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发布23年年报及24年一季度报详细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分众传媒发布23年年报及24年一季度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年报整体情况;

二.年报报表详细解析;

三.24年一季度报;

四.分众传媒基本面再分析;

五.如何看待现在的分众。

以下是五个方面的展开

一.年报整体情况:

主营业务分析中主要有三点,一是点位的变化;二是楼宇媒体和影院媒体产品变化;三是境外经营情况。

点位的变化:

从点位的变化可以看到:

1.点位变动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一年三个月时间整体增加了14%,扩张明显;

2.电梯电视媒体增加幅度远超电梯海报,电视比海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也更容易有记忆点,增加幅度超过海报点位我觉得是理所应当;

3.仍然以一二线城市点位拓展为主,三线以下虽然变动幅度大,但绝对值占比仍很低,公司基于之前三线扩张效果不好主动放弃了三线市场,其实也侧面说明了这个广告模式更加适用于人流量高的地方,比如一二线城市挤电梯因为人多不太能把手机拿出来刷,但三线城市因为时间空间比较起来稍充裕的关系有很多人还是会电梯刷手机关注不到电梯广告;

4.海外增速最快,公司在抓紧海外布局,抢占点位。

楼宇媒体和影院媒体产品变化:

23年楼宇媒体的营收已超过19年,接近到疫情前18年的水平,但影院媒体的恢复非常缓慢,连疫情前的一半都没到,有点意外。

就我自身感知,23年电影市场还是比较火爆的,国家电影局公布数据,23年总票房500亿,18年19年都是600亿,票房达到疫情前83%,可是影院广告却只达成19年的38%,18年的32%。这有点令人费解。

境外经营情况:

境外公司盈利情况整体23年远不及22年,最明显韩国22年盈利5000多万,23年亏损6000多万。境外这是发生何事了?年报中我没有找到答案。

关于出海布局,年报是这么说的:“自2017 年以来,公司相继在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和越南等海外市场进行布局,已成功证明分众模式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可快速复制。公司长期看好海外业务 的发展潜力,将持续推进海外市场业务布局。”

从业绩表现来看,海外可能因为点位布局不够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广告触达不到足够多的人群,效果没显现出来,所以海外业绩没有办法兑现。

年报中提到,创始人江南春增资二千多万美元占全资子公司30%股份,其中15%的股份拟用于海外业务扩展团队成员的激励。

海外业务公司是作为额外的增长点来布局的,目前也在加大投入,但最终效果如何以及能否有足够的业绩兑现,我觉得还得等上一段时间观察,目前还不能报太多期待。

很多人也关注到分众客户行业的变化,我这里不会拿出来讨论,原因是:就分众来说行业的变化不重要,因为只要整体经济情况好,广告的总需求在,这个行业下去了别的行业就会起来。

我记得几年前,有人唱衰分众业绩,分析的是以往房地产行业为分众的业绩第一行业,房地产行业不行了所以分众的业绩也会跟着受到很大影响。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哪个行业有需求有钱,哪个行业就愿意打广告,不是分众选择房地产行业客户,是房地产行业有广告需求选择了分众。

二.年报报表详细解析:

资产负债表:

资产端:1.现金类资产及投资占比总资产的70%,账上全是钱,钱多的苦恼就是钱该放哪里;2.固定资产及使用权资产增加,公司在扩张,但这个扩张不咋耗钱,才占总资产16%左右;3应收项目增加,差不多与营收增加幅度持平,账期并没有宽松。

负债端:几乎没什么负债,主要是经营主业的租赁负债,长期的有10亿,一年内到期的22亿,合同负债8.5亿,与去年持平,可能也说明24年一季度公司业绩不会特别明显增长,正好一季度报出来也对上了。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1.营收增长26%,但净利润却增长了69%,主要原因是分众这种商业模式成本刚性,比如点位的费用,为维持触达足够多的人群及更好的广告效果,在广告需求没那么多的时候依然要维持住核心点位,租赁的费用也不能少,但当广告需求起来的时候,成本也增加的不多,所以净利润和营收的增长幅度往往有很大差别,这也导致了分众的业绩随经济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广告需求的变化)周期性非常明显。

2.管理费用和支付职工的现金都大幅减少,智能化经营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结果,不需要那么多人员现场安装,直接后台推送新的媒体资源,更少的人能干更多的活了。

三.24年一季度报:

重要项目整理如下:

23年一季度还有部分疫情的影响,就24年一季度财报表现来说,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尽管公司还在点位扩张(猜测海外的部分占比较多),但明显市场遭遇了困难,在大幅增加应收款的情况下还叠加去年疫情,仍只达到6%的营收增长,经营现金流更是减少了40%。

四.分众传媒基本面再分析:

1.仍具有成本刚性和随经济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广告需求的变化)周期性的特点。

2.在经济不太好的情况下,分众业绩相比互联网广告更容易受到影响。

分众传媒主要做品牌广告,品牌广告是树立品牌形象,找到市场定位,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广告,而成交广告是以交易下单为目的。像抖音,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天然带有下单场景,更有利于成交,而分众靠的是密闭空间内多频次吸引客户关注,也只能以品牌广告为主。

经济不太好的情况下,客户更需要的是立马能产生业绩带来营收和现金流的交易,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更容易砍掉长期才能看到效果的品牌广告,甚至加大成交广告的投入。我想这也是23年互联网广告业务表现好于分众户外广告的原因之一。

3.就广告投放效率而言,互联网的个性化投放对分众传媒的影响?

这个问题,我在1.5号的周记中有过思考,原文如下:

“互联网的个性化投放对分众传媒的影响。

雪球创始人提到一个观念,互联网广告可以做到个性化投放,而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则不能,所以发展空间还是互联网广告大的多。确实是这样,分众号称自己有很多大数据,能精准定位广告人群,但就数据准确性及时性来说,互联网平台更有优势。

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简单清晰,不管互联网多么普及,作为线下的广告我觉得市场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分众传媒在线下已经是一家独大了,互联网的个性化投放效率是不是大到能侵蚀到线下的广告市场?我觉得应该还远远未到这种程度,分众虽说没那么精准,但也能做大致分类,属于频次较高的触达 了,而且电梯不经意间瞟一眼,比抖音上刷到广告的好感度要高很多。再就是分众定位主要是做品牌广告,而不是马上就买得效果广告,占领人群心智,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定位那么精准。”

第一段仍然同意,互联网平台的个性化推送在广告行业更有优势,他可以做到千人千面,亿人亿面,分众只能做到千人一面。

第二段大部分同意,线下广告市场仍有需要,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全在线上,但互联网广告的效率提升因为即时的反馈要比线下要提升的快些,而且不止能做成交类的广告,品牌广告一样可以做,当效率,成本等都碾压线下的时候也是完全有可能抢占市场的。

五.如何看待现在的分众:

1.基本面未有重大变化,一季度虽然表现不好,但本来就是当周期股算的,本身就包含有一年业绩好点,一年业绩差的预期在里面。

2.按照周期性的特点给分众估值,估值依然便宜,我认为加上后三年的业绩,近8年的平均业绩按照55亿估值,55*28*0.7/144.4=7以下可买,15可卖。现在的价格,不到20倍市盈,还是很便宜的。

3.23年分红几乎把一年的利润分掉了,按照公司发布的分红指引,未来三年基本上也维持在这个比例,对我来说,都是接近5%的分红率了,在不断降低的银行存款收益率下,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前,这种持有让我非常安心。