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2

[玫瑰]

般若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哲学,它完全就是自己,然而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总是往外看芸芸众生的模样,却看不到自己。般若是没有形象的,它的样子无形、无相。这个无形、无相却又要把它看成是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是要费一番工夫。
当初六祖大师讲经说法时,提出一个问题问大家。他说:“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手,也没有脚,没有面孔,也没有背后,你们能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吗?”
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自视很高,他从大众中站起来说:“我知道!这是诸佛的本源,这是众生的佛性。”
六祖大师听了以后并不喜欢。他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你偏要说是诸佛的本源,是众生的佛性。你就是将来有办法,也顶多是一个将佛法作知解会意的人。”
可见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讲的“般若”,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讲也讲不出来,因为般若是甚深微妙的。
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把般若分成阶段性,由浅至深地讲解,犹如就学,浅的是小学,深一点中学,然后大学、研究所。小学般若,是我们众生能体会得到的,这不叫般若,应该称“正见”。升到中学,是二乘声闻缘觉所认识的般若,叫做“缘起”,就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再往上到大学的般若,就是空性,是菩萨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三世诸佛,就是要成了佛以后,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众生的般若?就是正见。一般人以为般若就是智慧,其实两者是不同的。因为智慧含有世俗智和胜义智,而世智辩聪的世俗智是不究竟、不圆满的,所以智慧不能代表般若。例如: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很有智慧,是知识分子,对他们而言智慧就是知识。但知识是会生病的,因为错误的知识使人变得愚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般若是我们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这是很难理解的。假如浅一点地说,就是我的眼睛,我的心,只要我对世间看法正确了,有正见,那就已经是相似般若了。
就好像用眼睛来看外境,看得很清楚,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人等等。又好比用照相机拍照,我们把光圈、距离对得很准,照出来就是原样,没有出错,这就是我们的正见、般若。
什么是正见呢?比方说,我知道这个世间上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的。

我知道这世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圣贤,什么是凡夫,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未来。应该有这样正确的认知,这就是般若。现代人能有这样的正见,已经不容易了。

假如对于人生又有高一点的体会,就是所谓超越人间了,例如老子、庄子,或者像其他的哲学家,释迦牟尼佛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他们比较高深一点,因为他们懂得般若是缘起性空。

所以许多超越的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是不一样的。等于禅者最初在没有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知道禅的深浅,最初看的山是山,看的水是水,这是一般常识上的山、水。

后来科学家经过他们的仪器、研究,山不是山的样子,水不是水的形状;但是到了悟道的圣者,他们是不破坏世间的,不一定要与这个世间相违背,你说是我一定说否,你说对我说不对,他不是,他只是顺应世俗大众的意思、习惯,山就山,水也就是水。

超越人间的罗汉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一切是缘起。“缘起”这两个字,口说的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但是能真正懂得,就不容易了。

所谓缘起,世间每一样东西都不能单独存在,包括人、房子、宇宙万有,它都有彼此的关系。很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结合,具足这许多因缘的条件,才能生起,所以说缘起。

你看花,花是形相的、是假相的。花所以成为花,一定有泥土、种子、阳光、空气、水分,多少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这一朵花。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看到这个,这就是缘起。

例如一栋房子,如果把组成房子的木头、水泥、瓦片、钢筋分开来。房子在哪里呢?

可见房子是由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条件,因缘和合起来,它才成一个因缘假相。

又如我们的身体,是我、是你吗?假如把皮、肉、骨头都分开来,你、我又在哪里呢?

比方说,一个小女婴,长大一些,我们叫她女童,读书之后叫女学生,到社会上工作叫小姐,结婚之后叫太太,生了儿女叫妈妈,等到老了叫老太太。

究竟是婴儿、女童、女学生,还是小姐、妈妈、老太太,哪一个才是她自己呢?

所以在人生中,必须经历这许多的过程、假名,有时候我们因为不了解缘起的真相,让假相给迷惑了,就在这上面执著、计较,苦恼万般。

我们从小学般若知道了正见,从中学般若认识了缘起,到了大学般若我们要认识空,空又是什么呢?

般若究竟是什么?

假如我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叫什么名字吗?

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是摩耶夫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

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不能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谁呢?般若。因为佛经里说,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我们有本来面目的般若,我们苦心修行,做功德好事,不都是为了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吗?

