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1年!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主体贯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中铁二局承建的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主体顺利贯通,较合同工期提前1年。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经济商务参赞谢宇,中铁二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兵等出席贯通仪式。

▲隧道贯通▲

随着普拉昌达按下启动按钮,“挖山神器”——双护盾隧道掘进机(TBM)在轰鸣声中开始最后的施工作业。11点15分,TBM顺利打通最后一段隧道,徐徐驶入接收井。“中国方案”搭载“中国技术”,又一次在喜马拉雅山展现了当之无愧的“中国速度”。

▲普拉昌达致辞▲

普拉昌达在致辞中指出,农业贡献了尼泊尔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但占尼泊尔60%可耕地的德赖平原地区冬春季缺水,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工程不仅将助力尼泊尔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减少尼泊尔大量进口农产品导致的贸易逆差。

▲张兵代表建设者领取感谢信▲

普拉昌达称赞该工程是有助于提升尼泊尔经济、生产率和实现繁荣的“变革性国家骄傲工程”。他相信,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技术转让有助于加强尼泊尔机构的能力,并向建设者代表颁发感谢信。

▲陈松致辞▲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致辞中提到,中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贡献了中国智库和中国方案。建设人员与尼泊尔技术人员合作,克服地质条件、物流问题和雨季时间长等所有困难,提前一年贯通隧道主体,展示了“高质量高标准的中国速度”

▲当地村民到场观礼▲

长期以来,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一直是尼泊尔人民渴望已久的梦想。为此,尼泊尔能源、水资源和灌溉部规划了跨流域“外水内调”项目——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修建一条13.3公里的TBM引水隧道,将水量丰沛的逊科西河水引入水资源匮乏的马林河,为马林河下游巴拉、塔哈特、萨拉希等地区12.2万公顷土地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引水产生的落差还可为当地提供28.62兆瓦的水力发电清洁能源,不仅能为所在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减少耕地荒漠化,对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恢复以及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喜马拉雅山的西瓦里克地层时软时硬,“既像豆腐又像铁”,而加德满都旋卷地质构造所包含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结构极为复杂。作为全球首条穿越“西瓦里克+加德满都旋卷”地层的双护盾TBM隧道,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施工难度较大。

为确保隧道安全顺利贯通,项目团队通过自建全套“微型供应链”、TBM设备针对性设计、自主设备安装维保、实施全面自营等措施,有序推进施工生产:仅用时13个月完成项目整体设计、设备安装调试、TBM改造翻新、关键土建工程及管片预生产等关键工序,TBM提前2个月顺利始发;攻克了高埋深、高地热、高地应力、高渗水、软硬不均、地质断裂带、软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难题,TBM顺利穿越了2段大涌水、3条破碎断裂带、近4公里高埋岩爆区以及500米软岩大变形区域

变幻莫测的地质,加之物流受阻、超长雨季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给项目的施工组织和安全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最大限度提高施工生产效率及工程质量,项目团队反复优化、创新工艺,推动工序循环,成功将隧道掘进单个工序循环耗时由先前的平均45分钟缩减到平均24分钟,最快单循环作业提升到17分钟,隧道单月掘进不断突破新纪录:从最初的月进尺600米到月进尺1000米、1100米、1200米、1300米、1500米……创造了30天内完成500米试掘进的世界纪录,取得单日最高进尺72.68米、单月最高进尺1503.3米的行业领先业绩,以721米/月的生产速度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项目取得的优异进展,获得尼泊尔政府6次来函表扬,尼泊尔多方政要及行业研究学者到项目现场考察学习8次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秉持“先惠人、后惠己”的原则,参与当地公路交通事故救援3次,为当地学校、红十字基金会捐赠砂石骨料约2000立方米、书包教具60套,帮助周边村落疏通灌溉水渠10公里,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超2000人次,累计培养维修工、电工、龙门吊、叉车操作手等当地技术人才260余人,获得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葛金、孔含秀、何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