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大幅亏损来源于三个误判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80喜欢:40

重仓万科,亏损巨大,损失了十八年投资生涯近一半利润。

以下是我的十八年投资记录:

注:截至2024年4月12日,今年浮亏14.15%

趁着市场极度悲观的氛围,就在本人账户严重缩水时,是时候应该及时总结得失。因为人的记忆是短暂的,过几天就会揭了伤疤忘了痛,因此有必要白纸黑字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投资安装一个避雷针。

把责任推给别人,总是最方便的,所以从最方便的说起。

误判一:

本轮地产股暴跌,主要是因为新房销售量价齐跌,从18万亿直接掉到11万亿,三年走完日本10年的道路,目前销售还在继续下滑中。这和调控方法与手段应该有极大关系,就在前年,还信誓旦旦地说,本轮房地产调整中,只是个别企业遇到了困难,行业整体健康良好。这个层面的误判言尽于此。

误判二:

作为标杆房企之一的万科,管理层2018年高喊“活下去”,虽然好多人说他们口是心非没有缩表,实际仔细分析财报,他们当时确实是为活下去准备了,至少他们比绝大部分同行做得稍微好一些,只是三心二意态度极其不坚决,实际是带着侥幸心理“混下去”。到了2022年,万科说看到了市场的微光,所以又重新开始拿地。并且也做了回购的动作,管理层也增持了一点,因此,你也不能说他什么也没有做,哪怕是演戏,他们也按标准动作演了。实际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管理层对市场继续误判,市场只是回光返照了一下而已。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万科管理层发现越来越困难了,于是有了卖酒店卖商场的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现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一致把它的无抵押债券归入垃圾级了,我认为这个评级是恰当的。现在的万科,港股股价跌了8、9成,管理层无动于衷,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增持,说明他们心里也是根本没底。

误判三:

好了,说完别人,总归只能说自己了。回到自己的投资,2022年10月11月,万科和大盘同时暴跌,我天天加仓,终于在跌到10港元左右时,买到了7成左右仓位。旋即开始反弹,我预期目标价位20港元(当然,也许真的到了20港元,我又想着25港元了),我还洋洋洒洒写过一篇万科内含价值20元的分析文章,现在看看真是搞笑。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万科基本一路下跌,终于在今天跌破了4港元。假如时钟拨回到2022年,哪怕2024年年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万科会变成这个价格。

三个误判中,关键是我自己对房地产市场以及万科财务坚韧性的误判,政策和公司管理层是次要因素,他们也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而我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说完了教训,再来总结一下作对的地方:

幸运一:

今天我打开软件查了一下,还好于2022年12月,我以16港元左右卖出过一些万科企业,于300港元左右加仓腾讯,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也是我的习惯,在目标价到来前,会陆续卖出小部分仓位。

幸运二:

前年,我就思考过我的投资风格,将来总有一天会遇到重仓股遭遇大劫难,所以计划配置指数基金(按每年10%的仓位逐步提高指数基金仓位占比,目标于2026年本人投资第二十一年时,指数基金占总仓位不低于50%),因此配置了一部分标普500作为防守,该指数持有了一年多,表现不错。详见:投资的尽头是指数

幸运三:

万科下跌过程中,我没有试图加仓摊低成本。尤其是在万科发布2023年年报后港股首日开盘大跌,我依然没有加仓,而是卖出了30%万科企业,建仓盈富基金及加仓标普500(因为我要完成今年指数基金不低于30%总仓位的目标,万科取消分红我只能卖出万科买入指数基金)。

幸运四:

自始至终没有加过杠杆,这一点极其重要。

以下是我目前的仓位情况(截至2024年4月12日)

注:万科系依然重仓,占比达到:22.24%。在巨幅下跌和减仓后,还有如此大的仓位,可见以前的仓位有多重!

高昂的学费不一定会提高投资收益,但我想对避免重蹈覆辙是有一定帮助的。在今后的投资生涯中,以下几点是我应该而且必须牢记的:

1、继续加大指数型投资仓位占比,今年目标已经完成,明年的目标是指数基金不低于总仓位的40%,后年不低于50%仓位。

2、高杠杆行业个股不超过总仓位10%。

3、永远不加杠杆投资(投机)股票。

$万科企业(02202)$ $万科A(SZ000002)$ $万物云(02602)$

精彩讨论

洪荒力ant04-13 01:03

误判二:
作为标杆房企之一的万科,管理层2018年高喊“活下去”,虽然好多人说他们口是心非没有缩表,实际仔细分析财报,他们当时确实是为活下去准备了,至少他们比绝大部分同行做得稍微好一些,只是三心二意态度极其不坚决,实际是带着侥幸心理“混下去”。到了2022年,万科说看到了市场的微光,所以又重新开始拿地。并且也做了回购的动作,管理层也增持了一点,因此,你也不能说他什么也没有做,哪怕是演戏,他们也按标准动作演了。实际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管理层对市场继续误判,市场只是回光返照了一下而已。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万科管理层发现越来越困难了,于是有了卖酒店卖商场的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现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一致把它的无抵押债券归入垃圾级了,我认为这个评级是恰当的。现在的万科,港股股价跌了8、9成,管理层无动于衷,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增持,说明他们心里也是根本没底。