所以般若不是想象的,不是知识的,它完全是一种修证,慢慢体会,由浅入深,到了某一个阶段,很自然就会理解什么是般若了。

有了般若才会了解人生,才会了解世间。没有般若就黑漆一片,对这个世间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人生是迷茫的。

若是以佛的知见来说,我们的人生,大多在错误、愚痴里面生活。

举一个例子,我前面的这个讲桌,你们认识它吗?

怎么不认识呢?这是讲台、讲桌。

说错了,这个是假相。它真正的样子是木头。

我再问一次这是什么?

这是木头。

你们又说错啦!虽然这木头可以做窗子、做椅子、凳子和木板,但它真的样子是大树。

我再问一次这个是什么?大树。说错啦!为什么大树也错呢?它当初不是大树,而是一颗种子埋在土里面,经过泥土、阳光、空气、水分,随日月精华经过了多少年后,慢慢成为一棵大树。

它是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成了这棵大树,后来成为木头,成为桌子,成为其他的东西。所以我们看东西都看错了,都是假名、假相。因此我们要看事物的真实面貌,看到一切是众缘和合、因缘所生,它是空性的,不是独有、独特的,它是关系存在的;只有般若才能使我们了解人生真相。

一般人认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空就是没有,这是完全错误的。

空是什么意思?空就是有。

因为空才有,不空就没有。

桌子上有一个茶杯,假如杯子里面不空,怎能装水、装茶呢?因为空才能把东西装进去。

又如女士们来听经,一定都带个皮包,如果不带皮包,东西要放在哪里呢?因为皮包有空间,可以放东西,这就是有。

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也不空,口腔也不空,肠、胃也不空,全都堵塞了,你说还能生存下去吗?

原来,空是见、是有。原来空它是存在,不空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身处在空间里,假如没有这个空间,我们要在哪里生活呢?没有这个宇宙虚空,万物以什么依附呢?

人与人之间有纠纷,就是空间太小了。为了一张桌子、为了一张床,为了一点三寸土地闹到法院,甚至国际之间为了一个小岛、为了一个小山,兵戎相见。这个空间是世界人类的,大家都要靠它生存。因此这许多实相在斗争的,实际上都是为了空。

一般人能有正见就不容易了!认识缘起,升中学也不容易,到大学认识空,更是不简单。到佛的阶层,般若再更高一层,当然又更难了。

当我们把一卷《般若心经》听完,经过了思维,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以闻思修次第去修持,不要说开悟了,就是有那么一点超越知识的、常识性的般若,那对人生的看法便不一样了。

禅门说人生有了般若,就像“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好像一千年没有灯光的暗室,一灯就能照亮。所以在我们黑漆的皮灯笼里,般若自性如果没有发光,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佛经里也有一个比喻,盲人摸象。一群瞎子在摸大象,有一个人摸了象的鼻子,说道:“你们知道象像什么吗?像个钩子。”另一个瞎子摸到耳朵,回答:“不像嘛,哪里像钩子?像个芭蕉扇子啊!”还有一个瞎子摸到象的大腿,便喊道:“这个象像个柱子啊!”摸到肚子的瞎子说象像个鼓。摸到尾巴的瞎子说象像把扫帚。大象究竟像什么?要用眼睛来看,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样子。一群瞎子摸象,所认知的都只是象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的大象。所以我们认识世间,其实只是人生一小部分,是有错误的,不是真相。

比方眼睛不好的人看不清楚东西,问说月亮是什么样子?我们告诉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

“喔,我懂了,月亮跟长长的蜡烛一样的!”“不是的,月亮是圆的。”“喔,像盘子,冷冷的、硬硬的。”“不是啊,月亮是白色的”。“喔,是跟雪一样,好像寒冰!”无论怎么跟他说,还是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子,同样的我们也要睁开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事物的真相。

这个世间诸相就是宇宙万有,在《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般若来看,这许多相状的东西,都是我们错误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一对小夫妻庆祝结婚一周年。丈夫说,“今天庆祝结婚一周年,地窖里面有酿好的酒,去把酒拿上来喝,庆祝一下!”太太到地窖里面,酒缸一打开,吓了一大跳:“还得了!我的丈夫怎么藏了一个这么漂亮的女人在酒缸里。”

她醋兴大发,上来兴师问罪,“你怎么瞒着我,藏了女人在酒缸里。”

丈夫说:“没有啊!”但是太太不相信,拖着丈夫去看。丈夫打开酒缸一看,不看则已,一看一肚子无明火升起,“哼!你这个贱人,藏了一个这么英俊的男子在酒缸里,还说我藏了女人!”

