单”的作用。

当我们向榜样学习时,其实不是学他们怎么做,而是学他们不做什么。段永平拍下巴菲特午餐后,向他请教的问题不是怎么做投资,而是做投资不要做什么。

巴菲特的答案是“不做空、不借钱炒股,不做不懂的东西”。

我们都应该将此作为投资的不为清单。

如果看《曾国藩日记》,从曾国藩是怎么做的这个角度去读,就会很晕,根本没法学。他读《易经》读《二十三史》,做八股文,我们就很难学,至于带兵打仗更是天方夜谭。如果从“不为清单”的角度去读,我们就能学到很多。

比如,“吴氏谓合睽之道,在于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戒之勉之!”,“且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等等。

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圈”,也是不为清单,能力以外的事不要去做。

是意识更是能力问

“聚焦”是意识问题,也是能力问题,归根结底是能力问题。

我2015年入市,入市不久,就隐约感到做短线不符合基本规律。从这个股很快跳到另一个股,怎么可能深入研究呢,无法聚焦嘛。

另一个感受是,通过技术分析能选出很多只股票,这肯定不对,要么方法不对,要么人不对。一种技术方法不行,就叠加不同的技术方法,结果还是不行。技术方法,名字虽然不同,本质差不多,不是价格波动,就是成交量变化。

然后,又想技术分析叠加基本面,“左手巴菲特,右手索罗斯”。两个互为矛盾的体系,注定无法兼顾,而且,研究两种方法,本身就违背“聚焦”规律,是行不通的。

就这样慢慢从技术方法转到了基本面分析上了。之所以转变慢,还是因为没明白“聚焦”的重要性。知道“聚焦”重要,但是把它的重要性和其他东西混在一起的。

转变到基本面分析上,还是一个聚焦问题。比如说,用净资产收益率来比较公司的优劣,一高一个低,当然知道那个公司更好一点。问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挺高的公司,怎么来判断哪个更好呢?

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5%的公司,有500多家。不用想就知道,这其中有良有优,看来用财务指标去聚焦,和技术分析选股的结果差不过。选到一定范围后,很难再进一步聚焦。

在这里推荐段永平的思路供大家借鉴:ROE→有息负债率→商业模式→企业文化。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选出来的股票一定是范围很小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只能选出一只。

选出一大堆的股票,然后看哪个涨的快,去买哪个。这是最搞笑的事。

小结

巴菲特20个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按投资生涯40年计算,20个机会,平均2年一个。你可能会说,时间太长了,没有这个耐心。

其实,大家都没有耐心,都想尽快致富。巴菲特他们只是明白,没有办法去尽快致富。

你要聚焦,要研究很少几个目标,还要市场给出理想的价位,怎么快的了呢?

一个朋友宣称,一年抓住了N个机会,赚了多少多少钱,其实他一个机会也没抓住,赚的钱,很大概率是因为行情,因为运气。只是事实太残酷,没有人相信赚钱是因为运气。

事实就是事实,如果无法聚焦,大概要靠运气了。

苹果公司为什么伟大?因为它们用单一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既是意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意识,也是一种能力——有很多公司有这种意识,却没有能力,无法只用一种商品来实现这种意识。

有哪一个手机公司(包括华为),能像苹果一样,一年只推出一个机型,就像造车一样造手机。

这是高度聚集的能力。

$苹果(AAPL)$ $贵州茅台(SH600519)$ $法拉电子(SH600563)$

全部讨论

2023-11-15 15:08

图片评论

2023-11-15 22:07

屁民说屁话!

2023-11-15 16:28

2023-11-15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