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薪酬榜之中信、兴业、浙商:这家逆势上涨近5%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关于《上市银行薪酬榜》专题:

近几年,在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急剧、利差下滑等外部因素叠加下,国内商业银行为适应环境变化和业绩波动,主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变革,以期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相关数据在财报中变化较为明显。

2024年,新经济观察团将特别推出《上市银行薪酬榜》,深度分析国内59家上市银行的业绩基本表现和员工薪酬变化,以飨读者。

在专题的第二期,我们将走进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

01

2023年中信、浙商薪酬下降,兴业银行逆势涨薪

2021-2023年,面对市场变化和财务表现,三家银行的薪酬表现各不相同。

首先从中信银行来看。近三年,中信银行员工人数不断上涨,2023年已经接近6.7万人,但员工成本却并未大幅上涨。近三年,该行员工成本分别为344.03万元、380.82万元和380.83万元,近两年几乎无变化。

因此,2023年,该行经历了明显的薪酬回调,员工平均年薪降至56.93万元,较前一年的62.32万元下降了8.65%。折算到每月,平均月薪由2022年的5.19万元降至4.74万元,首次低于5万元门槛。

而这一变动,与银行经营环境的挑战紧密相关,包括营收14年来首次下滑和净息差连续三年收窄。中信银行的薪酬调整,反映出在盈利压力下银行对成本控制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映射出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普遍困境。

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的员工成本持续增长,分别为91.82亿元、108.96亿元和125亿元,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加,2023年已经接近2.3万人。

但整体上,该行在薪酬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2023年员工平均年度薪酬微降至54.6万元,下滑幅度仅为0.23%,月均薪酬保持在4.5万元上下。而在2021年和2022年,该行薪酬增幅均在3%左右。可以看出,在薪酬管理上,浙商银行显然采取了更为谨慎和稳定的策略。

此外,2023年,浙商银行在股东回报上表现积极,分红比例高达31.98%。

2023年,同样大手笔分红的还有兴业银行,其分红比例达到29.64%,且职工薪酬同样上涨。2023年员工平均年度薪酬增至62.67万元,较前一年增长4.76%,月均薪酬重新站上5万元大关,达到5.22万元。

2021-2022年,兴业银行薪酬分别为60.4万元和59.82万元,增幅分别为15.25%和-0.96%,涨幅波动较大。

进一步以2023年为例进行横向对比,会发现三家银行中,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的员工成本相差不大,但中信银行员工人数比兴业银行多了近6000人。不过,兴业银行仍然2023年以4.76%的涨幅和62.67万元的平均薪酬位列第一,中信银行因员工人数较多薪酬低于兴业银行。而浙商银行无论是整体成本还是员工人数,都低于前两者。

当然,平均薪酬的绝对值和变化都是由业绩决定的。

02

浙商银行增速亮眼,兴业银行净利润下滑

2023年,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兴业银行业绩表现不俗。作为重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它们具有广泛的服务网络和较高的市场地位,2023年总资产整体向好。尤其是浙商银行,呈现出同比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达到19.91%。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末,三家银行的总资产均实现增长,其中兴业银行更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信银行突破9万亿元,浙商银行达到3.14万亿元,这与银行业整体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走势也基本保持一致。

不过,三家银行的营收表现却各不相同。

其中,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的年营收均超过2000亿元,兴业银行以2108.31亿元位列三家首位。净利润方面,兴业银行超过700亿元,为771.16亿元,同样夺冠。

走势方面,2023年,中信银行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态势,营收14年来首次下滑,为-2.6%,但净利润增长7.91%;浙商银行则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且净利润增速达到10.5%的两位数,是唯一一家实现此成绩的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则遭遇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双下降,其中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15%,营收下滑5.19%。

平均总资产收益率方面,兴业银行0.80%的水平稳居三家银行之首,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分别为0.77%和0.54%。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方面,中信银行则以10.80%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兴业银行的10.64%,而浙商银行则以9.45%的水平垫底。

