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产阶级和教育的一些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那是县里的重点高中,重本率20%,每年能够稳定的输送500个重本。我也是后来才明白过来,我能上985,除了我本人还算比较刻苦外,大盘的概率已经基本决定了我该去哪。不然老师为什么老讲,只要在班里排进前10名,重本问题就不大。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多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很相信我是个普通人了,不需要再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我有个观察:我高中时班里成绩前10名的,虽然不乏一些名校生,但大学毕业后基本都混的挺普通的,这里面还有一些上大学之后就沉溺于游戏之中的。

刚好我上大学时,我们那个班里有不少官宦、书香世家的,我就去观察我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我发现,但凡我有个什么想法,我高中同学都会觉得挺好,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和大学同学谈起时,和我不一样的人,就会觉得哪里不对。

我们班里的那些官宦、书香世家的孩子,上学时成绩也普普通通,班里30多个同学里,排名也就中游左右,个别的排名靠前一点。GPA最好的,是那几个家境贫寒的学霸。真正让我开始感受到明显差距的,是两个时间点:

大学毕业那一刻。一是因为家庭资源积累问题,家境好的同学,路子更广,即使GPA一般,也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学校深造。二是,这些同学虽然GPA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的托福、GRE普遍考的不错,以及,他们往往还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体育比赛第一名,或者这种奖项那种能力。在同样申请北美学校的时候,我们的申请资料里只有干巴巴的GPA成绩。三是,当他们在选择导师时,他们似乎视野比我们更加宽广,最后的结局似乎表明,他们选择的课题方向,往往蕴含了更大的人生机遇。

博士毕业之后的兑现。这些原本GPA普通的家境良好的孩子,当他们去到海外时,其实家人已经不能再指导什么了,但是当5年过去后,往往会发现,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比家境普通的孩子,更好的成绩,回国之后,被当作人才引进,去名校任教。普通人家的孩子,博士毕业后主要还是去了一些相对差一点的学校,当个助教或者副教授。看起来像是,前者似乎更容易找到一些关键问题并加以研究;而后者有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学术民工,在一些微创新上皓首穷经。

所以我总结下来,好的家境对于子女教育,主要是两点:一是关键时候能给到更多更好的机会;二是子女会有更好、更多元的解题方法。因为两极分化,社会的关注点大多在前者,对于后者的关注度是不够的。

我有个亲戚在深圳,身边的朋友都是中产阶级,大城市的中产阶级鸡娃是很厉害的,且普遍处于焦虑中。有次我突发思考,反问道:你身边的都是中产阶级圈子,你用中产阶级的方式来鸡娃,即使你拼杀到了最优秀的那个,你还是中产阶级的底色。不如你去看看那些已经财务自由了的家庭(起码他们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了,也不会被饿死),看看他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也许这些家庭的教育方式,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除非彗星撞地球这种低概率事件,否则地球是很难逃逸出太阳系的。同理,如果中产阶级一直用自己成功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下一代是会比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那也大概率只是会在2亿中产的前10%,阶级不是这样跨越的。同样的,当解决一个高于自身段位的复杂问题时,不同的解题方式,能达到的能级和效果,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多数时候,人们看待自己的问题时,都容易认为自己是个例,喜欢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是我们都应该认同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自己的表现应当大致体现出了大盘的均值水平。重要的是,选择哪个大盘,作为参照系,然后去努力达到其均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