CheeruP0c204-12 16:48

满仓纳指才是最正确出路

理性投资者-060504-12 18:03

这轮地产的调整力度,远远超过我的预期。
我误判了政策,以为ZF一定会大力度救治地产,防止系统性风险。
事实证明赌错了。民营地产都挂掉也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我们的国企是国家的脊梁,他们不倒,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ZF就不会痛。
我控制地产仓位在20%以下。所以,不会对我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还是挺挫败的。
不管未来会怎么样,我会一直持有地产仓位。只要销售不继续下滑,售价不再继续降低,有些民营地产会挺过来的,只是再也回不到那个动辄月销售额700、800亿的岁月了。
有幸见证了狂飙的地产,自己也因为误打误撞 早早买了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子 而喜欢地产的魔力,对地产有情结,一直没有清仓,犯错了。
地产狂飙的岁月过去了,以后再也没有了。就像人无在少年一样。

指数之道04-13 07:18

我的路径依赖好像与您差不多,可惜我的仓位比你重,所以受伤也更严重。我也是在上海多次投资房产而获取了一点利润,所以对地产也有情结,逃不过的路径依赖,实际都是时代给与的红利,而非比别人更聪明,运气而已。共勉!

应无所住-杨nvh04-12 18:45

价值投资的陷阱。对于基本面的判断即使是行业内专家大拿都不一定准确,更何况投资者。想想柯达,诺基亚,他们做错了什么,但是投资他们的投资者们血本无归。所以这就是价值投资最大的bug,你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价值。我以前也犯过这样头铁的错误,现在好一点,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犯。价值投资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让你重仓并且坚持,太吓人了。

全部讨论

满仓纳指才是最正确出路

好吧,很好奇当郭树清2021年6月出来提醒大家的时候,你是如何看待这段讲话的。

04-13 01:03

误判二:
作为标杆房企之一的万科,管理层2018年高喊“活下去”,虽然好多人说他们口是心非没有缩表,实际仔细分析财报,他们当时确实是为活下去准备了,至少他们比绝大部分同行做得稍微好一些,只是三心二意态度极其不坚决,实际是带着侥幸心理“混下去”。到了2022年,万科说看到了市场的微光,所以又重新开始拿地。并且也做了回购的动作,管理层也增持了一点,因此,你也不能说他什么也没有做,哪怕是演戏,他们也按标准动作演了。实际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管理层对市场继续误判,市场只是回光返照了一下而已。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万科管理层发现越来越困难了,于是有了卖酒店卖商场的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现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一致把它的无抵押债券归入垃圾级了,我认为这个评级是恰当的。现在的万科,港股股价跌了8、9成,管理层无动于衷,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增持,说明他们心里也是根本没底。

04-12 16:30

哎,世界上最大的房产泡沫,前几年上海那么高的房价,感受不到吗?

这轮地产的调整力度,远远超过我的预期。
我误判了政策,以为ZF一定会大力度救治地产,防止系统性风险。
事实证明赌错了。民营地产都挂掉也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我们的国企是国家的脊梁,他们不倒,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ZF就不会痛。
我控制地产仓位在20%以下。所以,不会对我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还是挺挫败的。
不管未来会怎么样,我会一直持有地产仓位。只要销售不继续下滑,售价不再继续降低,有些民营地产会挺过来的,只是再也回不到那个动辄月销售额700、800亿的岁月了。
有幸见证了狂飙的地产,自己也因为误打误撞 早早买了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子 而喜欢地产的魔力,对地产有情结,一直没有清仓,犯错了。
地产狂飙的岁月过去了,以后再也没有了。就像人无在少年一样。

04-12 18:12

哥们,瞅着你持有的腾讯控股,和两瓶酒,实际上风险依旧非常大。腾讯的营收年年下降。酒的整体已经不行了,现在就是其他酒企的利润,都被前几名吸收了,才越来越大,最后就是整体完蛋了。建议你瞅瞅,云天化,新疆众和,石英股份。

04-12 16:47

这是万科管理层对市场的误判和投资者对万科股价的误判。
管理层始终没出来增持,也没出来做任何公关,让人无语。
而地产的政策,也只是从N种限制减少到了N-X种限制,那么上面的人是认为地产的行情还需要限制吗?是不是下面只给上面报了3月环比增长的数据,上面的就以为行情复苏了?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地产行情刺激都不一定都能救过来了。

04-12 21:12

趁着市场极度悲观的氛围
现在市场极度悲观?

04-12 16:48

之前说楼主趋势投资,武断了。
有一个判断,就是时代复杂孕育巨变,对过去多年的趋势加强监控是应该的

04-12 16:40

对于特别大型的重资企业,要特别谨慎,尤其是民企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