夫妇两人吵起架来,你说我藏男人,我说你藏女人。吵闹啊、哭啊,他们婆罗门的师父听到,“哟!两个年轻的徒弟哭哭闹闹做什么?”一问,“喔,我来看一看”,他去一看也生气,“你们两个混蛋,怎么藏了另外一个师父在里面呢?”

后来一个比丘听到吵架声,问明原委,他来一看,知道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拿了一个大石块,对着酒缸“砰”一声,把酒缸打破了,酒流走了,里面的男人也消失了,女人也没有了。

就如这对夫妇,我们常被假相所迷,所以人生活得很辛苦。

假如说,我们不但成为知识分子,而且成为一个般若的拥有者,睁开般若的慧眼,来看宇宙人生,生命就会不一样。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小鹅,他把小鹅放到瓶子里面,这只鹅在瓶子里面慢慢长大,不能出来了,怎么办?瓶子不能打破,鹅又不能出来,以后怎么活得了?

他问裴休宰相,请宰相指示。玻璃瓶不能打破,鹅怎么出来呢?裴休宰相也没有办法。

裴休宰相就拿着鹅和瓶子去找南泉禅师:“禅师你说,瓶子不能打破,有什么办法能把鹅救出来?”

南泉禅师大叫一声:“裴休!”裴休说:“嗯!你叫我做什么?”南泉禅师说:“你怎么跑到瓶子里面去呢?”

意思是说世间海阔天空,这个鹅就代表心,怎么能让这个瓶子的小小世界把你捆绑、束缚起来呢?

世间有些人把金钱看得太宝贵,成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捆绑了他。

有些人把爱情看得那么可贵,爱情最伟大,这些人便是属于爱情所拥有的。

有些父母只是做儿女的牛马,为儿女所拥有。

现在的社会,有许多溺爱的父母,却少有孝顺的儿女。到儿童医院里面,父母川流不息为了小儿、小女的健康在挂念;但老人院里面,儿女去探望老人已经日渐减少了。

现代的人由于不能认识清楚过去、未来、因缘、果报,因此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越来越缺乏。

我们怎么样开般若的慧眼?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到哪里去?

宇宙世间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众生,我要和他们相处,怎么样彼此才能相安,彼此才能快乐,彼此才能和平?举世的道德人士都关心世界的和平,但是世界人士对于和平各有说法,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方法能让世界和平。

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种族,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思想,这么多的知见都是不同的。在人的本性里面有一种性格,就是好斗。当然,也有和平的一些事,所以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斗的一面,但是想要世界和平是很难的。

世界上多少的大人物说世界怎么样和平,要组织联合国,要限武,要禁核子试爆,经济要怎么发展,种族怎么融合。但是事实上,世界不和平,战争也越来越多。

我记得过去佛教的太虚大师曾应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对和平提出意见。他说:“大家要慈悲,世界才会和平。”他又说:“大家要无我,无我就不会执著,不会自私,世界才能和平。”

但事实上,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奉行慈悲、无我,谈何容易?

假如国际之间不能协调,发动战争,人民也是很害怕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和平呢?有般若就能和平。

因为要想和平,必定要先平等,你大我小不能和平,你富我穷也不会和平,你太善良我太凶恶,当然也不能和平。

而般若是有平等性,一切众生皆有般若,就等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般若都是一样的,自性也是一样的。这个般若的平等心有着普遍性、必然性,如何来发扬才能对人类的和平有帮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一个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真我,它叫做般若,它其大无比、其高无限、其殊胜不可思议。

