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上市: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独角兽观察60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作者/走耳又走余

主编/小东

自2015年宜人贷在纽交所上市以来,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国内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浪潮高涨,仅2018年就有13家公司在境外上市。但以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却都还没有上市时间表。从2018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来看,仅有华为控股以及法国邮政公司等极少数国有或公用事业公司没有上市,但金融科技行业似乎颠覆了大公司才上市的惯例,金融科技企业进入公开资本市场募资,是否真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

一、谁在争先恐后地急着上市?

根据笔者整理,从2015年宜人贷上市开始至今,共有23家金融科技公司成功IPO,开启资本大幕,上市地点全部在纽交所、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三地(表1)。

表1:23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市值截止至2019年3月22日

然而,在零壹财经2019年1月发布的金融科技兵器谱综合服务商排名中,入围前十名的只有360金融和众安科技两家,即便在各单项榜单中,只有维信金科入围智能风控服务商TOP15和创新榜TOP5,51信用卡入围智能营销和运营服务商TOP10,其他19家上市公司未能入围任何榜单。

同样的境况也发生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与国培机构等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榜单》中,只有众安在线信而富小赢科技等8家上市公司位列此竞争力百强,意味着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入围此榜单。

如果放眼全球来看,根据毕马威与澳大利亚知名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 Ventures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来看,进入全球“领先50”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共有9家,而表1中的23家上市公司只有51信用卡和众安保险在列。

尽管不同的机构进行排名选择的指标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涵盖了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技术研发、风控能力、团队素质、监管合规等主要方面,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在各类榜单中,已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表现均不尽人意,恐有深层原因。

另外,如果把这2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行加总,不过区区220亿美元左右,而去年仅蚂蚁金服一家公司的估值即达到1600亿美元,身后还有估值1300亿美元的腾讯金融科技,1300亿人民币的京东数科等一众独角兽企业。同一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与独角兽如此差异确实值得深思。

二、上市公司的焦虑与独角兽的淡定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上市不过是进行资金募集的一种手段。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认知进步,上市也成了公司实力的一种反映,甚至IPO的过程本身,对于企业也有了更多的推广宣传效果。具体到金融科技公司,这23家上市公司谋求上市的过程当然各有各的想法和原因,但积极谋求上市的确反映了其在融资和市场推广方面的焦虑。

首先,对于以资金运作为主营业务的大部分金融科技企业,上市可以募得更多股东资金,并可以以此降低后续一系列债务融资的成本。如果没有更多资金支持,在互联网金融概念被过度消费的红利消失之后,能否继续生存可能都是问题。

其次,多数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依然摆脱不了互联网金融和网贷公司的标签。图1是根据23家上市公司的官网和财报等整理的公司主营业务类型,其中网贷公司仍然占比最大,同样面向C端消费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和综合金融理财公司也各有4家,技术服务公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和第三方支付则各有一家。

图1:23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主营业务类型

在过去两三年对互联网金融违规整治的大幕下,各类网络贷款和消费金融公司谋求监管合规是首要任务,而上市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竖起了合规的大旗。同时,以普通消费者和小微商户等为主要客户的这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公众面前维持一定的曝光率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而IPO的整个过程和上市之后作为公众公司定位,显然对此有着巨大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市等于在募资的过程中顺便打个“我是优质企业”的广告。

而与此同时,如果分析那些尚未上市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我们会发现,其并不存在上市融资或者提升公众认知的迫切需求。以BATJ为代表的头部金融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得到了来自其背景股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有资金方面的,还有包括渠道、场景、账户体系等各方面的资源。如阿里巴巴京东的电商业务积累的商户与消费者资源、腾讯的社交业务资源、百度的搜索业务资源,乃至苏宁的商业渠道、平安集团的传统金融优势等等,都对这些巨头发展金融科技业务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资源利器。

除此之外,即便这些独角兽企业有融资需求,更具吸引力的产品表现和市场想象空间助其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不需要在公开市场融资同样能够满足融资需求,更避开了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监管要求。事实上,各家独角兽企业都经历了轮次不同的成功融资过程,也证明其对资本的吸引力。而这些企业本身也都具有更为广泛的场景基础和消费者基础,因此不可能为了上市带来的广告效应而着急走上IPO之路。

三、互联网金融向左,金融科技向右

2013年被普遍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在敏感的资本市场上,其诞生就几乎就是高潮,用“眼见他起高楼”形容毫不为过;更是在发展至今的六年中五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是“眼看他宴宾客”;尽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出现相关字眼,但也不能说互联网金融的“楼塌了”。

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整个行业变迁的结果,互联网金融已不能涵盖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种种新业态与新动向。与之相对应的是,2017年被称为金融科技元年,经过两年发展,金融科技进一步扩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但如果对整个行业进行更加仔细的研判会发现,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并非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正如之前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判断,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其改变的只是金融配置资源的途径和效率。而当下的金融科技,应该是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但其更多在于技术本身,比如如何利用技术精准获客、风控等赋能传统金融。

反映在从业企业身上,传统互联网金融公司——尽管其经营历史也不过三五年甚至更短,仍然把主业放在网络贷款等领域,做的还是To C的事情,其生存的立足点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未能覆盖或尚未全面覆盖的领域。而金融科技公司,则更多是在从To C向To B转变的过程中,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腾讯金融科技为代表的这些巨头们,都纷纷制定了未来B端服务收入占比目标,赋能金融机构是他们认为未来对的事情。而那些给他们带来巨大现金收入的C端普惠金融业务,则被逐渐装进银行的口袋——他们早早布局,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苏宁银行等都成了这些金融科技巨头们的新武器。

四、小结

也许我们不能称那些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劣币”,毕竟还有更多的从业机构即便需要融资需要提升知名度仍然未能上市。但从金融科技产业来看,至少那些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面前更多保持着一份淡定。这些金融科技企业没有把上市看成企业发展的追求重点和必然阶段,也许是其口含的金汤匙所赋予的,但谁又敢说是因为他们有更高远的追求?

--END----

零壹财经·独角兽观察系列回顾

1

云端竞速:透视BATJ的金融云业务|独角兽观察55

2

欲资产规模超农信社?城商行却难言宇宙行?|独角兽观察58

3

小赢科技上市首份答卷:延续高增长,未来或可期|独角兽观察59

4

支付宝信用卡还款收费背后:支付机构与银行博弈升级|独角兽观察56

零壹独角兽·聚焦新金融

专业丨独到丨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