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穿越的迷雾:房企违约现象的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2

大环境及现状:以万科 金地 新城三家上市公司为例(以下分别以wk jd xc代替)

三家公司都面临销售下滑,23年同比下滑分别为10% 30% 34%,销售额分别为3761,1535,759亿元。 23年经营现金流分别为 39 21 102亿元。

xc: 销售下滑最多的xc为何经营现金流独占鳌头?看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xc的应付账款几乎没有随着销售额下降而下降,很有可能对于同一工程方欠了更多的账款。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继续合作时乙方愿意给你的风险敞口有尽头。如果xc实现和wk jd一样的应付账款下滑,也就是15~23%这样一个水平,取15%,现金会多流出60亿, 也就是去年比较真实的经营现金流40亿。相对于xc的经营规模,还是相对其他两家优秀一些,毕竟xc一年上百亿的租金收入。

xc现在不受限货币资金120亿,一年内到期公开债200亿, 公司说自己还有发redis等方式可以融资,理论上wy广场也是比较硬的资产可以出售,但是实际什么情况,为什么去年不融资多准备一些货币资金在账上,只有公司自己清楚。公司一年租金 收到的现金流毛估估130*0.7=90亿,可以应付570亿的有息债务,只是短期有流动性风险。

jd: 缩表速度无法想象:2022年底jd集团持有货币资金544亿元,23年底持有货币资金297.4亿元,现金一年减少247亿。23年底公司计息负债余额为919亿元(减少200多亿),应付债券从200多亿变20多亿,23年也没有发出相应债券,这是不想还是发不出?

主要问题是债务排布太差,23 24年大规模到期,经营现金流无法帮助还贷款,债务排布太差,近期也可以看到一大堆公告jd在卖卖卖。 24年的销售额还在进一步恶化,曾经的四朵金花,现在已经到了违约的悬崖边缘。

wk: 一开始还以为wk没啥事,只是销售规模下降导致的经营现金流较少,货币资金去偿还负债和工程款快速减少(这只是我一开始以为),如果后续市场回暖公司可以实现平稳的降低负债。

后面越看越夸张,wk2022年底有息负债3141.1亿元,2023有息负债3200.5亿元???每年都喊着说要活下去,这有息负债你是越借越多啊。 到最后管理层只能做出沉重的决定,33年来首次不派息。 此外wk的少数 难怪旗下最优质的广场都要出售领展基金。 今年销售回款还有较大压力,抓紧时间卖卖卖断臂求生,还有机会保公开债不违约, 不然后面要面对的是销售收入的下滑(应付款同步结算)+债务接连到期的双重压力。

评:最后能上岸,具体情况是否会公开债违约,看公司进一步披露,以及相应资产处置情况以及ZF流动性支持情况,wk相对最安全。(毕竟15年佳兆业也活下来了)

房企们这几年面临的压力是什么?

销售额大幅下滑->经营现金流较少->借款人失去信心,债券等还多发烧->筹资现金流流出->公司拿地减少,土储相对质量变差->销售额进一步减少-> 经营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的双低,导致货币资金快速减少->公司进入卖资产断臂求生阶段。 最终就是破产清算、破产重组、违约协商展期成功、断臂求生成功未违约、公司背景强靠借债以及高去化硬撑过去这几种情况。

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现金流真实现况比想象的更糟:

jd集团为例, 业务分为住开,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三个板块(代建披露较少,假设是0吧),参考同行物业公司和商业运营公司的年报, 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的收入合计120亿,参考同行经营现金流至少到收租加其他47*0.6+ 物管77*0.1≈35亿的水平,那么jd集团的纯住开的经营现金流大约是-15亿左右了。 事实上,有息负债的利息支出计入的是筹资现金流,近千亿债务按公司披露利率计算当前一年要支付利息40亿元,也就是说集团的经营现金流只够还一半的利息。 只能说,惨!惨!惨!

被动缩表什么时候停止? 经营现金流好转的时候。也就是今年的销售额相比前年相差不大,销售款支付现金有结余的时候。

销售额取决于什么?

1.大环境下的购房意愿,23年仍然有11.65万亿元,可能进一步下探到8~10万亿元。

2. 公司的土储质量,一般可以认为公司的存量土储质量整体都不太行。去化快的土储肯定优先开发,剩下的没开发土储一是去化慢,二是没有减值,还有公司一直利息资本化在这些项目上。所以可以看到现在核心地区的土拍还是一直有很多公司参与,这些地的利润和现金流相比存量土储有不少优势;没实力参与土拍的公司进入了现金流恶化的螺旋通道。

以上讨论的都是住开业务,总的来说,当前绝大多数地产公司的纯住开业务经营现金流好转有较大压力。而且存量土储减值的压力测试只有公司自己才知道,在房价连续下跌的时候,房地产公司还在一直利息资本化,公允价值重估,真实的存量土储可能是一堆垃圾资产。比如之前某公司花大价钱并购的环球资产包,资本化利息放这里,土地一直卖不掉,看起来存货千亿, 实际就是负资产,一文不值。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提供一些流动性支持已经回天乏术,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被地价下跌击穿的差不多了,只能从债权人手里掏钱了。

这也引申出救市的难题——该救谁,怎么救?

对于大幅资不抵债的公司,优先破产清算。对于刚好资不抵债的公司,是否应该通过债务重组方式让债权人和股东让利,继续运营公司。对于 短期债务存在流动性压力的公司,给予流动性支持。怎么界定这些公司的真实资产情况,什么时候介入,介入项目还是介入公司,都是一种考验。

$金地集团(SH600383)$ $万科A(SZ000002)$ $新城控股(SH601155)$

全部讨论

03-31 22:18

缩表不能仅仅看负债端缩表,还要看预收款和存货的缩表情况,这方面新城过去几年肯定比万科金地好一些,就是在建项目开支高峰会更早过去。当然新城确实短期债务压力大一点,这个就看今年物业贷置换情况了,看龙湖万科都披露一季度百亿规模置换,看看新城能有多少吧?如果真的也能置换出来百亿级别的,负债结构和利率水平就会好很多。经营性物业贷就是今年开始松绑的,在销售面不能大幅改善的前提下,关键就是看贷款的长短置换水平了。

03-31 22:32

其实新城到目前情况负债端不能再缩表了,1200亿投资物业也不全是挣出来的,本身需要债务去匹配,希望能做的是长短期置换和抵押率的提升。如果这两项做好,能看到在手现金的增加就可以去参与好的土储了。万科今年才开始喊削减债务规模,新城提前了两年时间。所以有时候开始给你高信用不一定是好事,谁知道后面行业能差到这个程度,开始难一点自己就提前去缩表,反而后面会轻松一些。当然现在说结果也还早,一切还是看政策配合基本面走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