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下一个比亚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那些等着看小米造车笑话的人,最近应该挺失望。

因为发布首款电动车,小米、雷军、SU7在过去两个月一直是中国媒体中的顶流话题。这是小米在手机红海战中练就的看家本领之一,但小米造车却远远不止成为社交媒体顶流这么简单。

如果对照苹果耗时十余年、投入巨资都没能造出电动车而决定放弃,以及高和、威马、哪吒乃至蔚来等一众苦苦挣扎的造车新势力,对三年前才决定进入电动车的小米和雷军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个很不错的开局。

当然,伴随着SU7的上市,等待小米和雷军的电动车残酷战局才真正开始。但如果回溯雷军“放手”金山、创设小米造手机取得的成功,小米从手机到IoT,再到仅用三年成功下线首款很像保时捷的SU7,以及未来智能终端万物互联互通的趋势,那么,小米不仅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比亚迪,甚至会超越比亚迪。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看看为何小米能够三年就造车成功?

一、北京的大力支持。北京需要一家头部电动车公司,小米是选择之一。也因此,小米的造车资质、生产基地等得以快速解决。而在风口浪尖好几年的蔚来,不久前才买下江淮的工厂,告别代工。

二、雷军的决心和小米雄厚的资金人才积累。三年前决定耗资千亿进军已显红海苗头的电动车赛道,这无疑是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但雷军做到了,一如此前小米当初决定做手机。更重要的是,小米在手机业务上累积的雄厚资金实力和人才优势,让小米造车一开始就是来真的,而不是从PPT融资开始。

三、全球遥遥领先的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在SU7之前,在车这个领域,小米可能只有造电动滑板车的经验。但小米有丰富的智造经验,而中国又有全球遥遥领先的电动车产业链。苹果在美国没能造出电动车,是败在产业链,而不是技术和资金。当然,能整合产业链构建出自身的造车能力,小米本身的组织效率、学习能力是关键,也是未来最大的竞争力。

可见,三年造车成功背后,是小米的战略规划、组织效率、政府关系、资金势力、智造经验等的综合结果,而绝非目前所展现的市场营销能力那么一小点。

其次,在电动车的红海中小米有何优势?

对于作为电动车赛道后来者的小米来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何潜在优势?

一、小米具有在红海中打胜仗的经验。想当年,雷军决定创设小米造手机的时候,三星、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OPPO、VIVO等中外品牌已经在中国手机市场杀得天昏地暗。彼时,不少人也是抱着类似看小米造车的心态等着看戏。熟知,今年最新的数据,小米已经是中国手机出货量第一、全球第三(三星、苹果位居前二),而三星也已经告别了中国市场好几年。

二、小米是一家追求性价比、以用户为中心、擅长营销的公司。这是小米在手机时代累积的巨大优势能力。小米当年刚起步时,曾被diss为“山寨”,意在说小米的创新力不够,这次SU7下线,也有类似的声音,譬如,说很像保时捷。不否认这一点,但也不得不承认,小米对用户的理解、在营销上的把控能力,在SU7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就好比,同样做网红,雷军甩开余承东几条街。

更重要的是,面对经济下行,消费理性和消费分级,在红海市场中比拼的本就不是创新能力。否则比亚迪为何把特斯拉都逼急了。

再次,小米在IoT等技术能力上领先亚迪和蔚小理将是未来的一个巨大优势。

如果把电动车视为家、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人智能空间,那么IoT、AIoT也将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小米在手机之后,围绕IoT的探索已有好几年,累积的智能终端技术、数据应是大幅领先蔚小理和比亚迪的。而且从组织能力上来看,表面看小米的短板是造车经验,但小米的长板是造过智能手机。从技术发展趋势,小米的研发、整合、应用能力都有望成为其未来在电动车领域竞争的优势之一。

最后一点感触是,小米是一家有点被低估的公司,一直未曾有过类似BAT、京东、字节等那样大红大紫的时刻。或许也正是如此,小米的组织能力在效率、学习、韧劲上更像比亚迪、华为这样的智造公司,缺乏互联网公司的那种性感。而这种能力在电动车的红海比拼中将尤为宝贵。雷军多年来距离中国企业家的塔尖也是“一步之遥”,而这或许是他依旧保持高度企业家精神的驱动力之一。难能可贵的是,雷军为了营销甘于当网红,但“玩得不过火”、更不“指点江山”,游刃于社交网络和庙堂之间。

如果未来小米在电动车领域上演手机同样的故事,那么,研究小米缘何能够两次以后来者的身份在红海中打胜仗,将成为经典的商业案例。

全部讨论

04-29 00:54

今天有意思先黑赛力斯华为,现在又跑出来吹牛小米,垃圾

04-28 23:29

下一个三星

看了你这题目,就没必要读了,业务模式完全不同的两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