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振兴 上市公司在行动丨牧原股份:做好“养好每一头猪”的事业 助力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2

$牧原股份(SZ002714)$ $新希望(SZ000876)$ $万科A(SZ000002)$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牧原集团 2024-05-14 18:48 河南

5月14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公众号发布文章《赋能乡村振兴 上市公司在行动 | 牧原股份:做好“养好每一头猪”的事业 助力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介绍了牧原结合产业特色及优势,将养殖业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以下为原文内容:

牧原集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始创于1992年,历经32 年发展,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

从养22头猪起步,到集团总资产超2100亿元、子公司超300家,年出栏超6300万头规模,成为全球第一。牧原集团不断刷新着全社会对养猪行业的认知。

近年来,牧原集团以“养好每一头猪”的事业为突破口,发挥养殖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通过智能化饲养、种养循环等一系列新技术运用,培育出富有竞争力的养猪产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01

“上楼养猪”+“AI养猪”+“粮进肉出” 探索养猪业升级新模式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关键是要“练好内功”。当下,用先进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路径。

牧原一直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根本,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探索养猪业升级新模式。如今,智能化养猪、一体化产业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已在牧原旗下的多个综合体得到运用,让乡村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来到位于河南省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一排排高楼整齐排列,让人犹如置身现代化工厂。你可能想不到,这21栋6层“厂房”全都是猪舍,可年出栏生猪210万头。进入“厂房”,母猪、保育猪、育肥猪被分别圈养在不同楼层。猪舍采用空气精密过滤系统,可实现防病、防臭等功能。

牧原集团介绍,平铺式猪舍平均用地需要在400亩左右,而楼房猪舍只需85亩左右,土地效率提高4倍,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不仅实现了“上楼养猪”,当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这里也得到广泛运用:在猪舍,牧原智能巡检机就像是“管家”,不停的巡逻,持续观察猪的状态,采集数量、声音、体温等参数,饲喂、粪污清理、控温、控湿等全由机器人完成。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可远程调控猪舍的相关参数。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通过手机将预警信息推送给本单元饲养员,提醒处理。

同时,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还将实现“粮进肉出”: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在同一个园区,出场的直接是猪肉产品,全程可知可控可追溯,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肉品的质量。

探索养猪业模式升级之路,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优质的产品,也带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在建设时期就提供了1.2万余个就业岗位,全面运营后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同时带动饲料储运、物流、设备加工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个,为当地农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值。

02

让养殖场变身“肥料厂” 培育更多高产良田

绿色是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绿色底线,坚持绿色发展。

长期以来,牧原秉承“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推进环境友好的经营方式,并将其与乡村振兴事业紧密结合,利用自身资源为绿色农业探索循环发展之路。

——在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和当地政府联手打造了“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这片曾受天气影响大、灌溉难、土地不平整、产能低的土地,如今在一群“新农人”的管理下,通过探索“种养循环”之路,变身高产良田。

这一转变是如何实现的?示范区的一句标语给了我们答案——“猪养田,田养猪,种养循环”。这里把养猪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变废为宝,当作肥料灌溉到地里,并建设水源、灌溉系统、智能化监测等设施,提高了粮食产量。

牧原介绍,示范区利用猪场沼肥循环科学种田,实行“养殖-沼肥-绿色农业”的种养循环模式,将生猪养殖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实现了“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肥料厂”的目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节约了化肥和水的用量。

示范区采用沼肥和化肥最佳配施方案,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50%;同时,示范区利用沼液水肥一体化系统,依据作物需求和土地墒情浇灌水肥,节约用水30%以上。目前已经开展种植经营1.6万亩,预计2024年底完成2.4万亩建设。

绿色循环的种植方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收入,向全社会展现了一条绿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10月,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实现丰收,小麦种植面积6216亩、总产量2772吨,玉米种植面积13098亩、总产量8210吨,总收入2081万元,合作社分配收益931万元,亩均收入976元。示范区内,亩产最高成绩1575斤,部分丘陵坡地从亩均产量600斤提升至900斤,增长50%。

与此同时,种养循环这一模式在全国推广,仅2023年就涵养农田452.07万亩,实现化肥减量14.68万吨,助农减投增收14.82亿元。除此之外,还探索出土壤改良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 ,改良盐碱地22.95万亩,土壤盐分下降52.38%,有机质提升66.67%,沙漠化治理8.82万亩。

03

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夯实农户稳定脱贫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帮助农户摆脱贫困、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牧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助农最大效应,在合适发力点上寻求突破。

2016年9月,在广泛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内乡县政府和牧原集团共同探讨设计出“5+”扶贫模式,对内乡所有贫困户实现全覆盖。“5+”模式帮助“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原国家级贫困县内乡县于2019年5月脱贫摘帽,并推广到全国15个省份70个县(市、区、旗),累计帮助14万户39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收官后,牧原集团在“5+”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县-乡-村”三级农民合作社实体化运营的模式,逐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并将合作社的经营业务嵌入到牧原的产业链条中,成为一个有资产、有业务、抗风险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夯实村集体经济增收基础。

此外,为帮助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牧原集团还创建了电商扶贫平台“聚爱优选”,依托互联网+,拓宽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网罗越来越多的优质产品,打造“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等工程,持续完善“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为终极目标的服务体系,全力助推“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围绕提高农特产品网销量为中心目标;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并进的两种措施;通过电商大数据分析,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推动、倒逼第二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繁荣的良性循环效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伟业做出贡献。2023年平台交易额达22.7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8000余户实现增收

全部讨论

05-14 20:12

$牧原股份(SZ002714)$ $中国平安(SH601318)$ $海螺水泥(SH600585)$
龙头企业都有较好的企业理念和文化。关注猪周期,反转在即股价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