中信银行方面,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导致息差、利差进一步收窄。2023年,中信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具体数据为1.78%,较上年下降了0.19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中信银行净息差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21年-2023年的净息差分别是2.05%、1.97%、1.78%。此外,该行净利差为1.75%,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净息差的下降,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全年利息净收入为1435.39亿元,同比下降了4.72%。对此,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表示,稳息差是现在的一个大话题、热话题,在三年前我们就提出稳息差思路,进行前瞻性布局,连续4年把稳息差作为第一经营主题,不是说稳定不降,正因为降了,所以提出稳息差,努力少降。

对于2023年的业绩变化,兴业银行指出,主要受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影响。2023年,兴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31.19亿元,同比降33.04%,原因是受理财老产品规模压降及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兴业银行还提到,加大数字化建设、业务转型、品牌及客户基础建设等战略重点领域的 费用投入,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合理计提减值。

与此同时,各银行在贷款结构上也有所不同,中信银行在公司和个人贷款比例均衡,浙商银行公司贷款占比较高。三家银行在市场定位和服务策略上略有差异。

兴业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贷款总额为5.46万亿元,同比增长9.64%;其中个人贷款1.98万亿元,占比达到36.26%。中信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更是高达41.45%。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的个人贷款部分占比只有27.73%。

尽管面临挑战,三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风险管理上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拨备覆盖率均上升,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中,中信银行通过降低不良贷款率至1.18%,较上年末下调了0.09个百分点,同时显著提升了拨备覆盖率,强调了其在强化资产保护和风险缓释方面的努力。

浙商银行不良率在三家中居首,为1.44%,但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的小幅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结构正在持续优化。

兴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上的表现最优,仅为1.07%,。同期,该行拨备率大幅上涨8.77个百分点,为三家之最,达到245.21%,清晰地传递了该行对抵御未来风险的坚定决心和充分准备。

不过,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14%。目前浙商银行拨备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信用卡业务层面,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领先,累计发卡量超过1亿张,同比增长8.37%,贷款余额亦增长至5200余亿元。但该行信用卡交易量和业务收入分别下滑2.73%和-0.67%。

兴业银行的发卡量尚未破亿,但同比增长7.68%,达到7100余万张。不过,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和交易量均下滑超过10%,其中信用卡交易量的下滑幅度达到-16.23%,反映了一定的市场调整压力。

浙商银行虽然总发卡量相对较小,为422万余张,增长7.45%,但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长42.44%,业务收入大幅增长32.78%,展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总体来看,三行信用卡业务在发卡扩张上均保持积极,但在交易活跃度和盈利表现上分化明显,浙商银行在业务收入增长上表现最为突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中,三家银行均或多或少遭受过监管处罚。

2023年,中信银行曾在11月16日因涉及信贷业务违规、绩效考核不符合规定等56项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处以2.24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这是2023年银行业最大的一笔罚单,远超前一年的最大罚单金额。

浙商银行虽然遭受处罚金额不高,但次数比较频繁。2023年1月9日,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整改,并处以50万元罚款。两天后的1月11日,浙商银行南京分行又因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

紧接着在3月6日,浙商银行沈阳分行因违反反洗钱等多项规定遭罚款70万元。4月,浙商银行南通分行因国内信用证贸易背景审核、个人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65万元,此外,济南分行又因信贷管理和授信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尽职被罚85万元。

5月31日,因函证事项审查不严,浙商银行深圳分行被罚款50万元等等。

兴业银行也同样未能幸免,其在2023年多次收到监管罚单,涉及金额达到百万级别。

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为例,2023年3月13日,该行因贷后管理不尽职,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九方面问题,被罚款320万元。这些罚单通常与业务操作不规范、内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有关,如理财业务、信贷管理、合规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对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合规信誉造成了不利影响。

整体来看,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虽同处国内银行业的大环境中,但在经营策略、业务侧重、市场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自的竞争优势,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不同方向与挑战。

尤其是在当前银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成本控制、员工激励与股东回报,同时加强监管,完善合规问题,成为银行管理层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