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谬误:生产力发展不一定能带来合适的投资回报率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很多人坚信,某某科技的进步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能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率。

然而这样的分析违背了一个简单但却经常被忽视的经济学原理——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对个体而言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总体也适用,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达到平均之上的水平,可惜的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时做到这一点。

合成谬误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他买下伯克希尔时,现状如下:公司资产很多,但处于亏损状态,管理者认为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生产率,并且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就能扭亏为盈。

但事情后来的发展表明,巴菲特和管理者过于乐观了。巴菲特在1985年年报中提到:…我们的竞争者,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都会陆续进行相同的投入,一旦有足够数量的公司这样做,那么成本的降低将导致整个产业价格底线的降低。从个体上看,每个公司的投资决策似乎是划算且理性的,然而总体看来,各个公司的决策相互抵消…每一轮的投资过后…利润的增长却依旧乏力。

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产业和公司不仅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丰厚的回报,而且它们带来的投资收益往往还不如那些几十年前就已经建立的老企业…创新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刺激着经济增长,同时又不断地让投资者失望。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出于对创新的热情,投资者为参与其中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增长被如此狂热地追求,它诱使投资者购买定价过高的股票,而这些股票背后的产业瞬息万变且面临过度竞争,这些产业中少数的大赢家无法补偿数量众多的失败者。(来源:《杰里米·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

很多人感慨现代社会生活之“卷”,似乎也可以用合成谬误来加以思考:1. 中国人太多,人均资源少;2. 对于成功的评价体系单一;3. 产业升级方兴未艾,整体生活水平还不够高;4. 一些普遍的排名/攀比行为,从小时候读书就开始扎根在我们思想的深处…

有哪些产业陷入了合成谬误的困局呢,又有谁能走出来?同样的,有哪些人陷入了类似的困局呢,又有谁能走出来?$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