睡觉时枕头掉到地下去了,不必看,伸手一抓就抓到,还是照睡。这个是什么?这有点般若功用。
有的人一说话就让人生气,因为他没有般若。有的人会说话,一句话就解决困难,大家笑嘻嘻,这就是般若的功用。
般若的大、高、殊胜,我们都不去讲它。我们讲平等,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平等?世界上最高的、最伟大的、最好的,人也好、事也好、大自然也好,就像人跟般若一样有平等性。
过去佛教里把般若比喻光明——般若光。
如果这么说,太阳就像般若,因为太阳光普照,它很平等。有钱的人可以晒太阳,没钱的人也可以晒太阳,大人、老人、小孩、男男女女都可以晒太阳,所以阳光很伟大,它能跟真理相比。
除了阳光以外,流水也很伟大。有地方它就流去,我们要吃它、用它,它也不拣择,供应给你,世界上的人没有水怎么活呢?所以流水是有平等性,般若就像流水一样。
空气,人人都很需要。空气供给人使用,它也是不选择。海边的空气、山林的空气、公园的空气、户外的空气,甚至开一下窗子就有空气。万物需要空气,它通通供应,既不嫌穷爱富,也不爱说谁好谁坏,那么般若就像空气一样。
大地也很平等、也很伟大。全世界的人踩在大地上,重的、轻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不论什么人,大地都拥戴,所以般若应该像大地一样的。
山河大地、星辰日月,空气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般若没有生死,没有缺点可以论好坏,般若是永恒的圆满,人生只要能证悟般若,就拥有了世界。
般若人人本具,过去有一首小曲,什么蔷薇花?蔷薇蔷薇处处开。我现在补充一句,般若般若处处在。
般若在哪里?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它呢?
世间人要找石油,海底、山里都蕴藏有源。我们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们的心源里,我们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
现代人通过化妆把自己打扮得很美丽,注重营养吃得很健康,保护自己的四肢五体健全不生病,照顾自己无微不至。但是要他修行,就没有那样的热诚,没有那么用心。
佛经里面有个故事很有趣,一位很有钱的富翁.讨了四房太太。
大太太年老珠黄,富翁早就把她遗忘了。
二太太管家,还有一点用处,富翁偶尔也关心一下。
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轻貌美、柔情蜜意,他欢喜得不得了。

但是人生有限,当富翁年老要死了。不但万贯家财带不去.也带不了这些年轻的妻妾。富翁心想:黄泉路上我一人很寂寞,古代不是有殉葬的风俗,如果找一个我喜欢的人陪我殉葬,这样我还是有伴。

当然富翁最喜欢的,就是第四个太太,于是对她说:我平常多么关心你,一刻都舍不得离开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听花容失色,说道:“你生前对我好,但死了还有什么好呢?我这么年轻,我还有无限的未来,我不能陪你死。”

大富翁听了很失望,就改找三夫人,平常钱也给你,有什么好东西也给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听,她说:“你知道我很年轻,还这么漂亮,你死了,我还可以再嫁给别人,所以不能跟你一起死。”

大富翁没有办法,只有找第二个姨太太。第二个姨太太一听,她说:“不行,我们这个家的事务,平常都没有人管。这样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会替你料理后事,我会帮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别。”

大富翁很灰心,万分无奈。看到大太太从那里经过,他心想:“这个更没有希望,我平常也不爱她,也不关心她,不过还是试试看吧!”就跟她如此一说。哪知道大太太倒是个有心人,她说:“我们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要死我陪你一起。”

大富翁一听:“啊!真看不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不到大太太倒真言实意,过去太对她不起了。”

佛经里面这一段故事的四太太是谁?

就是我们的身体。

许多人为了这个色身,营养、保健、化妆、温暖,什么都是给身体,身体是我们最重要的、最爱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后,它却不是我们的,不肯跟我们一起去。

还有三太太,三太太是谁?三太太就是我们的金钱、黄金、钻石,我们的财产,当我们走了,它也改嫁给别人,转入他人之手。

二太太是谁?二太太就是我们的朋友、家人、亲戚,他们不会陪我们一起死,顶多在送葬时,陪走一程。

所以这个大太太就很重要,大太太是谁?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平时并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样修养,我的心要怎样升华,我的心怎么样清净,都不管它,尽管如此,人生走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这个心所造的善、恶行为的业力会跟随我们。

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一开头就说我们的心,一心开两个门、两条路,一条路叫“心真如门”。真如就是般若,它是不死的生命。另一条路叫“心生灭门”,生灭的心就是有好、坏。常人往往没有把握住般若,跟着般若的光明,而走上了生死轮回生灭的心,所以好好坏坏轮转不已。
因此要怎样找到.并拥有自己的般若呢?
即使是佛祖都没有办法给你,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去寻找。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般若要自己想办法来找到它。
再问一个问题,般若对我们有什么用?
第一、开了般若的慧眼,认清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会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第二、般若对我们最大的用处,就是知苦离苦。
有了般若,知道哪个是很苦的,就会离开它。
般若带给我们人生,并不是我有了智慧就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我有了智慧就知道怎么样赚钱,我有了智慧就明白怎么样做人处事。般若它不同于智慧,有了般若,会找到解脱、自在、安心,会找到自己的生命。
怎样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般若?有时候人家一句话,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件事,这个事情可以作为参考。宇宙之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青山绿水都在为我们说法,如果能明白这都是如来、菩萨的音声,就可以懂得大自然的只手之声。

全部讨论

05-16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